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学杂志》2012,33(5)
此次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改,规定了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还增加了非法证据排除的规定。这些新增内容之间存在紧密联系,每一项又有各自的意义。“不强迫自证其罪”条款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进一步体现,关系到我国刑事侦查、检察和司法部门的职责和个人权利的保障;非法证据排除是落实不强迫自证其罪的具体措施,通过约束侦查部门取证行为对侵犯个人权利提供了补救措施。这些都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在原则性和制度方面的重大修改。文章详细研究了新增加的这些条款的确切含义,指出其中的进步意义,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执行新增加的这些法律条文必须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2.
此次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改,规定了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还增加了非法证据排除的规定。这些新增内容之间存在紧密联系,每一项又有各自的意义。"不强迫自证其罪"条款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进一步体现,关系到我国刑事侦查、检察和司法部门的职责和个人权利的保障;非法证据排除是落实不强迫自证其罪的具体措施,通过约束侦查部门取证行为对侵犯个人权利提供了补救措施。这些都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在原则性和制度方面的重大修改。文章详细研究了新增加的这些条款的确切含义,指出其中的进步意义,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执行新增加的这些法律条文必须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3.
辩护制度:力求在宪法与刑诉法中良性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政的本质是对国家权力的限制,以保障个人的基本权利。人的基本权利通过宪法和法律来表达,也需要宪法和法律予以保障。因此,一方面,各国在宪法上明确规定辩护权等个人基本权利的同时,设定无罪推定等保障机制奠定辩护权的根基,另一方面在刑事诉讼法中规定辩护权的具体行使方式,保障辩护权的行使效果。在现代宪政国家,辩护制度在宪法和刑事诉讼法中力求良性互动。辩护权由一种诉讼法规定的程序性权利演变为宪法和国际法规定的基本权利,体现了当今宪法和国际法在辩护权保护方面与刑事诉讼法的互动与一致。美国早在1791年美国宪法修正案第6条规定:"在所有的刑事诉讼中,被告指控者享有……辩护律师帮助的权利",并在各州宪法中予以确认。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认为,被告人权利中律师辩护的权利是抗辩式诉讼程序的基石,有专业的辩护人代理被告人案件是抗辩式诉讼程  相似文献   

4.
切实保障刑事诉讼法中司法鉴定条款的实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华 《法学》2012,(6):124-132
2012年全国人大对《刑事诉讼法》中有关鉴定问题的大幅修改,其进步意义毋庸置疑。如何保障纸面上的法律不折不扣地转化为行动中的法律,尤其是如何保障修改的内容与未触及问题的协调,促进新增专门知识的人出庭与证据制度间的融合以及修改后的问题不因歧义而影响其在规范意义上的运行,是刑事诉讼法实施亟待解决的问题。合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职权机关遵循规范职权行为与保障当事人权利的精神对刑事诉讼法的鉴定条款作出细化解释。  相似文献   

5.
朱建华 《河北法学》2008,26(5):49-51
刑事诉讼法一方面规定了无罪推定原则,规定任何人未经人民法院判决不得被认定有罪,另一方面又通过具体条款的规定,授予人民检察院相对不起诉的职权,而相对不起诉决定本身又以被告人的行为构成犯罪为前提,造成了刑事诉讼法的原则与具体条款之间的矛盾与悖论。同时,这种矛盾给司法实践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与混乱。应当通过立法取消人民检察院相对不起诉的职权,将认定行为人的行为构成犯罪的职权完整地赋予人民法院,消除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与具体条款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在刑事诉讼法修改以前,应采取相应措施保障被相对不起诉人的权利。  相似文献   

