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贾石松 《学理论》2009,(15):69-69
主体和客体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中一对最基本的范畴。随着哲学研究的深入,主体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日益为人们所关注,认识主体的能动性的问题是主体性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是认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人们在对客观事物和自身的认识过程中,必然形成一定的思维方式,并通过一定的思维方式去认识客观事物和主体自身。所谓思维方式,就是在一定实践基础上主体认识客体、改造客体及自身的活动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思维模式,是主体意识得以实现和发展的手段,是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哲学范畴。因此,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但是,长期以来,对于思维方式问题的研究却一直为人们所忽视。所以,深入探讨思维方式的历史发展和现代思维方式的特点,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建设中国现代化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深化改革与思维方式的变革康万良人们的一切活动都要受一定的思想支配,遵循一定的思维方式进行。从认识论角度讲,思维方式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把握客体的理性认识方式,它具有主体把握客体的认识功能和主体通向客体的实践功能,以其达到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认...  相似文献   

4.
应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客体问题的研究冯立奇甄东一、问题提出的理论前提认识论研究的基本骨架,是对主体、客体及其关系的考察。主体和客体作为一对哲学范畴,是对人类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进行哲学分析所得到的两个基本方面。由于人类的认识活动从一开始其本质就是社...  相似文献   

5.
宋丽萍 《学理论》2011,(32):37-38
主客观的关系是认识论的必备组成部分,二者之间的相互区别、联系、转化决定了认识的主观性同认识的客观性是统一的,是协调发展和同步一致的。主体性的水平及发扬程度越高,反映的主观形式就越完善,理解的自觉性就越强,主体的观念就越能深入到客观对象的内部和各个方面,因而获得的客体信息就越多而且全面,认识主观性实现的程度也就越大。反之,如果主体能力没有发展到使潜在客体变为现实客体,或只在很低的层次上反映客体,那就谈不上什么对客体的深入、全面、本质的认识,也就谈不上认识的客观性。获得的客体信息越多而且全面,认识主观性实现的程度也就越大。  相似文献   

6.
思维方式作为哲学认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一般指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实践主体反映、理解、认识和把握实践客体的相对定型的思维活动模式。一定阶段上的思维方式在形成初期大都起着促进人们思维能力发展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原有的思维方式便无法积极有效地接纳思维对象的新信息、新联系和新要求,成为束缚思维能力发展、阻碍思维水平提高的“紧箍咒”,影响人  相似文献   

7.
论真理范畴的价值内容杨树桢基于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的一贯主张和人类实践活动具有价值性的现实状况,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所研究的人类认识不仅是那种力求排除主观因素干扰,如实地反映客体及客体之间关系、属性和发展规律,解决客体“是什...  相似文献   

8.
从事决策实践的主体(无论是个体主体还是集体主体),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知识、知识结构、知识量与质的主体,对客体的一种认知、选择、评价与决断。无论是从宏观(知识背景)还是从微观(个体的知识力)来分析,都可以从中发现决策主体的知识对形成科学决策的意义与价值。一、知识背景与决策知识背景,不仅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具有多种要素、层次、结构的知识体系的总和,而且反映着不同时期主体的认识能力与思维方式的普遍特点。它实质上是人们在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创建的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同…  相似文献   

9.
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年来认识论研究的主要突破:一是主体性和主客体相关性原则;二是认识的建构原则;三是中介原则。但是现行哲学教材的认识论部分,并没有吸取这些成果。近几年所编的教材仍把认识定义为主观对客观的反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狭义认识论体系。按此界说,认识就是主体对客体反映的二维结构,我认为,这是现在  相似文献   

10.
由中共中央党校崔自铎教授新著的《认识论研究》一书,已由求实出版社正式出版。本书是一部研究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哲学专著。全书共分十章,对认识论的基本问题作了系统的论述,对于几年来国内外有争论的重要问题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提出的一些认识论问题,也作了深入的探讨。本书对认识的本质、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主体和客体、认识过程的基本矛盾和发展阶段、实践范畴  相似文献   

11.
谭颖思 《学理论》2009,(12):28-29
方法是主体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所采取的方式或手段。方法又分认识方法、工作方法与科学研究方法。与后两者相比较而言,认识方法更困难、更艰巨。本文从哲学层面,结合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来分析认识方法论。着重分析认识途径与认识方法,并结合认识过程中的思维方法、思维形式与非理性因素,力图对认识方法论的研究内容做出一定的分析与说明。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与怀特海把哲学的目光投向现实世界,立足有机论、整体论和过程论,批判传统形而上学及其二元论的实体思维与抽象主体性,诉诸感性活动主体——"现实的人"和"现实实有",重建了新主体性原则。马克思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原则,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基于实践观点、关系思维和历史逻辑强调主体对世界改造与认识的能动性与受动性、自律与他律、自由与必然的统一,寻求主体性与客体性原则的统一,最终将主体的主体性之生成与实践、认识以及价值评价内在地协同起来。怀特海则在有机宇宙论立场之下,基于泛经验论、泛主体论,认为任何可感的现实存在都是内在关系下"现实实有"这一终极经验主体的"结合体",而拥有主体形式的现实实有的主体性显现借助摄入与合生,以客体性为前提,互为主客体——客体是曾经的主体、主体必将客体化,进而演进到"主体间性"的主体性原则。因此,马克思与怀特海既在存在论上超越了抽象主体,又在认识论上澄清主体认知的现实基础和理论前提,更在价值论上彰显着生态文明意蕴。  相似文献   

