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世纪桥》2008,(12)
创新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创新精神,培育人才要从培育人才的创新精神入手。科学哲学在培育创新精神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科学哲学在科学创新实践中,从科学本体论、科学认识论和科学价值论三个维度培育了创新人才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2.
鲁秀伟 《世纪桥》2008,(8):83-84
创新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创新精神,培育人才要从培育人才的创新精神入手。科学哲学在培育创新精神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科学哲学在科学创新实践中,从科学本体论、科学认识论和科学价值论三个维度培育了创新人才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3.
康兰波 《求实》2007,1(3):22-25
针对我国哲学在当代创新中存在的知性化倾向,提出哲学精神是哲学创新的灵魂和动力。哲学精神是人类精神的最精致表达,是对科学精神的超越,以科学精神取代哲学精神是当代哲学被知性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永葆“爱智慧”风范的精神品格,哲学精神主要包括追求纯粹、反思批判、高扬自由等内容。哲学的创新就在于哲学精神的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4.
科学精神,是科学主体在科学实践的过程中被抽象出来并反过来指导科学探究与人生选择的一种价值取向和理性态度,其核心内涵与基本要求是:独立思考、严谨规范、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团结协作。科学精神是创新人才培育的本质和灵魂,是创新社会先进文化建设的源泉,也是提升创新思维、服务社会实践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必须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人才.在培育创新人才体系构建中,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具有特殊功效: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创新人格的塑造,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育,有劝于创新环境的优化.因此,要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促进创新人才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6.
从大学文化发展视域出发,高校全方位协同创新体系构建在于以协同创新为目的,培育"人才、科学、科研"三位一体的文化实践共同体,放大人才、平台及体制的增效,实现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提升大学文化软实力。高校通过文化效应链接协同创新,以大学文化与高校协同创新耦合机理为前提,从文化逻辑脉络、核心驱动、主体价值等方面寻求大学文化与协调创新之间的内在机理和实践路径,实现大学精神的本质回归。  相似文献   

7.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蓬勃发展,人才资源在数字图书馆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日益突出.笔者从人才理念创新、人才管理创新、人才培育机制创新、人才激励和选拔创新、营造良好环境的角度出发,阐述人才资源是数字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第一位的战略资源.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必须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人才。在培育创新人才体系构建中,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具有特殊功效: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创新人格的塑造,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育,有助于创新环境的优化。因此,要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促进创新人才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与人的创新能力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泓 《世纪桥》2010,(21):84-85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和灵魂,知识经济的发展实质是创新人才和创新教育的竞争。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传播和研究是提高人们思想政治觉悟的基础性环节,作为社会的主体——"人"才是解决这些矛盾的关键,人是社会的能动要素,人的创造与创新的能力是社会发展的第一位推动力。为此,国内学者纷纷探讨如何提高人的创造和创新能力,指出必需从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变革,扬弃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传播的方法,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功能,以培养人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也探讨了改进哲学教育和研究的理念、思路、导向、内容等方面的对策,以适应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成为符合培育创新人才的阵地,推动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0.
谢天成 《前线》2016,(7):36-39
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明确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尊重城市发展规律,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抓手,实施思想创新、理念创新和方法创新,完善城市科学体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城市科学,引领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识形态构建与民族精神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的意识形态与民族精神包容镶嵌在一起,二者互有统摄且互动共生.意识形态的构建与民族精神的创新密切相关,相互影响.特定时代和社会环境中的意识形态一方面规制着民族精神的思想内容和培育状况,另一方面又受到具有新质的民族精神的充实和引领.民族精神的传统为特定场域中意识形态的形成提供精神渊源,其培育本身就是意识形态构建的重要内容,其创新也为意识形态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应当把和谐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与民族精神的培育创新结合起来,着力抓好二者的共同促进.  相似文献   

12.
批判和创新是理论发展的动力,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品格.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在不断地批判和创新中完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和创新品格之间既是紧密联系又是各有特色的,只有在理论和实践中继承和发展这两种品格,才是真正地把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精神.  相似文献   

13.
周峰  段秀芳 《求实》2005,40(7):32-3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要获得创新与发展,必须要在对中国面临的时代性问题的深刻解读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坚持中求得其新的出场路径。从哲学上回答和解决中国社会的问题,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14.
从学术创新的概念上看,它涵盖了科学精神和人精神两个方面;从学术创新过程中观察,它要求科学精神与人精神相结合;从学术创新矛盾的处理上审视,它也需要科学精神与人精神相结合。那么,在学术创新中,科学精神与人精神是一种什么样的结合呢?  相似文献   

15.
从学术创新的概念上看,它涵盖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两个方面;从学术创新过程中观察,它要求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从学术创新矛盾的处理上审视,它也需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那么,在学术创新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一种什么样的结合呢?  相似文献   

16.
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基本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定庆 《理论导报》2006,(12):68-69
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科学素养如何,对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深刻的影响.本文从部分大学生科学精神严重缺失这一现象入手,分析了大学生科学精神缺失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创新政策措施,努力形成引才、聚才、用才的正确导向完善体制、创新机制,为人才发挥作用提供空间和舞台培育市场,建设宽畅、高效的人才交流通道和人才服务平台加大宣传,使科学的人才观深入人心,营造“四个尊重”的社会氛围健全法制,切实保障人才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的河北呼唤现代河北精神。总结和培育现代河北精神,不可能脱离燕赵传统文化这个环境。这种先进的、优良的现代河北精神至少应当包括:求真务实的团队创业精神;自强不息的改革创新精神;追求真理的科学理性精神;善于吸纳和利用人才的人本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科学理论,而且是创新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党的十六大报告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又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精神,本身就是一篇即时反映实践变化并自觉指导实践的理论创新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20.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赋予了立德树人独特的价值意蕴。"双创"时代的立德树人,是在培育学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和树立人类关怀的基础上,培养崇尚劳动、肩负使命和放眼世界的卓越创新创业创造人才的实践活动。这是培育学生创客精神的价值导向,是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不竭动力,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可以通过坚持立德树人的科学原则、落实师资保障、坚持全方位育人、营造社会风气来实现其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