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易赛键 《人民政坛》2012,(11):15-16
82宪法实施30年来,历经四次修改,在保障和维护公民各项基本权利的同时,也改变着公民的生活方式。因为宪法本身就来源于生活,又为了优良的生活而存在。宪法要求国家尊重公民个人的生活方式,也要求国家关心公民的全面发展。宪法所反映的生活方式其实是一种理性的生活方式、个体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自由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
紧急状态下采取的各种非常措施,均涉及对公民基本权利的限制。基本权利的限制,是国家公权力依法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减损。我国现行法律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种类型紧急状态下公民基本权利的限制已有初步的法律依据。即使是在紧急状态下,对公民基本权利的限制也应遵循合法、比例、救济等基本原则。我国应尽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紧急状态法》,同时加强合法性和合宪性审查,确保紧急状态下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各种限制均符合宪法精神。  相似文献   

3.
郭斌 《人民政坛》2014,(11):13-13
<正>我国宪法将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一章置于国家机构之前,彰显我国宪法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价值。从我国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来看,具有以下明显特征:(一)基本权利的规定较为全面我国宪法第33条第3款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此项规定表达了人权保护的基本原则与立场。具体而言,宪法第二章规定的基本权利包括平等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表达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人格尊严权、"隐私  相似文献   

4.
宪法适用可分为立法适用、行政适用和司法适用三种模式.其中宪法立法适用属于立法者的宪法权力和义务,在一般情况下,它是宪法行政适用和司法适用的前提;宪法行政适用是宪法适用的重要途径;宪法司法适用是宪法适用的关键,是宪法作为裁判规范的具体表现和在实践中的实现方式.这三种宪法适用模式紧密联系,共同维护安定和谐的社会秩序,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  相似文献   

5.
我国宪法人权理念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最新 《理论月刊》2003,2(5):77-79
自宪法产生以来,人权理念一直是各国宪法的核心理念,我国现行宪法也确立了人权和人的自由理念。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人权理念并没有成为我国宪法的核心理念。为此,我国宪法应该进一步确立人大领导下的分权制约机制,完善、充实公民基本权利义务体系,健全公民权利限制原则,完善宪法监督,建立行之有效的宪法监督机制,以促进我国宪法人权本位理念的真正确立和我国人权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论宪法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宏观调控朱福惠,范毅一从宪法的内容及其特点来看,宪法有政治、经济、文化及法律四种功能。由于宪法在一国法律制度中处于根本法地位,其内容大多规定国家制度和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故宪法的政治功能不可避免地受到各国学者和政治家的...  相似文献   

7.
人权的宪法保障是现代宪政的出发点和归宿。宪法对人权的充分保障首先体现为公民基本权利立宪的健全和完善。对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立宪作历史考察,并在对现行宪法公民基本权利立宪进行检讨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现行宪法第二章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8.
公民监督权与官员的名誉权是涉及到公民基本权利与政府关系的宪法问题,宪法价值更倾向于公民监督权的保护。平衡二者关系,应将宪法精神融入法律解释之中。公民监督权要明确界限,在防止名誉权受到过多侵害的同时,应清晰界定权力对公民监督权限制的尺度。  相似文献   

9.
各国宪法都将言论自由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加以确认和保障,我国也不例外,但是,宪法所保障的公民言论自由权与刑法所规定的某些行为的入罪有时存在着一定的紧张关系。以诽谤罪入罪为视角,探讨诽谤罪入罪与言论自由权之间的关系,寻找恰当的方法来厘清言论自由的刑罚界限,从而使宪法所保障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0.
宪法与公民的权利密切相关,我国宪法规定了广泛的公民权利,并且通过不同的方式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对公民基本权利保障体制的完善程度不但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民主化进程,也象征着法制的完善程度,而我国宪法中关于公民权利的内容严重滞后,应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建立科学的权利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1.
贺鉴 《求索》2010,(3):151-152,132
作为非洲的两个大国,阿尔及利亚与南非的宪法发展特别是宪法人权保护越来越令世界各国关注。两国独立后,基本上同时开始建立宪政法律制度,而且其现行宪法也都是1996年颁布的。两国现行宪法在基本权利立宪模式和宪法设计结构、基本权利的主要内容、基本权利的限制和特殊规定等方面既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各自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宪法文化权利并不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宪法学范畴,它是由"文化权利"这一范畴变化衍生出来的。从宪法层面出发,强调公民基本权利特别是文化权利,有利于从法律体系上完善公民文化权利的保障机制和制度,也有利于宣示国家对文化发展的重视程度。宪法文化权利的规定有助于公民精神和个性层面的结构优化,也有利于对人性弱点的改造,提升公民的文化修养和文明礼仪。我们要在理论上树立起宪法文化权利的权威地位,从宪法规范的明确、部门法的制定以及文化平等权的保护等方面实现宪法文化权利。  相似文献   

