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和谐社会视域下的政治伦理道德运行机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道德建设过分强调国家的主导作用,而相对忽视了道德的个人实践。道德成为服从于政治目的的手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从社会治理的内生与外围寻找合理的构建和谐社会所需的动力源泉与路径支持。这就必须探寻并构建切实可行的道德利益回报评价机制、道德利益回报保障机制、道德利益回报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2.
付安玲 《学理论》2012,(5):179-180
道德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双向互动和建构的过程。但实际上,我们往往只重视教育对象的服从和适应,忽视了他们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需要,这导致了道德教育过程中人文精神的缺失。我们要发挥酒神精神,对个体的道德生活加以引导,满足其个性化的需要,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提升他们的道德认识和判断选择的能力,并充分尊重其道德主体性和创造性,培养道德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3.
行政腐败中"服从上级命令可否免责"问题引起了不少人的疑惑。面对上级错误命令是执行还是拒绝,行政工作中是对上级负责还是对公众负责,这些"道德选择困境"涉及的正是行政伦理问题。从行政伦理的角度进行探讨,其结论是:认为行政人员在服从上级命令、遵守法律准则的同时,更应对公众负责,秉持是非观念,坚持道德伦理。就行政伦理困境的产生原因及其道德选择困境的表现来看,构建行政伦理框架应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正确认识行政伦理要求,重建道德的惩戒力量;开启行政人员的责任教育,构建个人伦理决策模式;完善组织制度,提升组织文化;加强行政过程的伦理立法,健全法律监督体系和组织内部监督机制;加强行政伦理的社会公共监督。  相似文献   

4.
做党的群众工作,不是要群众机械地甚至盲目地服从党的领导,而是要让群众在思想政治和道德义务上理性地认同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21,(11)
康德在"自由本性"的基础上,从自由意志、道德律令出发,指出善恶概念既不是来自于人们头脑中理性的先验假设,也不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感性经验材料,而是存在于道德法则之中并由道德法则所决定的。因此,在自由意志的基础上对道德律令的遵守和服从就是道德上的善;反之,如果违反了道德律令便是道德上的恶。康德并没有直接论述道德善恶,而是从逻辑可能性、实然和应然三个层次出发对道德善恶观进行了阐释。康德提出的人的本性中具有"向善的禀赋"和"趋恶的倾向"的道德善恶观彰显了人的价值和尊严,同时也体现了人类道德发展的光明前途。  相似文献   

6.
国学赏析     
《侨园》2014,(12):46-46
【选自】《论语·里仁》【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译文】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评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学说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被人们传说。这就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  相似文献   

7.
能动的道德主体是指教育对象在其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中,能自觉地摆脱单纯服从的被动状态,并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走向对道德规范的内化,从而变成能主动创造新的道德风尚和主动参与社会道德生活的主体。当前高校德育的创新发展,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着眼于对学生现实生活和健康发展的引导,生成和提升生活世界的道德智慧,从而培育能动的道德生活主体。这是高校道德教育走出困境、实现传统道德教育向现代道德教育转换的一种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西方“道德灌输批判”的意义及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道德灌输在西方国家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古代希腊、罗马一直到近代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等资产阶级国家 ,无不注重道德灌输在教育以及阶级统治中的作用。早在古希腊文明发展史中 ,思想道德灌输就很受重视。在古斯巴达国家 ,统治阶级对所有 7~ 30岁的贵族子弟实施“战士教育”,除了军事训练外 ,还对他们进行严格的政治道德灌输。在雅典 ,德育已被看成学校教育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学校开设的道德课可以说是西欧学校进行课堂道德灌输的最早记录。在古罗马 ,基督教被定为国教 ,它支持世俗政权 ,教给人们服从和忠诚的美德 ,训练国家的成员要尽…  相似文献   

9.
良心,作为一个道德范畴,本质上是人们在履行对他人和社会的义务的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是一定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在个人意识中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良心是一个社会范畴,反映的是一定的社会关系和道德关系,在阶级社会里,良心就成为个人情感和阶级情感、个人意志和阶级意志、个人信念和阶级信念的统一.因此,良心在阶级社会里是带有阶级性的.所谓无产阶级的良心,是从无产阶级和人民的利益中产生的,并且是服从于无产阶级和人民的利益的,共产主义者和共产党人的良心,就是无产阶级良心的体现.因为,在真正的共产党人的意  相似文献   

10.
孝德乃人伦之本、道德之源。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孝德面临着冲击和挑战,从传统的服从模式向现代的平等模式转型迫在眉睫。构建新型的现代孝德,应主要把握三种转型路径,即赋予孝德新内容,拓展孝德培育新途径,借鉴国外孝德实践新模式。  相似文献   