6.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基于司法文明的要求,在更高层次和水平上完善了监所检察权利保障的司法职能。然而,监所检察.Y-作的客观现状与新《刑事诉讼法》的现实要求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消弭和制约了监所检察监督职能的发挥。因此,如何深化对新《刑事诉讼法》中涉及监所检察权利保障理念变革与制度更新的思考,是我们全面落实新《刑事诉讼法》、正确履行监所检察权利保障职能着重探讨的课题。我们应当以强化监所检察权利保障的理论基础为逻辑起点,优化监所检察权利保障职能的立法设计,并就如何落实好、发挥好新《刑事诉讼法》赋予监所检察的权利保障职能,解决好监所检察的执法理念转变、加强基础保障和机制创新等问题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周维栋 《法学》2023,(1):32-48
个人数据权利的宪法教义学证成建立在对宪法规范的体系化诠释基础上,既要通过“人格尊严”“人权保障”与“社会保障制度”条款的体系勾连解释出新兴数据自决权,也要结合具体的权利条款导引出传统基本权利向数字世界的移植内容,最终统合在个人数据权利的框架秩序中。为了实现个人数据法益与社会数据法益的均衡发展,需要合理配置个人数据权利的体系结构。在配置模式上,“权利束”理论符合“一数多权”的功能优势,能够综合协调各方数据法益。数据自决权是数据权利束的“束点”,构成个人数据权利的价值内核。在体系构造上,将个人数据权利分为数据本体性权利与数据衍生性权利,可以凸显数字时代人的主体性地位与实现数据社会价值的整体性保护。保障个人数据权利是民主社会的基础与数字化健康发展的前提,在促进数据自由流动的同时,国家需要承担对个人数据权利的公法保护义务。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新的审判方式的贯彻实施和人权保障观念的深入人心,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刑事诉讼中认真履行职责,非常注重对当事人权利的保障。但是,在司法实践中,相对于刑事被告人而言,对同为当事人的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障尤其是有关被害人的实体权利保障则显得薄弱,需要引起我们应有的重视。一、切实保障刑事被害人权利是各国司法改革追求的目标之一根据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刑事诉讼的价值取向应当是追求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的统一。近年来世界各国刑事诉讼法律的修订和刑事司法政策的改革,使得人权保障在刑事诉讼中得到充分体现,在切实保障被告人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9.
黄尔 《法制与社会》2013,(19):75+79
《刑事诉讼法》第八十六条对犯罪嫌疑人和辩护律师的权利规定保障了犯罪嫌疑人在审查逮捕阶段的权利,是刑事诉讼法律的一大进步,然而在强化犯罪嫌疑人权利的同时也弱化了被害人等诉讼参与人的权利。  相似文献   

10.
王贞会 《法学杂志》2012,33(10):165-169
在刑事司法领域,人权保障是一个内涵丰富且不断发展的制度体系。既要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利,也要保障被害人的合法权利,同时注意二者平衡。1996年《刑事诉讼法》确认了被害人的诉讼主体地位,但由于缺少配套机制,导致实践中出现诸多问题。新《刑事诉讼法》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及其保护,但较少涉及被害人的权利保护问题。与普通刑事案件相比,死刑案件给被害人造成的伤害尤为严重,应当给予特别保护。  相似文献   

11.
宪法财产权条款是一国宪法确立私有财产权宪法保障地位的规范依据。我国现行《宪法》第13条规定是我国宪法上的财产权条款,具有重要的规范意义。但我国宪法财产权条款采不完善的"保障+剥夺"二层结构,因而应予修正,改采完善的"保障+限制+剥夺"三层结构。一国宪法财产权条款所保障的财产范围是十分广泛的,一切具财产价值的私法上的权利和公法上的权利都在其内,具财产价值的期待性权利乃至存在合法性瑕疵的财产也可以有条件地包括其内。宪法财产权条款为一国宪法上的财产权提供双重保障机制,即个别保障与制度保障、存续保障与价值保障,我国宪法财产权条款在此方面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相似文献   

12.
張建偉 《中国法律》2012,(2):20-25,81
在国家专门机关行使的各项权力中,刑事侦查权对於个人自由权利存在加以限制甚至剥夺的较大可能性,刑事诉讼法修正在保障司法人权方面取得的进展,  相似文献   