13.
认识起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认识客体不仅包括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物质世界,而且还包括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精神产品,即客观的知识系统。与这两种系统相对立的主体系统也包括两个方面:即主体自身以实物形态把握客体的物质器官包括大脑中枢神经系统;主体自身以观念形态把握客体的精神器官,即主体认识结构。主体借以把握客体的各种物质器官,是一种物质性的认识工具、手段和中介,它为主体把握客体提供了生理方面的基础,因而它相当于主体认识的“硬件系统”;而主体认识结构则是社会实践中形成的“脑皮质外”的精神器官,是一种精神…  相似文献   

14.
在卢卡奇的哲学体系中,蕴涵着丰富的人学思想:在本体论中,卢卡奇认为,人是哲学本体论的出发点和基本内容,人的有目的的劳动和“人的观念”是本体论的重要范畴,物化使人失去主体性、创造性、完整性;在辩证法理论中,卢卡奇认为,人是具体的总体,辩证法是以人为主的辩证法;在认识论中,卢卡奇认为,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是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进行,作为认识主体的具体的人是可变的;在社会历史观上,卢卡奇认为,人是社会的存在物,是社会历史过程的主体和客体,人类社会是人能动创造的产物等。  相似文献   

15.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对领导思维过程的科学化,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文旨在说明,领导思维过程是思维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有序过程。它首先通过客体的主体化,在主体思维中形成关于客体各方面本质的抽象规定,再经过思维主体的建构这一中间环节,最后在主体思维中达到对思维客体的具体认识。  相似文献   

16.
世界是一个不断分化的世界,人对世界的认识也是一个不断分化的认识,所有这些分化必然以主客体分化的哲学形态得到集中的反映.因此,对主客体分化的哲学研究,不仅成为探索现实世界分化之谜的理论指南,而且成为建立科学认识论的“阿基米德点”.在此,本文主要对认识论意义的主客体分化诙几点心得.本体论意义与认识论意义的主客体分化所谓分化,按照词义,是指住质相同的事物变成性质不同的事物,或统一的事物变成分裂的事物.谈到主客体的分化,往往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本体论意义的分化,一种是认识论意义的分化.从本体论意义上讲,主客体的分化指的是统一的物质实体分化为主体和客体,它以人类的出现为界限.马克思认为,动物是纯粹的自然存在物,它自身连同它的生命活动完全由自然预先规定好了,它无须也无法打破和越出自身的“绝对的定在”,只能与自然直接同一,融为一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双主体互动说"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邵献平 《理论探讨》2005,1(6):143-144
1·哲学范畴中的主客体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以人的存在为前提的,在这个意义上,人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主体”,而整个世界则是人改造和认识的对象,也就是“客体”。而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一种为“我”而存在的关系。“我”与主客体的关系,是一个基本前提。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深刻地指出:“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1]。既然主客体关系是以“我”的存在为前提,这就意味着“主体”对“客体”具有逻辑先在性。所谓逻辑先在性,是主体在“逻辑”上先于客体而存在,而不是主体在“时间”上先于客体而存在。在现实的主客…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四大强调指出九十年代的根本任务是要加快改革开放,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要实现这一根本任务,必须重视变革思维方式.变革思维方式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长期被人们忽视的问题,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的诸多问题都涉及到一个思维方式问题.思维方式是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中形成的主体把握客体的特定方式,是相对稳定、定型化的思维结构和程序.思维方式是由知识、观念、情感等多种要素构成的思维结构.结构决定功能.思维方式作为思维结构,它的状况和完善化程度直接制约着其功能的大小.思维方式不同,认识事物的方法、角度、内容、层次、水平以及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的确立和最终效果就不同,适应新形势要求的科学思维方式,能够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和新角度分析观察事物,准确地抓住事物的本质,把握它的发展趋势,提高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水平和质量,增强行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开辟新领域、新途径;同时也有利于加速自身思想观念的更新,促进思维诸要素的优化,更好地发挥整体最佳效应.相反,落后的思维方式老是一种模式、一个角度分析和处理问题,思维呆板疆化,认识总是落后于形势,工作平平庸庸,面对新形势下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也难以理出头绪,分清是非,势必晕头转向,  相似文献   

19.
思维和存在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哲学理论形态的存在有着直接的同一关系。因为哲学是人们对于世界普遍本质的认识,是一种具有高度抽象性、概括性的知识,这样,人们要追索世界的普遍本质,形成不同于具体科学的哲学知识,就不能不研究世界上的两大类现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任务在于赋予人们观察、分析、处理问题的一般方法以指导人们进行有效的社会实践,要实现这一任务,发挥哲学的认识论、方法论的功能,也就不能不研究人们认识和实践中的根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客观地存在于哲学史发展的全过程,客观地表现在哲学其他问题的方  相似文献   

20.
论价值认识     
价值问题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重要问题,从主体——客体分化起,因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类便开始了实践认识活动.认识,一是认识客体,二是认识主体自身.就其性质区分,认识客体属于“科学认识”的范畴,认识主体自身的利益关系属于“价值认识”的范畴.本文拟以主体——客体关系结构为轴心,揭示价值认识的含义及其与科学认识的内在统一,以期阐明将价值理论研究纳入认识论研究的意义.一、价值认识的含义及其特征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看,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处于同其它事物的联系和关系中,事物的本质呈现于关系中,关系就是本质.以实践关系为主要中介活动的主体——客体结构呈现出的复杂关系,揭示了事物的多方面本质,诸如实践的本质,认识的本质,真理的本质,价值的本质,人与自然矛盾的本质等.它们既有互相区别的属性,又具有在实践基础上内在统一的属性,因此在主体——客体复杂关系结构中,抽取出任何一种关系,必然要涉及到其它关系,但毕竟每一种关系又都拥有自己特定的内涵.价值关系或日价值的本质既然蕴含于主体——客体关系结构中,就理当由此结构加以界定.经典作家正是从这方面来阐释价值本质的.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马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