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循环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因此,循环经济视野下环境法律制度的创新设计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核心。  相似文献   

2.
在生态文明社会背景下,环境利益亟待纳入法律保障范围,以确保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若想实现对环境利益的全面保障,有赖于整个法律体系即宪法、环境法以及其他传统部门法的有效的分工、配合,其中环境法是以保障环境利益为其根本追求的独立的部门法。为法律所保障的环境利益分为"强保障环境利益"与"弱保障环境利益",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既要关注环境权利、环境权力以及相应的环境义务对"强保障环境利益"的保障,也要关注对"弱保障环境利益"保障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国外的和中国的、传统的和主流的法律关系理论的追根求源和分析,提出了“要区别法定关系与法律关系、现实关系与想象关系、原始关系与侵权关系”的观点,主张法律关系向法定关系靠拢、想象关系与现实关系脱钩、侵权关系与原始关系分开。提出了狭义的法律关系和广义的法律关系的概念。主张环境资源法律关系是指由法律行为(包括行为状态等各种行为)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即环境资源法律关系既包括主体之间的人与人之关系或人与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又包括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这种环境资源法律关系是一种广义的法律关系,环境资源法所调整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环境资源法规定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即法定关系。  相似文献   

4.
刘彤 《法学杂志》2007,28(1):154-157
作为环境贸易壁垒中相对较为隐蔽的手段,环境标签措施已经成为普遍采用的贸易壁垒措施.由于环境标签问题的特殊性,自WTO多哈回合会议以来,有关环保目的的标签问题已经成为WTO贸易与环境委员会工作中的特别焦点.本文从WTO协议中的相关规定、争端解决机构裁决和发展中国家的现状等方面分析WTO框架下的环境标签问题,并对我国在谈判中可以采用的观点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环境修复法律制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挚萍 《法学评论》2013,(2):103-109
环境损害意味着环境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内外部关系的损害。对环境损害的救济不是传统的损害赔偿机制能够解决的,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对受到损害的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结构进行修复,对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内外关系进行恢复。由于传统法律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有必要将环境修复作为一个新的管制工具和救济工具进行设计,并在环境保护基本法和相关单行法中对其予以规定。环境修复制度的目的不仅在于修复受到损害的生态环境的结构、功能,而且还应着眼于修复已经恶化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建立和谐社会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6.
论科学发展观视野下改革完善检察工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检察工作是全方位提升检察工作水平,确保检察事业健康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检察机关全面协调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实现检察工作创新发展,提高服务大局水平,关键是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对检察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7.
环境法视野下的法律思维就是保护环境的思维、保护名胜古迹和自然资源的思维。然而这种保护目标的实现又需要环境法律思维的外化,即具体环境法律手段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巩固 《科技与法律》2004,(1):112-114
用经济学方法和理论研究法律 ,是西方学者进行法律研究的常用方法。从贝卡利亚、边沁、亚当斯密到康芒斯 ,甚至卡尔·马克思 ,其著作中到处可见经济分析的身影。而自 2 0世纪 6 0— 70年代以来 ,在“芝加哥学派”的推动下 ,法律经济学更是获得了独立的学科地位 ,并发展成为当代法学研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领域 !经济分析在法律功能的预测与评价方面的独特价值已获得法学界的普遍认可。近年来 ,随着国外法学理论介绍的增多和国内学术研究的活跃 ,法律经济分析在我国法学研究领域偶露峥嵘 ,不时可见到一些带有“经济分析”字样的文章见诸期刊。…  相似文献   

