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宏观调控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校正着中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市场失灵,护佑着中国经济高速平稳发展。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袭来时,宏观调控就显示出其威力。政府通过实施旨在扩大内需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仅有效地克服了由于外需萎缩而带来的经济增速大幅下降,而且由于着眼于产  相似文献   

2.
扩大内需不外乎两条途径,一是扩大国内投资需求,二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为此,增加政府投资和改善消费环境、引导或刺激消费都是重要的,但要真正形成能够增加投资和刺激消费的有效机制,关键还是要鼓励创新创  相似文献   

3.
当前,国内需求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继续扩大国内需求、加大刺激国内需求力度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本文拟就扩大内需问题提出几点对策。一、扩大投资规模与结构调整相结合增加投资是各国政府惯用的刺激经济回升的重要手段。在目前我国出现买方市场、居民收入增幅减缓的情况下,增加投资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增加投资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当今世界,国际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就是各大企业集团之间的竞争,实施大集团战略,对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带动国内相关企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条及促进经济增长具…  相似文献   

4.
崔学锋 《党政论坛》2009,(11):13-14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边绍渊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这一重要论断吹响了新一轮扩大内需做路的号角。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形势下,推进这一战略必须要按照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处理好内需与外需、消费与投资以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等三大关系。  相似文献   

5.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切调拉动转变".这一重要论断吹响了新一轮扩大内需战略的号角.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形势下,推进这一战略必须要按照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处理好内需与外需、消费与投资以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等三大关系.  相似文献   

6.
《瞭望》1999,(4)
中国扩大内需决非权宜之计扩大国内需求开拓国内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白和金刚刚过去的1998年,在新中国经济史上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和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灾害,以及社会经济生活长期积累、而在国内外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7.
把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立足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振坤 《理论视野》2007,88(6):27-29
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转变,这个转变强调把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立足点。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开拓国内市场、扩大发展空间的战略举措。建立以国内消费需求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  相似文献   

8.
《侨园》2021,(6)
正作为共有边境4000余公里的邻国,中国与俄罗斯在国家利益、贸易流通、能源合作、科技与文化方面都有着天然的合作优势。鉴于两国边境沿线广泛分布着两国亟待发展的地区,为尽量减少"边境效应"所致的影响,跨境合作成为两国共同谋求区域发展、振兴边缘领土战略的必经之路。在同样向东方推进的欧洲一体化东扩进程中,跨境合作在有共同边境的国家之间得到了成功的实践(后来这种合作也在高度联系市场环境下延伸到并无共同边境的国家之间),但在普遍性规律之下,中俄之间跨境合作的发展由于经济环境、政治关系、地区特点以及国际环境和市场状态的不同,有着自身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9.
潘燕 《瞭望》1999,(16)
扩大内需、启动经济增长可谓今年经济工作的主要着力点。鉴于98年外贸出口受阻,急剧萎缩的外需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对我国经济增长形成制约,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发展也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经济生活中有效需求不足问题日益凸显,并伴之以通货紧缩迹象,截止到今年2月...  相似文献   

10.
虽然中印两国由于边界纠纷、达赖集团问题等所造成的彼此不信任使经济合作充满了挑战,但是基于"共同利益"的驱使,两国加强经济合作的趋势不可逆转。我国政府与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印度市场的巨大潜力,积极克服各种障碍,大力开拓印度市场,扩大对印投资规模,充分利用印度市场来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1.
在党中央、国务院采取的增加投入、扩大内需等一系列综合性宏观调控举措作用下 ,过去的一年国民经济整体上保持了平稳增长态势 ,经济运行质量有所提高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实现了全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但需求不足的矛盾仍较突出 ,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制约因素仍较多 ,改革和发展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根据目前可预见的主要因素分析 ,2000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并存。有利因素主要是国际国内经济环境都有较大改善。从国际环境看 ,世界经济增长将有所加快 ,国际贸易量可望有所扩大。随着亚洲金融危机…  相似文献   

12.
2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明确提出,要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必须把握好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抓改革、增活力,重民生、促和谐的原则.并就扩大内需方面的工作,强调要积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袁元 《瞭望》2008,(45)
外需减弱主要影响两高一资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政府调控应针对不同结构调整要求和产业特点采取不同策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正在不断蔓延和深化,对于对外开放度日益扩大、与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的中国来说,这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正在透过外贸领域向中国的实体传递而来。  相似文献   

14.
2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明确提出,要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必须把握好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抓改革、增活力,重民生、促和谐的原则。并就扩大内需方面的工作,强调要积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我国扩大内需的关键是扩大国内居民消费,而居民消费不足的根源是居民缺乏消费能力;居民缺乏消费能力的原因之一是收入分配的极不合理导致经济增长成果集中到了政府与垄断着各种资源的极少数人手中,原因之二是最近十几年的改革就是政府将教育、住房等各方面义务全部推到了居民头上。增强居民消费能力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体制改革,将政府的权力严格地约束在法律之内,让广大民众能够参与到国家经济决策之中,对政府的决策进行有效监督,并能真正参与对政府与政府官员政绩的评价之中。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既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新样态,同时又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构成文明的基本要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仍然存在着生态资源管理不当、环境治理地区性差异等问题。生态文明的困境会引发环境事件、政府认同危机与国际政治冲突。因此,为减小消极影响、扩大积极影响,需要发挥各级政府、社会团体和社会舆论的综合性力量,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治理齐头并进,取得新突破。  相似文献   

17.
李慧  吴翠花 《理论探索》2012,(2):100-102
文化产业在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准之一。为了进一步提升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应针对性地实施扩大产业规模、拓宽融资渠道、提高科技含量、加快人才培养、优化发展环境等对策。  相似文献   

18.
《瞭望》1999,(30)
在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过程中,虽然居民住宅市场预热缓慢,但它依然是任谁也不能忽视的潜力巨大的经济增长点。我们就经济相对发达、居民购买力较强的江苏省如何进一步启动居民住宅市场做了调查,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所预示的发展方向,在全国都具有典型意义。住宅市场规模日益扩大仍有很大发展潜力我国房地产市场经过一段时间过热发展,目前已进入相对稳定阶段,房地产价格有了大幅度的下降。江苏省由于政府调控力度较大,近两年来在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大幅度降低房价,进一步开拓居民住宅市场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1998年江苏省房地产开…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各国通过开放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使本国经济与国际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由此所产生的产业资本跨国流动加速、产业技术跨国转移和扩散效应增强、信息跨国界传播速度加快,使产业发展路径不再单纯依赖本国的资源禀赋结构、技术进步状况和国内市场需求,而是更多地取决于国际贸易、产业转移、外国直接投资(FDI)所产生的各种扩散效应。随着开放程度的扩大,一国的产业生态化进程存在着两面性:一方面,污染密集、生态密集和资源密集的产业并不会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渐消退,而是向环境和资源消费标准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由于生态的全球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有效回应国际国内行政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完善市场经济的重大改革举措.这一观点已经得到社会各方面的认同,党和政府的重要文件中也明确提出要完善各级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那么,当前立足于法治与市场的研究视阈,从理论上理解和把握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内涵与职能定位就成为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