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2年12月21日,波兰、捷克、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商定建立自由贸易区,并于1993年4月1日生效。毫无疑问,波兰是自由贸易区的推动者。波兰对外经济关系部部长安德莱·阿伦达尔斯基强调中欧四国“命中注定要捆在一起”。1991年秋,华沙外贸进步和价格研究所估算,取消本地区内全部贸易关税之后,将使波兰获利4.75万亿兹  相似文献   

2.
东亚各国(地区)在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市场开放程度、科技发展水平、民族、文化、历史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经济合作起步晚、进展慢。1997年爆发的东亚金融危机,给该地区经济以猛烈的冲击,使东亚国家(地区)深深感到加强区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它们普遍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要恢复和发展东亚经济,必须加强东亚国家(地区)间的经济合作。笔者参照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历程,在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和“10+3”机制启动五年来所取得成绩的基础上,提…  相似文献   

3.
关于建立韩中自由贸易区的设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圭泽 《当代亚太》2005,9(2):55-58
目前在韩中两国之间缔结全面的自由贸易协定为时尚早,实际操作还有一些困难需要解决.作为先行的对策,可以采取局部地区即以两国某些主要城市为主开展合作,以城市为中心构筑两国间的自由贸易区.  相似文献   

4.
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肯定能建立,但不可能在短期内建立.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需要各有关方面长期努力,必须遵循国际通行规则,在"10+3"和WTO的框架内进行,必须加速三个"10+1"的合作进程.  相似文献   

5.
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必要性及前景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中韩自由贸易区的研究目前还处在可行性研究阶段.中韩两国经济正处于全面合作之中,显现出深厚的合作潜力,两国寻求机制性经济合作的基础已经具备.但是,由于面临许多困难及政治上的不稳定因素,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前景尚不明朗,有待两国采取更多实质性的合作步骤.  相似文献   

6.
中日韩三国关系与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10 1”与“10 3”机制的不断发展,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形成问题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拟从中日韩三国之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和探讨建立中日韩及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论中欧伙伴关系中的不对称性与对称性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都充满了不对称性和对称性的复杂关系 ,其中潜藏着挑战 ,也蕴涵着动力和机遇 ,这种现象同样存在于中欧关系之中。中欧关系中的不对称性表现在经济社会、政治制度和历史文化等三个主要方面 ,在这些不对称性中同时又包含着对称性 ,并孕育着发展中欧伙伴关系的机遇。中欧双方需要相互理解对方的“方式” ,寻求对称性与互补性 ,创造共赢局面 ,推动合作伙伴关系的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冷战时期,日美同盟是美国在亚太地区应对所谓共产主义威胁的最重要也最为核心的双边同盟。在日美同盟建立和初期发展的过程中,东南亚因素是重大影响因素,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东南亚是确保日本不倒向共产主义阵营和日美同盟安全的关键地区;第二,日美同盟是包括美国东南亚同盟体系在内的亚太同盟体系的核心;第三,日本发挥其盟友作用,配合美国推进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开发,从“软”方面确保东南亚“自由世界”的安全,遏制共产主义在东南亚的扩张。  相似文献   

9.
一、合资企业建立的法律依据80年代中期苏联开始重视发展合资企业。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二十七大政治报告中提出.要扩大对外经济活动的规模。运用新的合作形式,建立合资企业,以“加速经济发展”。1986年秋,原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雷日科夫在答西德记者问时说,我们不应局限于对外贸易这种单一形式,还可以建立合资企业。为此,苏联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合资企业的法律文件。这一经济形式的法律基础的形成在苏联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3年—1986年)1983年5月,苏联允许在其境内建立同经互会成员国及其他社会  相似文献   

10.
一建立中韩日自由贸易区的前景分析1.建立中韩日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①从经济角度看,中韩日三国间经济状况差异较大,这些差异形成了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中国地域广阔,劳动力密集,资源相对丰富,经济发展迅猛,但资金相对少、技术水平低、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不足。日本经济实力雄厚,科技水平高,但地域狭小,资源匮乏,消费市场狭小。韩国作为新兴工业化国家积累了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宝贵经验,资金相对富足,但资源和市场匮乏。面对这些差异,实现三国间在资金与资源、资源与市场、市场与技术等领域的多元优势互补是当务之急。①②从政策角度看,中…  相似文献   

