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践理性:法律信仰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和理性一直都是纠缠在一起的,法律被认为是理性的,是人类理性的选择,也是人类理性的象征。然而随着现代分析主义法学和实证主义法学的兴起,法律的理性主义走向了法律的工具主义,产生了法律信仰的危机。其实,法律中的理性更多的是实践理性,法律体现的是人们的意志,它守护的是人们神圣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法律对人有着终极关怀,体现出人们对自由、正义等价值的永恒追求和对自身命运的担忧。另外法律还有道德的渊源,它和道德相互依存。法律的这些实践理性方面的规定正是法律信仰形成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是和谐社会中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两者属于不同的社会规范体系,但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和谐社会道德精神与法治精神的融合有其规范基础和现实基础,实现道德精神与法治精神融合的途径是多元的,但最主要和首要的是要实现公民社会道德信仰与法律信仰的互通。  相似文献   

3.
浅析我国"道德立法"的可能性及其实践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小琴 《学理论》2010,(19):46-47
道德和法律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动的重要手段。两者各有特点又相互补充、相互融合,而道德法律化即“道德立法”就是两者融合的具体表现之一。从“道德立法”的含义出发,分析了“道德立法”的可能性以及对当前中国社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让社会道德成为全民信仰,不仅要从道德教育人手,也需要以法律和制度作保障。 当今现实生活中,一些破坏道德秩序的人,非但未受到处罚和制裁,反而从中受益;相反,那些讲道德的人,却常常变成道德社会的受害者或者被现代人耻笑的对象。人们常说“德以劝善,法以诛恶”。  相似文献   

5.
目前社会精神方面存在的政治观念淡薄、道德目标的丧失、“有法无法一个样”的法律虚无主义观念等问题,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相悖。应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主流政治文化引导作用;建立道德风险与道德回报的社会机制;构建公正的司法体制;把培养法律信仰作为普法教育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中国语境下,信仰法律乃是人们的理性选择。这样的判断基于三方面的理由:一是我国法治建设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法律体系的完备不等于法治,官方自上而下的推动也并不必然会实现法治,只有对法律真诚的信仰才能赋予法律至上的权威。二是转型期中国社会所面临的信仰困境。这是导致主体失范、社会失序的一个重要原因,因而在一个以法治为目标的社会里,信仰法律便既具有应然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三是中国语境下的法律信仰具有鲜明的特征,其对于国家、社会以及个人的文明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王洪新 《学理论》2013,(22):188-190
在以往的研究中,"道德信仰"始终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面对今天的道德危机与信仰危机,必须加强"道德信仰"研究。在实际精神生活中,道德和信仰往往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信仰对于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它是人们道德行为选择的价值坐标和导引,是个体实现其人生意义、社会价值和幸福追求的重要保证,是人的精神生命的主要存在形式。  相似文献   

8.
李俊青 《学理论》2009,(21):97-98
法律能否被信仰的关键在于如何界定法律,而中西方由于法律文化传统的差异,对法律是什么有完全不同的见解。如果把“法律”看作是对公平和正义的永恒的追求,那么法律是可以被信仰的,反过来如果把“法律”看作是统治阶级的意志、是阶级镇压的暴力工具,这样的法律因其不具有被信仰的品质而不能够被信仰。目前该如何界定法律,要从我国当前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依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当前时代的主题,然而我国公民法律观念淡薄,社会上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严重,因此强调法律信仰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我国法治建设中的法律信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艳 《青年研究》2003,2(12):1-5
法律信仰体现的是社会成员对法律的一种信服和尊重的心理状态 ,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观念基础。历史传统对法律信仰的缺乏 ,严重阻碍了我国法治化的进程。本文从法律信仰形成的法理基础、主客观条件以及如何培育人们的法律信仰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道德治理的政治价值、文化功能与社会效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治理不仅是国家的一种治理模式,而且是一种以价值理性和社会信仰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人们精神世界和生存方式的社会管理模式。通过法治社会中道德治理的政治价值、文化功能与社会效用等方面来论证这一命题,使道德治理与法律治理的结合获得现实可行的操作性,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离不开道德治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全 面贯彻“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基本方略的关键是依法治“官”。干部道德失范是堕落腐败的前奏。被人称之为“道德的沙尘暴”的某些干部道德失范的问题 ,已到了非抓不可的程度。我们不仅要在依法治“官”方面花大力气 ,还应该在以德治“官”方面下大工夫 ,唯有双管其下 ,才能取得成效。一道德是内在的“自律” ,法律是外在的“他律”。对于制约干部的行为来讲 ,道德主“内” ,法律主“外” ;对于抑制干部的犯罪来说 ,道德治“本” ,法律治“标” ;道德“扬善抑恶” ,法律“惩恶扬善”。加强干部队伍道德建设最可靠有效的手段就是实行…  相似文献   

