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处世三字诀     
在很多人看来,为人处世是一门学问,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其实世间事就怕一个字──透,凡事看透了,就像戳破的窗户纸,没什么奥妙可言。中国常用汉字两千多个,其中三个字就可以把为人处世的真谛概括。第一个字是"尖"──能大能小为尖。能大能小是一个人为人处世时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3,(35)
在现实生活中,作为社会组成部分的每个人,其所处的环境和条件不同,文化层次和个人修养不同,因而所追求的目标和理想也不尽相同,在内心深处每个人都有着自己为人处世的哲学。为人处世问题,作为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古今中外,论为人处世之道浩若繁星,博大精深,难以尽述,是一个人终身必修课。  相似文献   

3.
蒲建彬 《理论探讨》2007,3(2):170-171
中庸思想是我国传统思想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庸之道是儒家崇尚的道德最高层次,是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领导工作既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因此领导决策的过程中,正确理解中庸思想的丰富内涵和运用中庸思想的内在哲理,是关系领导工作成败和组织经营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大概笔名上有个“公”字的原故吧,给人的印象:此人已是个老头。收到过不少这样的信,称呼我为“公老”,“公今老”或“今度公”,有一个干脆称我为“老公公”。 称谓亦是门学问。一字颠倒,  相似文献   

5.
张新 《党政论坛》2012,(8):38-38
沟通两个字,说起来简单,可做起来却大有学问。错过时机,可能就会事倍功半。日本知名职场顾问桑原晃弥告诉你,传达心意,以下3个关键点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6.
李国文 《各界》2011,(11):68-70
毛奇龄,字大可,号秋晴,浙江萧山人。因郡望西河,又称西河先生。他生于明天启三年,逝于清康熙五十五年,享年93岁。此人称得上腹笥丰赡,学识渊博,凡经学、文学、史学乃至音韵、诗词、书法等,都达到了完善成熟的程度。钻研一门甚或多门学问不难,而娴熟方方面面,成为通才,那可不易,  相似文献   

7.
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和核心是人,不注意研究做人的工作的学问,仅凭僵死的规章制度或事事“罚”字当头,就谈不上是真正做思想政治工作.最近到几个企业了解思想政治工作情况,发现一些厂长(经理)治厂“绝方”就是“罚”字当头.一个仅有70多人的国营企业,扣工罚款规章竞达几千字.一个工人因给孩子看病迟到三分钟竟被车间主任推出厂门取消上当班资格.产品库一女工既带着刚满周岁的小孩,又照顾多病的七旬老娘,因厂内住房紧,租住在离厂近二华里外的农户家,想请假不准,想请人照料钱紧.她说:“就这样还让我笑脸迎顾客,我真想哭.”  相似文献   

8.
杂家与专家     
一个时期以来,专家时髦,授学位,评职称,都唯专是瞩。如谓此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风之一翼,应可喜可贺。但事物都有两重性,若因此便冷落了“杂家”,以为只有专攻一门才算学问,只有某项专业技术算学问,而那些被称为“万金油”、“杂家”的党群干部、思想政治工作者则一钱不值,就使我们不能不为之一辩。“杂”也是学问。春秋诸子百家中就有(?)家”。吕不韦做《吕氏春秋》,是兼收并蓄,杂众家于一书.虽不免鱼龙混杂,但从他千金求改一字来看,他是把“杂”作为一种学问来看待的。汉得天下,“本以霸王道杂之”,也是成功的经验。专家并不排斥“杂”。诸葛武侯是有名的军事家,未出茅庐,便知三分天下,一番“隆中对”,  相似文献   

9.
《各界》2012,(12):F0002-F0002
梁漱溟,原名焕鼎,字寿铭。梁漱溟说,他不是“学问中人”,而是“问题中人”。他一生精力都用在两个问题上:一是人生问题:一是中国问题。对人生问题的追问,使他出入于西方哲学、印度宗教、中国学问,而被视为哲学家;对中国问题的求索,使他投身于辛亥革命、乡村建设,发起中国民主同盟,而被视为社会活动家。  相似文献   

10.
吴松君 《党政论坛》2011,(12):51-51
中国绘画之鉴定是一门鉴赏、批评、审定相结合的专门学问,也是g 项专门鉴赏、批评、审定绘画作品的实际工作。  相似文献   

