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哲学上"全盘化西"的一个可能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上的"全盘化西"或"以中化西",就"中西哲学比较研究"这个范围来说,核心是用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或"格式系统"吃掉、消化西方哲学.一个可能的方案就是:用中式"问答体系"消化西式"问答体系",用中式"大义系统"消化西式"定义系统",用中式"相关律名学"消化西式"主谓式句辞",用中式"现象论"消化西式"本体论".  相似文献   

2.
殷周秦汉"天"论的历史演进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殷周宗教性之"天".<尚书>中殷人言"帝"尚未言"天",周人之"天"具有宗教和伦理的双重意味;第二阶段为春秋战国时代的"天"论分途."天"的宗教意识消隐,伦理属性张扬;第三阶段为秦汉时期的综合性"天"论.<吕氏春秋>为其始,至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达到顶峰.殷周秦汉"天"论一干而多枝,表现出早期中国哲学"天"论的三段论发展.  相似文献   

3.
贪官的背后     
有人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站着一个成功的女人.在一个贪官的背后同样也站着一个贪婪的女人.这种女人当然不是指那些贪官们大搞权色交易中包的"二奶"、养的"小蜜",而是指贪官们还是"人民公仆"时的"糠糟之妻".我们从这些贪官的犯罪事实中可以看到,他们之所以贪污受贿,触犯党纪国法,在主观上除了贪权恋钱好色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客观因素,就是缘于"枕边贪风".从原海南省东方市委书记戚火贵,到原福建省政和县委书记丁仰宁……在这些贪官的背后都有一个女人,那些贪婪的妻子或怂恿、或唆使、或抱怨、或"垂帘听政",甚至"夫卖权妻收钱",在背后起到了推动和催化作用,使丈夫一步步走向犯罪的深渊,最终双双坠入法网,导致家毁人亡、人财两空.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哲学从存在论领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这突出表现在相对于"超越论存在论"在为世界万物"奠基"时诉诸非感性经验的境域从而为人类的自我理解与确证上带来诸多困难及"此在存在论"着眼于人之"此在"情态化的生存状况、生存境遇来说,"实践生存论存在论"则把其归求于人之现实的感性实践活动本身,从而把传统的超越论存在论的存在论基础拉回到"现实的个人",并在人的现实的感性活动中使其发生了转换.由传统的"超越论存在论"和海德格尔的"此在存在论"转变为马克思的"实践生存论存在论".  相似文献   

5.
张耀南 《新视野》2005,4(1):64-66
中国哲学在处理天地万物的"关系"方面,有一个一贯的追求,就是力图保持事物原有的无限多样性,这就是中国哲学的"和"理想."和"是对"多样性"的一种追求,"和"是处理"多样性"之关系的一种方式,"和"是保持"多样性"的一种联合.中国哲学明显地是以"和"为上,以"和"为贵,以"和"为高,以"和"为追求.此种"和"理想与"和式思维",对于纠正"全球化"的偏差,可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领导干部要借鉴孙武关于"将者,智、信、仁、勇、严也"的"五要素论",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智领导智慧,决策谋略;信信任关系,待人以诚;仁仁德之心,为人正派;勇决策魄力,改革勇气;严赏功罚过,纪律严明.  相似文献   

7.
赫门·杜伊威尔(Herman Dooyeweerd,1894-1977),20世纪荷兰最具盛名的哲学家,他的代表作主要有《理论思想新批判》(三卷本,1935年)、《暮色中的西方思想》(1960年)和《西方文化之源》(1979年)等,这些著作涉及本体论、社会哲学、政治哲学等诸多哲学领域,构成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杜伊威尔最具原创性的思想之一就是他对国家哲学的重新建构。他的核心观点是:对国家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实证层面,还必须探究隐藏在国家可变形式背后的稳定持久的结构性准则。  相似文献   

8.
牟宗三将中西哲学作为人类哲学的两大骨干:西方哲学是"知识的学问",它以"自然"为主导观念,其主要内容为讨论"形成之理"的本体论和讨论"实现之理"的宇宙论;中国哲学是"生命的学问",它以"生命"为主导观念,性理、玄理和空理构成了其主要内容.在中国哲学中,释、道两家只是"旁枝",而儒学才是中国哲学的"主干";作为"主干",儒学作为"生命的学问",其主要内容:一为主观方面的修身,二为客观方面的家国天下.牟宗三认为,因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儒学是西方哲学发展的方向,故可实现对西方哲学的超越和"转进".  相似文献   