11.
从欧元正式流通看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欧元正式流通以来中欧经贸关系的新变化 ,以及欧元流通对中欧经贸关系的影响。从长期看 ,欧元流通总体上对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是机遇大于挑战 ,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 ,扩大中欧贸易投资 ,提高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但欧元流通推动了欧盟经济区域一体化进程 ,并将相对增加其区域内的封闭性和保护性 ,同时因欧元区经济仍处于磨合阶段 ,短期内中欧经贸关系仍存在一定的经济风险。有鉴于此 ,为了进一步推动中欧经贸合作的稳步发展 ,除了考虑避免或降低因贸易投资带来的外汇结算、借贷和储备风险外 ,更要注重通过扩大贸易和投资扩大双边经贸合作 ,大力开拓入盟候选国市场 ,同时推动贸易不平衡、贸易保护等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2.
70年来,作为两大市场、两大力量和两大文明的中国与欧盟,既见证和参与了彼此的成长与发展,也共同发展为世界重要的和平与发展力量,更是当今不确定世界的稳定力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中欧关系虽因发展阶段、制度和历史的不同呈现出非对称性和复杂性,但共同的战略利益、巨大的经济纽带以及共同的对话精神,仍是密切中欧关系的驱动力。百年未有之变局下,中欧关系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但在过去70年成就和经验启示基础上,中欧能够继续把握战略共识、强化经济纽带,共同坚持"命运共同体"理念,建设好中欧四大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13.
《当代韩国》2008,(1):46-46
“东北振兴是个系统工程,其突破口在对外开放,对外开放的突破口在大连,大连的突破口在辟建更加开放的区域。”全国人大代表、大连市市长夏德仁建议在大连设立中韩日自由贸易区先行区。夏德仁说,如果把大连发展成为东北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赋予其更加开放的中韩日自由贸易区先行区政策,将会充分发挥其对东北腹地有效的辐、扩散和拉动作用,有利于大连成为东北改革振兴和扩大开放的试验区,成为加快东北区域经济振兴的新引擎。  相似文献   

14.
中欧经贸关系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及因应对策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中国与欧盟的经济迅速发展 ,特别是中国改革的深入进行、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中欧经贸关系正面临广阔的前景。同时 ,欧盟东扩、欧盟贸易保护主义以及中国入世带来的挑战等因素也制约着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中国应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实施美欧日贸易平衡等战略 ,促进中欧经贸关系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是推动东亚区域合作的关键环节.由于自贸区的建立在客观上要受到相关时间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中日韩自贸区真正建立之前至少六年的过渡期内,中国应当通过技术合作和贸易便利化等措施积极推动自贸区的建立.  相似文献   

16.
东亚双边自由贸易区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引入排序概念,从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分析东亚双边自由贸易区(FTA)进程发现,这一进程的福利效应有限、合作程度浅显、低关税国家通过建立双边FTA关系加强政治关系的意图明显.同时,本文认为美国将会加大利用双边FTA对东亚国家进行强制性政治干预的力度、不可轻视日韩FTA进程及其可能触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相似文献   

17.
2008年是中欧关系的多事之秋。与以往主要是经贸摩擦不同,本年度中欧关系中的政治对抗因素有所上升。围绕"3.14"拉萨骚乱事件,欧洲一些政治家公开支持藏独,并呼吁抵制北京奥运会,事态演变最终导致了2008年第十一次中欧峰会被迫推迟。在经贸关系方面,虽然摩擦不断,但仍属正常,并取得较大发展。总体来看,中欧关系并没有因为政治因素干扰而受到严重破坏,大局基本稳定。2009年新年伊始,温家宝总理对欧洲的"信心之旅"更是为中欧关系带来了新的转机。  相似文献   

18.
日本自1192年镰仓幕府开始到1867年江户幕府结束,一直是由武士掌握政权,形成了日本古代社会一种独特的社会形态,即所谓武家社会。武家社会不仅为武士道的繁殖生长提供了土壤条件,而且孕育了日本独特的精神文化。时至今日,它对日本社会以及日本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习惯都发挥着重要影响。循着历史的脉络,对日本武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进行线性的梳理和归纳,进而明确日本武家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9.
孔繁颖  李巍 《当代亚太》2015,(2):82-110,159
美苏冷战期间,美国一度通过国际制度建设取得了三分之二世界的霸主地位。然而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与国家实力的交化使美国无力继续追求全球性的制度霸权,而是转向区域制度霸权战略,通过以自由贸易区为主的地区合作制度追求其在各地区的主导地位与战略利益。其中,能否构造适宜的地区关系格局是大国主导自贸区与区域制度霸权战略能否达成的决定性因素,具体表现为三项任务:力量结构调整、单向支付与软实力建设。只有围绕本国优势兼顾这三项任务,大国才有可能在地区霸权的竞争中取得胜利。通过对NAFTA、FTAA与TPP三个案例的分析可以发现,美国追求地区霸权的战略尝试之所以成效各异,原因就在于其对三项任务的完成情况不同,进而影响到其地区影响力以及相较于对手的地区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理论和案例分析,探讨了深度区域一体化的趋势、含义、动因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指出深度一体化正在成为中国参与区域一体化进程的新趋势。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应注重推进深度一体化战略,深化与中国FTA战略相适的伙伴国的经贸联系,配合国内经济结构调整,逐渐减轻对现有主要贸易伙伴国构成的较为单一的外部市场的依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