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将欧洲的气候与能源政策以及德国的能源转向政策视为一枚硬币的两面予以解读。首先介绍欧盟气候与能源政策一体化的历史发展脉络,继而指出当前的问题,尤其是欧洲碳排放交易体系出现的问题。本文第三部分指出欧盟在这一政策领域的领导作用式微,而且仅有少量迹象表明,在未来几年,欧盟还能像21世纪头10年那样决定国际气候政策。第四部分介绍德国能源转向政策的发展,并将其作为次优机制进行阐述。在结论部分,本文将气候与能源政策的讨论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框架,探讨本文所呈现的视角的其他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2.
德国2018年发布了新一轮德非教育科技合作的《BMBF非洲战略》报告,规划了德国对非洲教育和科学研究领域合作的发展策略,制定了促进德非教育与科研合作可持续性发展以及从多层面发挥多边倡议下广泛协同机制的多项举措。报告强调德国与非洲的合作要关注知识与经济的联系,提升非洲青年科技能力,构建信息化知识网络平台等契合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点领域。报告提出要进一步提升德国在非洲教育科技合作领域的影响力,推动德国企业在非洲的拓展,发挥德国在欧盟国际援助体系中的引领作用和主导地位。为此,中国可借鉴德国在教育科技合作领域的相关经验,动员企业等社会力量,依托先进的数字技术参与对非教育科技合作,积极构建国际合作框架,发挥协同作用,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达成促进未来发展的全球共识。  相似文献   

3.
顺应国际发展援助趋势和德国本土援助政策的调整,德国对外援助越来越重视农业领域。本文通过对德国发展援助相关机构的调研和政策文本的梳理,分析了德国农业援助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以及优先国家等;分析了多部门共同参与德国农业对外援助的组织体系,比较了不同部门农业援助的异同;分析了德国农业对外援助从决策到项目的纵向管理结构以及农业咨询公司、非政府机构和教会组织的参与;以及分析了德国农业对外援助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4.
杨雷 《当代韩国》2011,(1):64-74
俄罗斯的韩国学研究经历帝俄、苏联和冷战后时期的发展演变,形成了当前较为完备的科研体系。当前俄罗斯的韩国学研究机构主要有: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远东研究所、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系和圣彼得堡大学东方系等。俄罗斯韩国学研究与外交政策的关系有如下特点:学术科研与外交战略趋向密切相关;苏联时期的韩国学研究受到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的影响较强;俄罗斯独立后,学术界观点对政府外交决策的影响力增强;俄罗斯现有的韩国学科研机构得到韩国的大力支持,这有可能影响俄罗斯对朝鲜半岛的政策。  相似文献   

5.
刘作奎 《俄罗斯研究》2019,(2):180-200,封3
日本对中东欧国家的政策,中国学界尚缺乏研究。本文分别从全球层面、欧洲层面、次区域合作层面以及双边层面四个维度,分析日本推动同中东欧国家关系的主要目的和框架安排,总结日本目前与中东欧国家开展合作的主要措施:机制化建设、资金和技术支持与援助、推进经贸关系发展以及文化合作。同时,本文对日本针对中国"16+1合作"而采取的四大基本政策——价值观外交、安全领域合作、高技术领域合作、推进民主化和转型工作也一一进行分析。在比较分析中日双方对中东欧政策的基础上,针对中日两国对中东欧国家的不同政策特点与优劣,提出一系列推进"16+1合作"的政策建议:加快投资协定谈判,做好自贸协定谈判调研;开展第三方合作、取长补短;对接中东欧和欧盟关注领域,实现互利共赢;官方金融机构和私营或中小机构融资相互结合等。  相似文献   

6.
随着欧洲研究区建设的深入,各国在科研创新政策领域自行其是的时代在欧洲已经成为历史,欧洲层面的科研创新政策的重要性日益显现。而德国作为欧洲科研创新领先国家,以及欧洲研究区的发动机,对这一进程的参与和应对也就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于欧盟科研创新政策的法律基础与政治框架尤其是欧洲研究区建设和"地平线2020"科研框架计划做了简要介绍,在此背景下梳理了德国对欧盟科研创新合作的积极参与,包括相关战略和辅助措施,并观察分析了德国对科研创新政策"欧洲化"所持的立场与对策。  相似文献   

