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球化成为描述我们这个时代生存环境的重要术语,也成为中国发展现代性的“场域”,思考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道路离不开“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全球化本质上是“现代性”的全球扩张,现代性是文明面对现代化时的一种态度,是个人—群体应对现代化发展的一种文化心性结构,所以中国的发展要建构中国的现代性,呼唤文化认同的重构。全球化时代创造了一个差异相遇的场域,需要在文化对话中寻求文化认同的重构。  相似文献   

2.
以利益主体多样化、价值观念多元化和主导价值观弱化为特征的社会转型对当前的统战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本文从文化认同的视角入手,以文化认同推进政治认同、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并在协调现代性与传统性,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基本价值观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21世纪的今天,人们在观照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弊端和缺失之时,容易向前看或是向后看。向前看,就是要求我们全盘接纳现代化的内在规定与时代特质即现代性,认为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有用不断地发展来解决;向后看,要求我们反观现代性问题时,回到传统并希冀用传统文化解决现代性问题。现代与传统,这对中国人纠结了上百年的二律背反,矛盾乎?冲突乎?本文从社会哲学理论话语视角看,社会现代化过程中不能简单割裂历史与传统,而是在秉持现代性先进理念的同时,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合理性基因,融合时代特点,整合社会发展的实践要求,为解决人类面临的时代危机找到真正的出路。  相似文献   

4.
21世纪的今天,人们在观照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弊端和缺失之时,容易向前看或是向后看。向前看,就是要求我们全盘接纳现代化的内在规定与时代特质即现代性,认为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有用不断地发展来解决;向后看,要求我们反观现代性问题时,回到传统并希冀用传统文化解决现代性问题。现代与传统,这对中国人纠结了上百年的二律背反,矛盾乎?冲突乎?本文从社会哲学理论话语视角看.社会现代化过程中不能简单割裂历史与传统,而是在秉持现代性先进理念的同时,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合理性基因,融合时代特点,整合社会发展的实践要求,为解决人类面临的时代危机找到真正的出路。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化的传播语境中,如何维系本国与本民族的文化认同,从而达到一种文化和谐状态是攸关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问题。中国当下的文化认同,存在着多民族文化认同与传统文化认同的双重危机。必须高度重视民族文化认同问题,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根本途径;必须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性相统一,在重新审视现代生活中传统文化元素意义的同时,通过具有创新精神的大众传媒以正确的方式将传统文化传递给受众。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以民族精神为视角对党执政的文化进行历史与现实的思考。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执政的文化只有根植于民族文化中,才能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才能巩固其执政地位。观点一,从党的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角度,探讨了中华民族精神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阐明了民族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渊源;观点二,从党执政的文化认同角度,剖析了民族精神对党执政的文化认同的影响作用,论证了民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文化认同依据;观点三,从党执政的文化要素角度,解析了民族精神在党的执政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价值,求证了民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核心文化要素。从而揭示了民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文化根基这一客观命题。  相似文献   

7.
价值认同是文化认同的基础和核心。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与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当今中国社会价值多元化和价值认同多维化日趋明显,这使当下人们的文化认同乃至社会认同和国民认同面临危机。文化认同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课题,但具有重要性与必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对文化认同以及社会良性运行具有促进作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配套的社会制度体系建设等是其构建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8.
比较与判定:中西政治认同异质的当代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认同是现代性的产物,现代化进程中中西政治认同问题都有不同程度的显现。审视中西政治认同的异质是解读当代中国政治认同并对当下认同问题提出对策的前提性判断。管窥中西经济、政治、文化等层面的差异,得出中西政治认同呈现利益共享型与利益博弈型、政治整合型与政治耗散型、文化再造型与文化悬置型之异质判定。  相似文献   

9.
公司治理的文化路径依赖及其创新性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司治理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必然要求其自身文化气质上的认同;公司治理模式多样性的事实反映出不同文化价值的路径依赖;公司治理的创新性选择是相关文化的适应与超越;中国语境下公司治理模式的创新性必然要求传统文化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兴起标志着21世纪世界文明发展从西方中心的现代性转向文化多样性发展的时代。这意味着从现代化转向现代性的本土化的当代文化共同体建构。当代文化共同体建构是对本土历史记忆的活化,非遗保护就是使传统文化活化,在当代多维空间文化生态环境中激活历史与当下的关系,构建起多维化的当代文化共同体。  相似文献   