13.
<正> 《加拿大权利和自由宪章》于1982年4月17日实施。它保护基本自由、民主权利、迁徙权、法律权利、平等权、联邦一级和新伯伦瑞克的官方语言、少数民族语言教育权。它也包括关于土著人、多元文化主义、男女平等、教派学校的存在和区域的一般条款。 宪章保障的权利和自由不是绝对的。在这方面的,宪章包括两项特殊条款:一项限制条款(第1条)和一项忽视条款(第33条)。 第1条规定:宪章保障的权利和自由应服从由法律规定的、在一个自由和民主社会里能被明显证明为正当的、合理的限制。加拿大最高法院支持这一规定并且在详尽的阐述了它所适用的比例准则的欧克斯案件中赋予这一条款以完整的含义。一旦一名原告证明一项权利或自由已遭侵犯,就要求立法者确定限制符合“欧克斯准则”,即保证忽视一项权利或自由存在着足够重要的目的;立法者关心之事是紧急的和真实的;用于达到  相似文献   

14.
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说过:"一切有权利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利,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而"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利,就必须用权利约束权利"。本文通过对孟德斯鸠分权思想的时代背景以及之前已经存在的分权思想进行分析,在全面理解孟德斯鸠分权思想的实质和理论贡献及其实践的基础上,从中获得启示,对我国的制度建设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5.
刘娟娟 《法制与社会》2012,(10):289-290
在《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中(以下简称刑诉法草案),亲属拒绝作证权初露端倪.完善这一权利的相关规定是平衡刑事诉讼申的利益,维护个人领域免受公权力侵害的必要措施.虽然偶见于民事诉讼法领域,该权利的主要舞台却是刑事诉讼法,因此本文只对其在刑诉法刑事诉讼法中的理论和规定进行研究,下不赘述.  相似文献   

16.
吉庆峰 《中国检察官》2001,(3):27-27,62
加强对被害人权利的保护是修改刑事诉讼法的一条重要原则。为保护被害人权利,我国刑事诉讼法作出了比较详尽的保护被害人诉讼权利的规定。这些规定是在自然人被害人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所有制经济主体和混合制经济成分占到相当比重,传统的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划分,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法治要求。其中,法人被害人的权利保护问题就值得研究。今后在修改刑事诉讼法时,应当考虑赋予法人被害人诉讼地位和权利,以进一步完善我国刑事法律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7.
不能简化的权利——评刑事简易程序中的国际人权标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一飞 《现代法学》2002,24(4):65-69
作者认为 ,简易程序不需要按照普通的审判程序以陪审团审判和直接言词的形式进行审理。这必然要使被告人的一些权利无法行使 ,或者无法充分行使。国际人权公约要求各国在简易程序适用中保障被告人的基本诉讼权利。以国际公约为标准 ,作者认为简易程序中的基本程序权利有三项 :知悉权 ;程序选择权 ;律师帮助权。以此为基础 ,作者指出了我国刑事诉讼法在被告人人权方面的不足 ,并提出了完善的方案。  相似文献   

18.
许娟 《中国司法》2006,(7):90-92
诉讼程序上的人权保障,即西方所说的“正当程序”(DueProcess),最早出现在1354年爱德华三世时代,即“凡是剥夺某种个人利益必须保障他享有被告知权、陈述权和倾听的权利”①。起源于程序意义上的人权发展至今,扩大到包括实体意义上的人权保障,乃至终极意义上的人权保障,其中程序意义上的人权保障是核心。2004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标志着我国尊重人权的理念走向保障人权的实践。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二条规定刑事诉讼法的任务是打击犯罪、保护人民,表明刑事诉讼法…  相似文献   

19.
目前,对被害人的人权保障尚未受到理论界及实务界的重视,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应完善以下两方面:一是保障被害对重要诉讼文书的知悉权;二是重要诉讼权利保障机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20.
加强对被害人权利的保护是修改刑事诉讼法的一条重要原则。为保护被害人权利,我国刑事诉讼法作出了比较详尽的保护被害人诉讼权利的规定。这些规定是在自然人被害人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所有制经济主体和混合制经济成分占到相当比重,传统的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划分,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法治要求。其中,法人被害人的权利保护问题就值得研究。今后在修改刑事诉讼法时,应当考虑赋予法人被害人诉讼地位和权利,以进一步完善我国刑事法律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