7.
杨解朴 《德国研究》2012,(4):2-F0002
2012年11月20日至21日,“回顾与展望:纪念中德建交4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第14届年会在北京中国社科院学术报告厅召开。会议主办方为中国社科院国际研究学部、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中国欧洲学会德国研究分会以及中国社科院中德合作中心,德国阿登纳基金会协办。  相似文献   

8.
朱哲莹 《德国研究》2014,(4):F0002-F0002
正第二届中德论坛于11月8日在同济大学召开,主题为"全球治理中的中国、德国和美国"。本届论坛由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和德国波恩大学全球研究中心联合举办,并得到德国阿登纳基金会(上海)的支持。同济大学副校长江波,中国前驻德国大使梅兆荣,德国前驻上海总领事、现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芮悟峰以及来自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和公共事务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  相似文献   

9.
2018年5月14日,美国驻以大使馆正式从特拉维夫迁往耶路撒冷,引发了自2014年以来最严重的巴以冲突。特朗普的"耶路撒冷决定"在整个国际社会,尤其是伊斯兰世界,引起了强烈反应,巴以局势再次成为国际社会瞩目的焦点。美国驻以大使馆迁至耶路撒冷,主要是为了迎合国内政治的需要,并非是权衡美国外交利益得失后深思熟虑的结果。具体来说,特朗普的亲以立场、福音派基督徒和正统犹太人居主导地位的中东政策核心团队、强势的右派以色列游说团体,以及影响力日隆的基督教福音派团体,促成了美国驻以大使馆迁至耶路撒冷。  相似文献   

10.
姚乐 《法国研究》2023,(4):39-62
当前,传统国际发展援助体系正在经历结构性转型,新兴援助国的崛起不仅冲击着发达国家对发展援助的主导地位,还预示着新型发展合作模式的产生。政府引导型第三方市场合作作为一种新兴的国际多边发展合作模式,其特性契合援助转型趋势,是国际发展三方合作的新阶段。本文聚焦中法两国在非洲的合作实践,以法国开发署与中国国开行在塞内加尔汉纳湾污水处理项目上的合作为代表性案例,试图探究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如何通过第三方市场合作机制开展有效发展合作。通过案例研究本文发现,中法两国作为合作供给方,通过跨国伙伴网络交换经济与政治优势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强化自身影响力是主要合作动因。在此基础上,积极正向的国家政府间关系、持久稳定的发展机构间关系以及东道国参与合作的积极性是影响合作能否从意愿转化为切实行动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德国治理机制的演变,主要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论述:首先,阐述本文对治理概念的理解,其次,介绍德国一般性制度安排的重要发展变化,尤其是2017年的联邦制改革。接着,分两个步骤考察两个重要政策领域中的治理机制,即内部安全政策和能源政策领域。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在内部安全政策领域里,治理机制表现出单一化和等级化的特点,而在能源政策领域里,治理机制则表现出竞争的加强。纵观德国政治体制的机构改革,可以确定的是,尽管合作协商模式仍具有路径依赖性,继续存在,但是等级制、单一化的协调模式得到增强,并通过竞争得以灵活化。  相似文献   

12.
陈洁 《德国研究》2013,28(2):47-57
增强合作机制是欧盟为具有合作意愿和能力的部分成员国在一些政策领域率先合作提供的机制性安排。近来,欧盟相继在跨国离婚、单一专利和金融交易税等领域实施增强合作。增强合作机制体现了欧盟对差异性的认同以及寻求将弹性策略法理化和制度化。增强合作机制是欧盟超国家机构和成员国之间协商的结果,其发展受到价值观念、决策机制、经济因素和安全因素的驱动。增强合作机制拓宽了欧盟深化合作的政策领域,有助于推进一体化的发展,但对欧盟也有一些潜在的负面影响。持续的欧债危机将迫使欧盟继续借助增强合作机制等弹性策略来解决危机和推进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与亚太地区国家合作中的教育和科研政策重点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教育、科学、研究和技术部郑积耀潘忠懿许宽华宋健飞摘译郑积耀校阅译者的话1995年10月31日,德国教育、科学、研究和技术部部长吕特格斯博士在该部与德国亚太经济委员会联合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宣称:德...  相似文献   

