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中国近现代法律史史料使用中的几点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傅斯年先生曾经说过,史学就是史料学。这话虽然有些绝对,但却颇能发人深省。尽管法律史界的同仁们都愿意把法律史学科划归到法学门类,但其实大家内心里也都十分清楚,再怎么说法律史也摆脱不了和史学的干系。既然摆脱不了干系,那就得按照史学的规律,重视史料问题。从学术上讲,有着数千年传统和知识谱系的中国古代史无论在哪个方面都相对较为成熟,史料的鉴别和使用也早已形成了一定的规矩,因而搞中国古代法律史的除了那些压根儿就不懂什么叫学术的之外,只要不自作主张和别出心裁,老老实实地遵循一些基本规律,相信就不会出太大的问题或笑话。然…  相似文献   

2.
本文作者认为,当前学术界对于我国战国时期法律制度的研究存在一些问题,以致影响了我们对于中国封建法制历史渊源的深入认识。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证:①在关于战国时期的历史研究中,比之经济、政治、思想、哲学等领域,唯对战国时期法律制度的研究显得不足;②在已有的战国时期法制史的研究成果中,史料的运用过于狭窄,因此有必要充分利用和进一步发掘战国时期的法律史料;③在战国法制史的研究和教学中,应注意准确使用秦简中的法律史料,避免混淆不同的历史时期而使人产生模糊认识或错觉。  相似文献   

3.
<正> 在中国现代法律史的研究中,陕甘宁边区的法制史料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不仅因为其本身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还在于它的分散和难以收集。近几年来,虽然中国革命法制史、尤其是抗日根据地法制的研究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绩,但是由于史料的不  相似文献   

4.
关于中国法律史研究的几点省思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近些年来 ,尽管学界对中国法律史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 ,对于中国法律史研究的方法问题 ,依然缺乏必要的、自觉的省思。据此 ,本文从中国法律史研究的现状出发 ,对于中国法律史研究的方法问题进行一番检讨。文章共分四个部分 :首先 ,谈论方法的一个前提 ;其次 ,所谓历史的本来面目 ;再次 ,考证与解释 ;最后 ,史料与理论。  相似文献   

5.
<正> 近两年来,中国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取得可喜的成绩.据粗略统计,公开发表了论文18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0余种.中国法律思想史学者在不断拓宽研究领域的同时,更加重视对法律史料的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特别是对不少传统的学术观点提出了新的看法.现将主要情况分述于下: 1.关于传统法律文化近年来对我  相似文献   

6.
宋人话本《错斩崔宁》乃中国古代著名的“公案”小说 ,流传颇为广泛。本文把它放在中国古代司法制度与社会结构里予以考察。首先 ,介绍了这个“公案”故事的梗概 ;分析了这起“冤案”产生的四个原因。它的意义有二 :其一 ,试图拓展中国法律史研究的史料范围 ,以期丰富人们研究中国法律史的材料 ;其二 ,试图运用法律—历史社会学的方法解读中国法律史 ,以期丰富人们思考中国古代司法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作者以详实史料,全面地论述了陕甘宁边区在法制建设中贯彻人民民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等原则,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正> 1993年12月14日至17日,由国家体改委、财政部和世界银行在中国西安举办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国际研讨会”。会议就经济体制改革的立法状况、企业产权、法律框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重点探讨了金融管理、财政体制和税收体制改革、劳动立法、社会保险立法等有关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9.
晚清时期,英美两国来华传教士的作品中保留了丰富的中国法律史料,内容涉及法典演变、刑法、民事法制、诉讼法制以及行政管理法制等多方面,反映了当时英美人士对中国法律的总体观念。在传教士看来,中国法律具有家族本位、严刑酷法、司法腐败、集体连带责任、激进思维等多种特点。这些观念对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法律,指导今天的法律变革和法治建设都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 日本法学界很重视中国法律史的研究。战后三十多年来,出版了不少这一方面的著作、文集和论述。这些已发表的著作和文章,其内容大多偏重于律令和法律制度,而关于法律思想方面的研究相对来说,则比较单薄。西田太一郎博士打破这种局面,依据大量史料和法制实际,对中国古代从先秦至唐朝的刑法,尤其是刑法思想,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述,编著了《中国刑法史研究》一书。该书自一九七四年出版以后,很受日本法学界的重视。对于  相似文献   

11.
<正> 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会于1991年6月27日至29日,在无锡太湖之滨举行了首届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七十余名专家、学者,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儒学对法律文化的影响早在四十年代初,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便就儒学与中国古代法律的关系,提出了中国刑律儒家化的命题。此后,瞿同祖先生在《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详述了中国法制史研究的历史传统,特别是介绍了建国以后中国法制史学曲折的发展历程,以及有关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史料、古代法律体系等问题土的见解。同时强调法制史研究需要总体把握与多角度相结合;注意历史土法律调整功能的多样性;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法文化,科学地提供历史借鉴;注意理论与史料的统一,等等。  相似文献   

