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指引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思想旗帜,是真善美相统一的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真”,体现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文化发展规律的把握和对科技理性的追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善”,体现在其以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为根本目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美”,表现为求真与尚善的统一,蕴含着对人类实践的审美境界的最高追求。  相似文献   

2.
刘禹彤 《世纪桥》2011,(15):101-102
道德人格是人格的道德性方面的规定,是个人的禀赋与后天的道德实践活动所形成的道德品质和情操的统一。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内涵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及其过程的集合体。健全的道德人格的养成需要在高校教育中树立人格教育的理念,需要大学生群体有培养健全人格的自觉和反思,需要高校教师自觉承担培育大学生道德人格的重任。  相似文献   

3.
历史自觉是中国共产党对历史的主动觉悟和运用,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基本意识前提。以辩证思维把握历史自觉需要做到“六个相统一”:自觉坚持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统一,自觉坚持历史、现在与未来的统一,自觉坚持历史分析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自觉坚持历史局部与历史整体的统一,自觉坚持历史发展“变”与“不变”的统一,自觉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历史自觉走向实践,在于做到自觉以正确的历史观对待历史,自觉站在人民群众这一历史主体一边,自觉站在历史的高度上不断进行自我革命,自觉以奋斗精神书写新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观作为唯物史观的当代理论形态,是对唯物史观的科学性与道德性的继承、发展和实践。它不仅具有科学性即"真"的理论内涵,而且内蕴道德性即"善"的价值,是科学性与道德性即"真"与"善"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5.
谭国清 《前线》2014,(12):22-24
<正>毛泽东同志所主张的党员党性含有阶级性、人民性、科学性、纪律性等丰富内容,具有人民立场与科学态度相统一、阶级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知与行相统一、主体性与自觉性相统一、革命性与先进性相统一、个体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纪律性和自主性相统一等众多特点。然而,这并不表明毛泽东排斥真善美。毛泽东认为,人们历来是讲真善美的,"真善美的反面是假恶丑","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相似文献   

6.
个人的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是否统一,是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主体是否建立起来、人格是否成熟的基本标志,也是评价一个人做人、做事、做学问有没有底蕴的标准,甚至是决定一名大学生能否成人、成才、成就一番事业的内在动因和人格支柱。世纪转换中的大学生在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的统一上存在明显的不相协调的现状。如何使大学生在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上相统一,是新世纪大学生道德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7.
党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党员的思想道德直接关系党的思想建设的成效。道德的目标是善的实现。能否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道德意识的出发点,是判断党员道德善的标准。党员善的道德养成必须通过善的意识培养、善的道德行为的实践展开,最后通过善的道德理想人格的塑造才能实现。党员道德建设必将带动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党员的道德建设也有利于从严治党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古今伦理学家对"善"的定义多种多样,各学派间相互争论,莫衷一是,使人们感到无所适从。到元伦理学,摩尔提出了"善是不可定义的"惊人论点,使伦理学发生重大转向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善"应当是可以定义的,其存在基础即道德会永恒存在。与"善"定义相应,"善"的标准问题随之而来。道德的基础是人性,道德的归宿是人以及社会之利益和福址。从道德的基础和归宿出发,笔者把"善"定义为人格的健全发展,即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标准是看其能否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  相似文献   

9.
潘晶 《世纪桥》2010,(7):95-96
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建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价值目标,也是当代大学生自身完善的内在需求。大学生和谐人格建构有两个维度,从内在维度来看要达到自我和谐,从外在维度来看要达到人际和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为了适应的时代的要求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建构应促进大学生的理性与非理性发展的辨证统一,同时促使大学生身心发展、适应社会,回归生活世界,最终启发大学生追求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和自身的全面发展。这是新时期大学生和谐人格建构的价值取向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0.
当代大学生人格发展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教育应该着重发展大学生“人性”与“人力”相统一的整体、辩证的健康人格,以应对新的社会发展目标的挑战。这种人格具体体现为自尊独立型的自我意识、自主发展型的能力倾向、合作共赢型的人际观念、知行合一型的处世作风。  相似文献   