13.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我国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和应履行的基本义务,认清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教育学生热爱祖国,自觉履行应尽的义务。教学时数:三课时。第一课时导入新课(略) 第二节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板书) 一、公民的基本权利(板书) 1.我国公民享有哪些基本权利(板书) 宪法第33—50条对公民的基本权利作了如下规定:  相似文献   

14.
本课概述一、主要内容本课集中介绍我国宪法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有关内容,具体讲解我国公民享有哪些基本权利,怎样正确行使公民权利,我国公民必须履行哪些基本义务,为什么必须自觉履行公民义务等问题。二、本课地位本课与第六课紧密衔接,比较详细地阐述公民权利和义务方面的知识,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教育特别是宪法教育的重点课。通过本课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依法行使公民权利,依法履行公民义务和观  相似文献   

15.
在基本权利的体系中,财产权是生存的基础。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许多国家的宪法文本中,绝大多数都规定了征收补偿条款,来对财产权进行保障,美国和德国就是其中的典型。美国和德国宪法中的征收补偿条款,其对财产征收补偿范围、具体理论基础以及在具体案例中的应用都不相同,但却反映了相同的宪法价值我国政府对财产权的保障要与时俱进,及时转变航向,尽可能限制公权力对财产的侵害,平衡国家和公民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人民政坛》2012,(12):24-25
宪法的权威源于公民生活的内在需要,来自于对公民生活的根本关怀,产生于对公民现实生活问题的解决过程。它通过确认国家政权的归属,全面体现人民主权原则;通过规定国家的基本制度和基本国策,明确引导与规范公民的生活;通过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从而直接、全面地与公民生活紧密融为一体。学习宪法、理解宪法不应只看宪法条文或宪法制度,而应当更多把握渗透在这种条文或制度中的自由、民主及法治精神。  相似文献   

17.
段凡  李媛 《前沿》2009,(7):66-69
基本权利是公民全部权利中最重要的、最核心的权利,是和谐社会的首要价值。人权的核心价值必然要通过公民基本权利的骨架才能得以支撑,基本权利的建立也会对人权的补充起着一定的作用。科学发展观在法学上的重大贡献之一就是要提升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建议在适当时候对宪法作出局部修改,将科学发展观载入宪法。  相似文献   

18.
初二思想政治课以国家、公民与法律的关系为主线,上下册的落脚点是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那么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关系如何呢?一、公民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公民的权利通常是指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享有的某种权益。其中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称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一般地说,凡是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可以做什么或者不可以做什么的,通常表现为公民的权利。如初二思想政治课在《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中将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分为: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社会经济权;文化教育权;婚姻自由权;妇女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等九项…  相似文献   

19.
杨雪 《人大建设》2010,(5):40-42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主要发挥保护公民基本权利、限制政府权力行使这两大功效。要确保宪法顺利实施,就需要一套完整、有效的保障机制。违宪审查制度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20.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宪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宪法对这个问题的规定,同十八、十九世纪早期宪法相比,有很大的发展和变化,根据对现有资料的分析比较,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的特点。一、对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普遍设立专章加以规定。在18—19世纪期间,许多国家纷纷颁布了宪法。当时,除日本1889年宪法专设第三章规定了“国民之权利及义务”(共31条)外,其他如英、美、法、德、意、西班牙、瑞士、奥地利等宪法,均未有专章。有的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规定,如德意志联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