13.
<正> 中国法律思想史学,是确立于本世纪初的一门法学分支学科。此前,《大学衍义补》、《古今图书集成·祥刑典》等书中已出现有关对前代法律思想的资料汇编和简要论述,但由于传统学术体系的限制,法律思想史尚未成为独立之学。近代西学东渐以后,随着西方的学科分类模式和学术研究方法在中国的影响不断深入,学者们以此为基础对传统史料进行重新整理、研究,创立了一系列新的独立学科,中国法律思想史学便是其中之一。本文以二十世纪以来该学科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为对象,以其研究对象和方法为线索,对中国法律思想史学在本世纪的发展作一简要回顾。 中国传统学术中对思想史的研究方法,以“学案”体最据代表性,其例可参《宋元  相似文献   

14.
2004年中国法律史学研究和学术活动非常活跃,许多院校和主要学术刊物都组织了专题研究,刊发了专题文章.这一年度的法律史研究主题鲜明,特色突出,全面深入,既有史料整理,又有历史分析和学科发展的前瞻性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中外法学》1991,(5):13
<正> 由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会举办的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首届学术讨论会于1991年6月27日至30日在无锡举行.来自大陆、台湾和日本的六十余名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重点讨论了儒学对中国法律文化及其现代化的影响,法律文化及中国法律文化的基本特征、日中法律文化的比较等问题.会议收到论文30余篇.拟出版论文集.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会于1990年10月成立,会长是上海华东政法学院的陈鹏生教授.会址在  相似文献   

16.
法律服务像医院一样有"急诊"、"内科"、"外科"、"专家门诊"等之分,老百姓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需要像上医院求医问药般地"对症求诊".这种"法律服务门诊"是最近发生在北京市通州区的新鲜事,据称"法律服务门诊"一开业就"顾客盈门".(参见<检察日报>2月24日的相关报道).无独有偶,清华大学在海淀区消协设立"清华法律诊所",为消费者提供免费的法律服务(参见3月10日<检察日报>的报道<法律诊所走进中国>).这两件新鲜事昭示着社区式法律诊所和学院式法律诊所将在中国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17.
李雪梅 《政法论坛》2020,(1):120-131
中华法系"重实体、轻程序"的特色,几成为人们的共识,但中国古代公文碑所呈现的繁复行政过程及"程序化"特色,对这一共识形成挑战。历时长久、适用广泛、形式多样、存量可观的公文碑是研究中国古代行政权、行政程序、行政监管等法律制度的珍贵史料。碑石上的"行政授权""行政许可"以及"反向行政"等内容,揭示了中国古代行政权在制度建构、秩序维护和社会运行中的关键机制。对包括碑刻在内的传统史料的系统整理和重新发现,对于构建中国传统法律话语体系,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公证》2007,(1):38-38
2007年1月8日上午,法国公证人高等理事会第一副主席让&#183;皮埃尔&#183;费瑞先生。法国公证人高等理事会名誉主席、上海中法公证法律交流培训中心董事长让&#183;保罗&#183;德科尔先生、上海中法公证法律交流培训中心法方主任西凤女士一行三人来访中国公证协会。中国公证协会会长段正坤会见来访贵宾并与贵宾进行了座谈。双方就加强中法公证合作交流、扩大中国公证的国际影响力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就中国申请举办国际公证联盟年会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中国公证协会副会长黄群、秘书长江晓亮、副秘书长梁红亮,中法公证法律交流培训中心中方主任徐青参加了座谈。  相似文献   

19.
清代是中国近代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既有对汉代以来封建政治法律制度的继承,又有其自己的发展特色。本文结合相关史料初步探讨清代政治法律制度中的监察制度和司法审判制度的形式及特点。  相似文献   

20.
中国法律史学科近年来面临着重大危机,但已有的种种对策并不足以改变现状。中国法律史研究可在方法和目的两方面作出适当转变,即中国法律史学者在不否认考证、广泛收集史料为研究基础的前提下,以"通过法律史,超越法律史"的姿态,发挥自身在法学学术及基于本土立场的比较优势,以适当引入现代中国法律问题为导向,在法学问题意识下选择优先研究的法律史专题,结合社会调查,探讨古今法律的联系,寻找中国传统法律中的制度理性和法律智慧,化制度得失为历史启示,使中国法律史学成为推动其他法学学科发展及法治建设的基础性学科。这种中国法律史研究的新思路将更有助于提升中国法律史学的学科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