11.
文化的现代转型是社会现代化的基础,河北文化追求的现代性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公正的现代性,文化主体对河北传统文化的自觉认知是文化现代建构的基础,博采众长、开拓创新是行河北文化的现代建构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民族凝聚力认同的基础是文化认同,国家凝聚力认同的基础是政治认同。从民族凝聚力提升到国家凝聚力,就是要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达到政治认同。在文化认同的视域中强化政治认同,就要注重文化认同的力量,因为文化与政治的关系日益紧密,其中政治文化是联结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的中介。要获得较为持久的政治认同,需在文化认同的视域中寻找政治认同的现实因素,这些现实因素主要有文化经济、共同利益、价值观认同等。  相似文献   

13.
从制度文化的视角来看,高校反腐倡廉建设不仅要着眼制度文本的制定、颁布和执行,还需认真研究制度文本所承载的精神、价值、科学性等文化因素,通过文化的共识功能使高校师生自觉认同制度的权威性;同时,将反腐倡廉工作所倡导的价值理念通过制度的实施运用于实践,通过文化外化于行的实践功能增强制度的执行力,最终推动形成以文化涵养制度,以制度承载文化的良性转化机制,提升高校反腐倡廉实效.  相似文献   

14.
《新民主主义论》是文化统战的经典之作。从“综合国力”到“文化软实力”战略的提出.凸显出文化统战对21世纪中国健康发展的重要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构建的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先进的、和谐的、中华的文化。开展文化统战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坚持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统一;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统一:坚持传统性与开放性的统一;坚持国内文化统战与海外文化统一与同际文化统战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宗教是以文化为基础的,从文化入手,加强不同宗教、不同宗教信仰者的文化认同,有助于宗教关系的和谐发展。文化统战工作应当结合当前宗教工作的重点,着力于从文化上推进不同信仰者对党的领导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认同;着力于从文化上推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着力于从文化上弘扬各宗教爱国爱教的光荣传统;着力于从文化上加强广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对中华民族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16.
改善民生与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之间通过"利益"构筑了一种和谐互动、良性循环的辩证关系:一方面,改善民生有助于强化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另一方面主流意识形态为改善民生引领方向。从两者辩证关系的视角出发,对文化民生概念进行多维度透视,可以发现文化民生概念之所以产生于今天,是因为它同时具备了逻辑、历史与现实三大前提条件:民生概念本身的宽泛性特征为文化民生的产生提供了生发可能与生长空间;中国社会民生实践是一种从物质性民生向非物质性民生、从单一性民生向总体性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文化民生正是这种实践的历史结果与表现;彰显文化的民生追求,补足民生的文化短板,以及维护人民的文化安全。三者共同构成了文化民生产生的现实动因。  相似文献   

17.
大众文化是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文化景观。在我国社会文化的转型中,大众文化以形构时尚观念、敞开文化公共空间,深刻地改写了中国当代文化的发展格局和生存状态。在西方语境中,大众文化是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后现代文化的表达方式;在中国语境中,大众文化是形构现代性的现代化力量。大众文化作为全球化现象及文化资本力量,在中国语境中乃是解构与建构并举,甚至是倾斜于建构,表明“有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并非趋向西方文化,而是在走自己的现代化之路。中国的大众文化贴近中国独特的现代性诉求之路。  相似文献   

18.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党中央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大问题。从历史必然性出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从内涵体系出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生生不息的赓续性文明,是团结奋进的民族性文明,是与时俱进的现代性文明,是协调发展的整体性文明。从路径选择出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突出政治引领,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凸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人民主体;坚定文化自信,筑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命脉;坚持守正创新,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文明新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式现代化是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仁人志士追求民族独立、祖国尊严、世界和平、人类福祉的历史过程。本文从中国式现代化核心价值的个体化(价值载体),文化表述的政治性(根本内涵),跨文化发展的着力点(机制创新)内在关联的三个方面开展,以求对由文化互鉴而文化认同的思路及方法有所探讨。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对我国近十年来有关文化现代化的研究成果作了简要评述的基础上,进一步围绕先进文化建设问题,就理清文化现代化的概念、内涵与特征,坚持全球化与现代化的视角,科学制定文化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等几个重要问题阐述了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