12.
何明智 《学理论》2012,(27):114-115
人的确是有差别的.平民英雄从根本上说来说是正义的化身.中西法律信仰是有差别的:中国信仰“礼法”,西方信仰法律.今日中国社会较为缺少对现行法律的信仰,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今日的法律制度不能深入人心而得到民众的普遍信仰.这应该是今日中国进行现代化法治建设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3.
甄真 《学理论》2012,(14):17-18
面对当前社会转型期出现的诸如道德滑坡等现象,"道德法律化"便随之被提出并不断加以论证。然而,倘若一切违背公序良俗的现象都用法律的手段加以解决,其后果也许只能是"泛法律化"。因此,明确道德与法律的界限,认清道德要求法律化的危害,具有重要的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关于“信仰的危机”,“信仰的失落”等问题的争论,在前几年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之时,曾一时成为大学校园内争论不休的主要话题之一,“现在是不需要信仰的时代”的口号也曾一度为大学生们所推崇。那么,到底什么是信仰?信仰追求与大学生的成长过程又有着怎样的必然联系呢?对这些问题的理论分析,在当前高校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中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一、关于信仰追求的心理学涵义信仰是人们对某种事物或现实的最高价值的心理认同,它是人类精神生活的表现形式之一。无论是处于愚昧状态下的人们对神的信仰,还是在文明高度发展时期对人的自身存在的信仰,二者的差异仅反映了信仰本身是否科学,却都证明了信仰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普遍现  相似文献   

15.
在政治文明视野中,道德与法律之间表现出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关系,具体表现为:在政治价值上,道德与法律是本体与作用的关系;在政治规范上,法律与道德是主体与辅助的关系;在政治素质上,道德与法律是“灵魂”与“形体”的关系;在政治发展上,法律与道德是基础与提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李刚 《学理论》2008,(1):64-65
图腾崇拜 “图腾”一词最早来源于18世纪英国的文献中,是印第安语“totem”,意思为“它的亲属”,“它的标记”。图腾崇拜是一种最原始的宗教形式。在原始人信仰中,认为本氏族人都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大多数情况下,被认为与某种动物具有亲缘关系。于是,图腾信仰便与祖先崇拜发生了关系,在许多图腾神话中,认为自己的祖先就来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  相似文献   

17.
郭爱芳 《学理论》2012,(3):73-74
法律信仰是源于美国学者伯尔曼的一句话: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中国随着法治社会的进步,法律信仰也被很多学者逐渐重视,于是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法律信仰。但法律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却不被信仰,这与我们内心世界中对法律必须被信仰又不时发生着冲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法律信仰危机已经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因素之一,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法治社会,法律信仰的培养有它的必然意义。  相似文献   

18.
法治与德治作为两种相对独立而又密不可分的社会调控方式,特点各异,长短并存。二者都是行为规范的总和,但道德调整的范围更广、更普遍,带有自我调节的“柔”性;法律调整的范围有限,特指性明确,带有强制调节的“刚”性。道德长于对人内在信念的调整,而法律注重对人的外部行为的规范。因而,二者相比,德是法的高层境界,法是德的最低标准,德是法的“上位”,法是德的“底线”。由此可见,法律需要道德的辅助和补充。  相似文献   

19.
浅议法治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梅 《学理论》2011,(33):40-41
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制约了我国法治文化的发展。宗法文化传统使得中华民族成了一个缺乏民主法治文化的民族。现实中人们法治思想观念不够牢固,对法律尚缺真诚的信仰,人们对法治思想的认识尚需系统化和理论化。  相似文献   

2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而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化解离不开作为和谐之基础的道德的支撑,和谐的道德关系需要构建“道德公平性”。“道德公平性”缺失,和谐便不能成立,和谐社会也无从构建。一构建“道德公平性”的核心是实现行使道德权利与履行道德义务的基本对称。道德权利是道德主体依据道德所应享有的能使其利益得到构建的地位、自由和要求以及应该享有的权利。道德义务,简言之就是人们必须且应该付给社会和他人的利益。西方国家曾经过多地宣传了权利,以致有些人认为他们只有权利而没有义务。我国传统社会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