11.
道德建设走出困境的哲学考察──兼论道德的主体根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发展带来的道德困窘也许是改革之初人们所始料不及的,它对理论界及国人的困扰与影响一点不亚于经济发展中的其他问题。我以为道德的浑饨、迷失归根到底是人主体素质的欠缺与失落造成的。那么,现阶段中国人的主体素质中到底缺少哪些繁衍现代道德品行所必备的东西呢?一、道德的主体根据善始终是人类自我设定,用来自律与他律的约定与准则。无人即无善。凡是属人的东西,必有人自身特有的规定性作依据,善也不例外。它虽是人创造、设定的“身川、之物”,但主体自身中必有对道德产生认同、接纳的机制,它既是人理解、服从、遵守、捍卫道…  相似文献   

12.
曾莉  张翼 《学理论》2010,(4):59-60
服从是由于外界压力而使个体发生符合外界要求的行为。本文分析了影响服从的因素,揭示了服从权威和责任转移是人们非常稳固的心理机制,是产生服从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3.
梅蕊 《学理论》2012,(2):20-21
康德的"自由"包括人不受感情欲望奴役的选择自由这一消极层面的自由,和对客观道德法则的遵循、对绝对命令的服从的自由即自律这一积极层面的自由。自由是人们拥有意志的前提条件,也是独立于自然规律的、不受自然规律支配的、由意志决定自己的一种东西。自由是阐明意志自律性的关键。道德律是一个决定意志的规律,它首先具有普遍性,不是从经验中得来,而是先天就有的,只有纯粹的规律形式才能成为普遍规律,才能够决定每一个意志。  相似文献   

14.
《瞭望》1996,(47)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文明,一个社会有一个社会的精神文明。精神文明总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时代不同了,社会前进了,旧有的精神文明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经济基础,便要有所抛弃,有所承继,有所革新,有所创造,建设起新时代的新的精神文明。 即以道德建设来说,中国封建社会奉为金科玉律的三纲六纪、四维五德,今天就绝对不能奉为圭臬,因为那种人以人身依附为前提的道德准则,不能与今天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相适应。我们今天能要求做下级的和做子女的绝对地、无条件地服从上级和父母吗?假设有哪个上级和父母荒谬地要他  相似文献   

15.
一些地方为规范人民群众的道德水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相应地制定了一些村规民约,这本无可厚非。然而,需要提醒的是村规民约要服从大法。笔者看到,村规民约没有服从国家大法,自作主张,另搞一摊的现象较为普遍。比如规定凡拦路抢劫者罚款1000元,凡参与盗窃的罚款500元……等等,乍一听来,似乎在情理之中,但细一琢磨却发现问题,拦路抢劫属于犯罪行为,触犯了国家刑法,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如果将这种犯罪行为简单地纳入村规乡约之中,罚点款,给点钱就算完事了吗?显然这种把村规民约临驾于法律之上的做法,是极其错误的。法…  相似文献   

16.
公务员法确立了公务员对上级违法的决定和命令的不服从,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现代法治国家公务员与国家是一种职务上的委托关系,上下级之间是法律意义上的领导与服从关系,而不是人身依附关系.在国家政治和公共管理中,公务员服从上级的决定和命令是基本要求,不服从是例外,只有对上级违法的决定和命令才可以不服从,公务员在行使不服从的权利时,应当掌握分寸与适度,同时,国家要建立与完善公务员不服从的救济制度,切实保障公务员不服从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7.
王斯斯 《学理论》2014,(7):77-78
"俭以养德"实质为生存论向心性论的转化,是有觉性的道德主体的道德修养方式。如把它作为一精神现象加以考察,有丰富的哲学内涵与层次:其可行性为人类追逐自由本质所决定的,实现途径是处理自然与精神、经验自我与超越自我关系。它真正意义并不是简单地否定欲望,或是被动性服从说教,而是完全符合人性本质的。  相似文献   

18.
论点集萃     
摘 民主集中制的核心是“少数服从多数” 中共上海市静安区委党校邬思源撰文认为:民主集中制的内容是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但民主集中制的核心是少数服从多数,这一制度的核心,具有统帅和支配地位,其他几个服从都是由此决定和派生的,在顺序上,应该是放到“四个服从”的最前面。少数服从多数的党内民主精髓,  相似文献   

19.
行政之恶是普遍存在于各类复杂组织中的社会现象,而现代社会中的技术理性及其文化是诱发行政之恶的重要源头.遵循为邪恶去名、道德的错位、去人性化、肮脏的手、服从的铁律、战略性忽视及“防火墙”的坍塌等逻辑,行政之恶被制造出来,也戴上了厚重的面具.防范和抵制行政之恶,必须明确技术理性的限度,建构社会公共伦理,探索和发展合作治理,强化公共行政的伦理精神等.  相似文献   

20.
我国历来就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道德遗产,是立足于中国国情,加强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思路。传统文化关于“修身为本”的伦理思想,对社会公德建设具有特别的意义。我们所说的社会公德,主要是指举止文明、礼貌待人、爱护公物、敬老爱幼等,这些规范大量地属于个人修身的范畴。它们并不具有自然界规律那样的铁的必然性,而是建立在人们自觉选择的基础上的。黑格尔说:人‘’固然要服从外部权威的必然性和支配,但这与他服从自然界的必然性截然不同,因为他的内心经常告诉他,事情应该是怎么一个样儿,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