9.
今年元月 14日 ,第四届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颁奖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颁奖仪式前 ,周永康等领导亲切会见了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 ,并勉励他们多提治国安邦的真知灼见 ,多创造实践需要的学术精品。借此机会 ,本刊特邀新当选的部分杰出青年法学家围绕“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法学与法治发展”这一主题 ,从各自的研究领域进行笔谈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论科学发展观与法律的生态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泉生 《法学杂志》2005,26(5):78-82
科学发展观作为崭新的发展观,是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和超越,它意味着要建立全新的社会生产方式,而这种全新社会生产方式的建立必将开启一种有别于传统工业文明的新文明,即生态工业文明,并形成一整套有别于传统工业文明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体制,从而推动法律朝着生态化的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以人为本是生态环境保护立法的价值追求所在,全面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所在,协调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在要求,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是科学法律发展观的内核和价值基石 ;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权 ,是科学法律发展观的根本目标 ;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科学法律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实现之道。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是检察工作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法律监督职能的体现。作为一种司法哲学,法律实用主义推崇行动的价值、强调实际工作成效,主张能动的司法行为,关注社会的最终目的性需求,其合理内核为探究检察工作科学发展提供了方法视角。借鉴法律实用主义的方法去审视检察工作的现状与未来,认识检察工作科学发展的内涵与衡量标准,排除阻碍检察工作科学发展的障碍因素,践行于具体的检察行动,才能取得检察工作的实际成效、实现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与经济法在人本主义、平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价值理念具有内生的一致性。在强调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经济法价值理念的内涵必然随之丰富和发展,必然更加注重人本理念,实现发展与效益理念的更新,以及安全和公平理念内涵的重构,由此达到经济法体系的自我完善和具体制度的建构。经济回应性特征要求在顺应科学发展观要求下对政府运行进行制约,规制政策变动和权力运行,推动政府运行法治化。  相似文献   

15.
环境法律观检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巩固 《法学研究》2011,(6):66-85
当前环境法学表象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专业性不强的危机,其根源在于较为落后的法律观。在一些环境法理论中作为言说基础和前提预设的“法”与作为现代法治基础的“法”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表现为法律道德主义色彩浓厚、与科学规律界限不明、主体性缺失、孤立立法、与传统法的关系失当五个方面。法律观偏失的环境法学研究在实践中只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无助于环境法治的实现。要想获得理论提升和实践突破,环境法学必须对自己的核心任务和研究范围作出准确定位,牢牢把握法的本质特征,加强本土化研究,尊重现行法,采取现实主义思维,实现向法学的回归。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的法学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发展观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法学内涵:其一,科学发展观的落实离不开法律发展,必须以法律发展作保障;其二,法律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必须促进人的法律化,并保持法律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论我国排污权交易法律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更加注重环境保护与资源的合理利用.排污权交易是一种典型的以市场为基础的环境保护经济手段,它能充分调动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灵活调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但是由于排污权交易在我国刚刚起步存在一些问题,从法律和制度层面提出构建和完善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刑法的概念既重要又危险,而如何使其科学化却是被忽视了的法哲学问题。从刑法与道德和政治的关系出发,能够为重新理解刑法的概念开辟新路径。任何时代的刑法都是自己时代的公共道德与政治权力相互结合的产物,只不过由于政治权力的性质不同,这种结合方式亦会不同。现代刑法应具有对公共道德与公共政治进行双向控制的功能,而刑法生活是刑法道德基因所存在、表现的基本场域,回到刑法生活才是尊重和确证刑法之道德基因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9.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的金融监管法律应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逐步加深的背景下,金融风险对金融监管有制度性需求,而减低机制性金融风险关键在于以法治促进金融体制和金融运行机制的改革与完善。我国金融监管法律制度还存在法律规则的供给机制混乱、供给理念滞后、制定主体多元且规则质量差、效率不高等诸多缺陷。借鉴英美等金融发达国家的监管经验与教训,以及欧盟等区域性合作组织的成功实践,按照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所倡导的金融监管理念,我们理应从金融监管法律的创制、具体处置措施的完善和金融监管立法的国际化三个层面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20.
在研究法律行为的意志性的同时,不可避免对于法律行为概念进行必要的分析,因为特性总是从概念中引申而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