9.
纵观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观中的主体,从以卢卡奇为代表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辩证法的本质就是人的主体性",中经以阿尔都塞为代表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是一个无主体的过程",再到哈贝马斯的具体的包含丰富差异的社会历史共在主体,主体在历史观中的作用和地位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在这一流变的背后,深刻反映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条件的变化和问题域的转化。  相似文献   

10.
刘彬 《理论学刊》2003,(2):37-40
本文通过对易学中有关"时"的思想的挖掘和提炼,阐发了易学中"时"的哲学.本文由易学哲学揭示,从宇宙论上看,"时"是天道"生生"、"创造"本体的展现形式."时"具有"新新"的特征."时"时"相续,展开为一条宏伟的大流.人与万物一样,都是"时"的存在,但人的"时"存在与万物的"时"存在又有不同处.人能"觉"时",又能积极地"用"时".这种积极的用"时",要求人具有刚健的大有为精神,创新的激情和与时偕行的理性态度.本文指出,通过这种"时"的哲学,可更好地领会当前人们大力提倡的"与时俱进"、"创新"精神的实质.  相似文献   

11.
12.
李永忠 《党史纵横》2004,(10):21-21
今 年是 邓小 平 百 年 诞辰 ,又值 中 华 人民共 和 国建 国 55 周 年 。 从 报刊 、广 播、电视 、网 络 大 量 的 文 章 节 目 中 ,从 人 们 对 他的 真 切 怀 念 中 ,我 感 到 ,作 为 改 革 开 放 总设计 师 的邓 小平 同 志 ,似 乎 从 来就 没 有 离去,他其 实一 直 就在 我们 中 间。 25 年 的 改 革 开 放 ,使 “中 国 式 ”的 社会主 义 ,从横 向 看,既 不 同于 世 界 别 国;从纵向 看 ,也有 别 于自 己过 去 。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之所 以 成 功 ,我 以为得 力 于总 设计 师 邓 小 平 “做 模 型 ”、“建样板 间 ”的方 法 …  相似文献   

13.
说"诚"道"信"     
"诚",是儒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庸》中说:"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古代的思想家从天地生养万物的自然过程中,看到了天地真实无妄、自强不息的特征,就把这种特征称作"诚",并由此推出人的行为准则:"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宋代理学大师程颐曾提出:"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自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曾国藩也说:"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圣贤之德业,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也.故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精诚所至,金石亦开,鬼神亦避,此在己之诚也".所有这些都对人的本性、人的价值、人的使命提出崇高的要求,并激发人们用"至诚"的标准来规范自己,协调人与人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的道德进步.  相似文献   

14.
年轻时,他首创亩产皮棉超百斤纪录,是远近闻明的"棉花刘,离休后,他带领农民科技致富,使老百姓的腰包鼓了起来,村民们争着抢着让他去讲课搞培训,人们又开始叫他"抢手刘",他就是彰武县离休老干部刘承福.  相似文献   

15.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成为我们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判断标准.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三个代表",解决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不仅对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质和任务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也成为衡量我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的根本标准.党的两代领导核心,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刻,从不同角度,对当代中国的同一历史性课题--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了判断标准,其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一致的,两者相互联系,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6.
“三个代表”的重大意义和生命力在于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现实问题,对“三个考验”的挑战作出了适时而有力的回答。  相似文献   

17.
“历史周期律”作为反映历史、社会、国家、民族、政党、政权的兴盛衰亡的一种历史现象,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思考和探索的共同课题。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重温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记毛泽东同志当年倡导的“两个务必”,牢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在我们认真学习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要着重把握“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根本要求和历史地位等。为此,需要回答“三个代表”与“两个先锋队”的关系。“两股进步潮流”与“两个先锋队”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没有按照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五种社会形态”的顺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开始,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19.
认识自我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人正是在“认识你自己”的过程中,才实现了自身的完善与超越。然而在对人自身的认识过程中,形成一种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把人的本质看做先验的或预成的。因此,现代人学思想要排除对人的本质规定,把人看做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人被认为是自由的生成之物,而不是固定的预成之物,于是便实现了对人自身的认识从人的本质维度向人的生成维度和自由维度的哲学转变。  相似文献   

20.
~~“三山计划”与“南进政策”@李海涛 @张成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