11.
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君子人格。荀子是儒家学派重要的思想家,通过阐释荀子“化性起伪”的礼义之要途、“守静持学”的礼义之功夫、“重义思利”的礼义之核心,探究如何培养出“至善”“不苟”“以义制利”的君子对于注解荀子哲学乃至整个儒学都具有理论价值。君子“全而粹”即内外兼修,即对道德品格和实践能力的双重关注对于当代青年人格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锐生 《新视野》2003,(4):42-44
本文将企业经营活动和企业文化中追求真、善、美相统一的境界称为“企业美”,并具体分析了企业实现“企业美”的不同层次和难题。  相似文献   

13.
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低下的主要原因在于教与学的二元对峙,即德育目标的统一性与教育对象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规范性德育理念与学生道德主体性之间的冲突、理论型德育范式与学生实际道德生活的分离、理性泛化德育模式与学生道德情感的断裂。造成这种二元对峙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的影响。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实现道德教育真、善、美的统一,即实现教与学之规律的统一,实现从主客体到主体间的转换,进行欣赏型德育教学尝试。  相似文献   

14.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是促进生态小康建设,推动我国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战略选择。生态文明理念是生态规律之真、生态道德之善、自然诗意之美的和谐统一。实现生态小康的目标,要求人们一要树立科学意识和生态整体意识;二要树立生态责任意识和生态道德意识;三要树立生态审美意识和培养生态情趣。  相似文献   

15.
沈成宏 《唯实》2005,38(5):51-53
邓小平是成功领导的典范,其领导艺术达到了真善美的至高境界。求“真”是邓小平领导美的前提,向“善”是邓小平领导美的灵魂,崇高、和谐、简洁是邓小平领导美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6.
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低下的主要原因在于教与学的二元对峙,即德育目标的统一性与教育对象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规范性德育理念与学生道德主体性之间的冲突、理论型德育范式与学生实际道德生活的分离、理性泛化德育模式与学生道德情感的断裂。造成这种二元对峙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主客二分思维模式的影响。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实现道德教育真、善、美的统一,即实现教与学之规律的统一,实现从主客体到主体间的转换,进行欣赏型德育教学尝试。  相似文献   

17.
中华儿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交流交融、共生共荣,尤其是近现代在探索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奋斗过程中,孕育生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且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再到"自强"的飞跃。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理应铸牢坚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具有理论性与历史性相统一、政治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知识性与教育性相统一等特征,是培育和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路径。在具体实践中,要不断加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建设,在"纲要"课教学过程中有效铸牢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8.
隋牧蓉  卢黎歌 《探索》2022,(2):179-188
个体道德自觉是构成道德图景的实质和基点。个体道德自觉是一种包含个体自主识善的道德认知、自发亲善的道德情感、自愿向善的道德追求和自觉为善的道德实践的个人品质,不仅指向认识层面的自觉意识,还强调实践层面的自觉行动力,最终表现为个体道德上的知行合一。个体道德自觉何以可能,从根本上说是道德教育在个体道德自觉形成中发挥了建构、塑造和统合功能。基于已有研究,这个问题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在个体道德自觉意识的内在生成中,道德教育培育了个体内心道德的直觉、道德自觉的思维、道德的理性品格;在个体道德自觉行动力的外在养成中,道德教育培养了向善为善的能力、道德行为习惯与道德行动自治力;在个体内在德性与外在德行的有机合成中,道德教育促进了道德情感、道德需求与道德规范对内外的统合。  相似文献   

19.
德性 德行 德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官风决定民风。官风正,民风就淳;官德好,百姓就会起而仿效,正如孔子对季康子说的那样:“子欲善,而民善矣”。反之,官吏失德,官吏腐败,国家就会走向衰败,乃至崩溃。这是一条铁的规律。对共产党人、党的各级干部来讲,如何加强自身的道德建设,是必须认真思考的大问题。要有德性。德性是个体在道德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优秀特征和品格,具有稳定一贯的特点。德性与人格密不可分。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曾用金子比喻人格,认为纯度越高、品位也就越高。这个“纯”,主要是德性之纯。是否有一用权为民的服务之心和淡泊名利…  相似文献   

20.
道德榜样教育是教育者以榜样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影响学生,促使其人格不断完善的一种教育方法。道德榜样对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发展具有价值引领、个性导向和调节、激励示范的作用。针对当前道德榜样对大学生影响弱化的原因,道德榜样教育应注意契合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不要树立过高的目标,重视大学生的道德实践,才能更大地发挥自身应用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