11.
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首要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即是思想道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门关于怎样做人的学问。中华民族历来都非 常重视对这一门学问的研究。从孔夫子到现代的许多教育大家,都主张把德育列为学校各科 教育之首。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经说过:“人之所以为人者在德与才,而且以德为 先。德之将失,才由何来。”他认为学校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工作上称职的人,而且还应把 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的人。竺可桢先生在抗日战争时就曾告诫他的弟子:“乱世道 德堕落,历史上均是,但大学犹如灯塔,吾人不能于此时降落道德标准。切记:异日逢有作 弊机会,是否能涅…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领导关系学,为什么要研究领导关系学,这两个问题对大多数人来说,即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每天都在接触和处理“领导关系”,并从中领悟到这确实是一门学问,正如《红楼梦》所言:“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  相似文献   

13.
《党政论坛》2013,(18):50-51
师道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传统文化上的“化民成俗”四个字,教育担负的最大责任不是传承知识,而是移风易俗,这是师道的精神。教育以变化气质为目的,但变化气质非常难得。《礼记》上有两句话,“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老师有两种,一种是经师,一种是人师。什么叫“经师”?古代教各种各样知识学问的人。你看现在的幼稚园、小学老师,上至大学教授,不过是传播知识的经师而已。我也做过大学教授很多年,在我手里毕业的硕士、博士也很多,我自己就笑,我跟他们说,  相似文献   

14.
邓伟志 《民主》2007,(11):37-38
孩子在娘胎里先是鱼,再是猴子,在呱呱坠地以后就成了人。是人,就应当享有人权。在这一点上,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含糊。不过,这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也应当看到,刚出生不久的孩子虽然"成了人",但是,他们远远没有成为按年龄段划分的"成人"。孩子决不是成熟之人。不是"成人",就不应当、也不可能享有同成人一样的权利。这就给我们出了一道"人"字第一号的难题。人生遇到的难题数不完,可这是第一道难题。正因为难,才需要把孩子的权利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正因为难,才需要专家与群众一起切磋琢磨,破解难题。  相似文献   

15.
李侃 《瞭望》1988,(30)
世界上的万物,只要被人们发现和认识,都要给它起(定)个名字。这名物的起源变迁,是一门很大的学问,有些专家就花费了很大的气力去考证研究,还写出不少著作来。我们这个文明古国,似乎特别注意在名字上下功夫、动脑筋。不但人的名字,就是山川草木,花鸟虫鱼、楼台  相似文献   

16.
钱锺书先生有云,做学问要反对两种倾向,一是“见树不见林”,另一则是“见林不见树”。近几年我在做“京剧审美和京剧文化”这一门极富生命活力的学问时,就常有这种感慨:既要从学问之“树”观察到微观事物的复杂和深刻,又应当跃升到学问之“林”的高度,去寻求宏观层面上的哲理。 先讲一个例子。去年11月底,上海《新民晚报》忽然电约一篇纪念余叔岩百岁生辰的文章,要求两三天就得交稿。原来自12月3日起,沪上将举行纪念余派的盛大演出。我十分感谢信任,同时又非常踌躇。因为我1942年出生,余叔岩1943年去世;加之这些年  相似文献   

17.
"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傅斯年、罗家伦,这些年来经过学者们的努力挖掘,泼在他们身上的污水正逐渐洗清,他们的人格、学问、性情慢慢地呈现在了世人的面前.特别是傅斯年,其研究已成为一门显学,湖南教育出版社几年前就已经推出了傅斯年全集.……  相似文献   

18.
时间     
人生的全部学问就在于和时间打交道。 有时一刻值千金,有时几天、几个月、几年乃至几十年不值一分钱。 年轻、年盛的时候,一天可以干很多事;在世上活得时间越长,就越抓不住时间。  相似文献   

19.
中专学校是培养中级技术人才的中坚力量,而中专学校的班主任则担负着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实用型人才的重任.班主任工作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中专学校班主任工作尤其典型.  相似文献   

20.
这一回我品《百家讲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中天 《学理论》2008,(4):86-88
看《百家讲坛》的观众喜欢什么样的主讲人?或者说,一个主讲人受到观众欢迎,靠的是什么?依我看是三条:学问、见解、个性。《百家讲坛》毕竞是“讲坛”,一点学问都没有的讲不了。当然,学问大得像陈寅恪、钱钟书.也不必。究竞多少合适,就靠各人掌握了,这是第一点。第二就是要有见解。《百家讲坛》不但要传播知识。还要传播思想、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