14.
《法国研究》2000,(1):142-142
本刊讯:法国驻武汉总领事馆副领事贵永华先生(M.OlivierGUYONVARCH)于2000年4月13日来我校为外院法语系、商学院双学位班部分师生作了题为《二十世纪法国》的专题学术报告。贵永华先生分析了面对二十世纪重大事件的法国国民的心态以及二十世纪法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状况。贵永华先生的报告史料翔实、言简意赅、脉络分明、重点突出,有助于加深师生们对当代法国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了解和认识,赢得了师生们的阵阵掌声。法国驻汉总领事馆副领事贵永华先生来我校作学术报告  相似文献   

15.
2016年7月13日,德国联邦政府发布了新的安全政策白皮书。白皮书中的政策宣示以及德国近期外交、安全与防务政策领域的行动都表明,德国正积极谋求在国际政治包括在国际安全政策中承担更多责任和发挥领导作用。这是自2014年1月"慕尼黑共识"宣示以来,德国外交与安全政策从恪守"克制文化"逐步转向"积极有为"的延续。本文依据"文明力量"概念对白皮书内容以及德国安全政策实践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德国未来将更加积极而又经常性地参与国际危机与冲突的应对,而且灵活运用军事手段解决国际危机与冲突的情形会有限增加。虽然这可能会更多地发生在"临时合作"的框架内,但是德国"文明力量"的角色定位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德国外交与安全政策的转型依然会是渐进且有限度的,这主要是因为受到国内政治和法律条件以及民意的约束。  相似文献   

16.
女性在法国高等教育及科研领域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女性在法国高等教育及科研领域现状 在法国研究机构中,有66700余名女研究员或工程师,占整个科研人员总数的四分之一强。她们之中的三分之二,约44900人在公共部门,三分之一在私营机构从事研究工作。女性研究人员占私营机构研究人员总数的20.31%,低于公共研究机构中33.41%的比例。  相似文献   

17.
德国技术合作公司在德国对外发展合作框架里的任务以及在与中国合作中的作用(下)德国技术合作公司中国组郑春荣译徐朔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改革政策带来了一系列变革,它们尤其体现在各个工作领域里全新的职业要求特征中。因此,由德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资助的技术合作项目...  相似文献   

18.
当下,智库作为连接科学理论与政府决策的中介机构,由于其学术科研、咨政建言、大众意识培育的影响功能,对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有着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面向环境领域的专业化智库,绿色智库也是影响国际环境政策形成与制定的重要机构之一。本文通过对德国两种不同类型绿色智库的运作方式与影响力的发挥路径的讨论与阐释,试图探讨绿色智库能在何种程度上有效地对环境政策产生建设性影响,并且反思目前绿色智库的影响困境。同时,德国案例的得失对我国绿色智库的未来发展与影响提升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9月28日,以"德国大选后的中德关系"为主题的第五届"中德论坛"在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成功举行。此次论坛由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留德语国家分会、德国波恩大学全球研究中心联合举办。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原中国驻德大使馆教育处公使衔参赞、原同济副校长董琦致开幕辞。董琦在致辞中指出,中德两国的关系目前正处于中德建交45年来最好的历史时期,德国大选后,无论是哪个政府上台,全球经  相似文献   

20.
国际化战略已成为全球化背景下实现高等教育聚焦全球前沿和开放办学必然趋势与办学目标。中法合作办学在历史与现实的推动下不断呈现出多领域、高质量、体系化的合作办学形式与特征。中法高等教育合作学科布局集中在工学与管理学,分别占总数44.4%和33.8%;学历层次中硕士研究生与本科教育分别占50%左右;非法人中法合作办学机构在师资引进、资金配置、双方合作院校资质等方面较中法合作办学项目有一定优势;中法合作办学散布中国大陆18个省份,其中6省份个别高校经教育部批准设立了非法人合作办学机构,上海、北京、浙江位居前三。中法高等教育合作办学未来应着重推进与法国一流院校、一流学科的合作办学,引进法国高等教育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国际化专业教师队伍,建立多维国际合作办学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