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化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是马克思主义真正中国化 ,并为中国人民所接受的必然趋势。在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旗帜下 ,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化是当前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双向互动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过程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先天地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关系的必然需求;两种文化所具有的开放性特质与内在的契合,构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互动的可能性前提。探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互动关系的前提、内容以及互动的意义,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扬弃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建设中国先进文化 ,需要主体的正确定位和理性自觉 ,需要科学界定扬弃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范围 ,需要明确所应坚持的原则 ,需要充分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和发展中的价值及作用。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势必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遇,这就涉及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首先要弄清楚两者为什么必须融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并非是对立存在的,两者之间也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变革中国社会,才能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果;只有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国取得胜利。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具有历史的必然性、理论的必然性与实践的必然性,两者的融合是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革命性诉求与选择,既符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共同要求,同时也肩负着当代中国文化理论的民族复兴使命。  相似文献   

5.
吴润平 《前沿》2013,(4):115-116
文章从中国传统体育的产生渊源、中国传统体育的分类以及传统体育蕴含的民族文化元素三个方面,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特点进行了探讨。在探讨其文化特点的同时,也指出了传统体育文化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6.
马可 《传承》2014,(2):48-49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一直是相互变异、选择、融合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引领,中国传统文化则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文化土壤。但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时存在着正效应和负效应。分析、认识这些负效应是实现中国传统文化良性发展的需要,也是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涵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价值,是中国伦理思想的主要范畴,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和谐思想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提供了重要思想文化资源。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当前中国面临社会转型时期的现实要求,是巩固我党执政党地位的需要,也是中国融入世界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思想精华与马克思主义有着很多的共通之处。当众多的西方思潮流入中国之际,马克思主义能杀出重围,最终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中国传统文化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在21世纪也必定能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如何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新时代背景下重要的时代课题。以传统家训文化为例,传统家训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主成部分,实现以传统家训文化为例的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古为今用,汲取传统家训文化精髓;批判继承,赋予传统家训文化新内涵;推陈出新,激活传统家训文化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不管现代文化怎样的色彩斑斓,怎样的气势夺人,维系整个中华民族的纽带和基础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恰恰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改造扬弃并形成中国现代主流文化的历史过程.本文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中的基础地位与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及怎样在统一战线工作中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问题被尖锐地摆到了中国人民面前,从此开始了长 达半个多世纪的伟大尝试。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而实现的。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的实质是在全面荡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继承并超越传统文化,创造崭新的民族文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提出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从此,"批判地继承"成为传承和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在"批判地继承"原则指导下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大量清理,整理出许多可为今天所用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涉及文化领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正确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崔锁江 《传承》2014,(7):21-2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维度是"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中国传统文化在党的文献中不断被提出,并在十七届六中全会成为中国共产党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封建主义分别代表精华与糟粕,中国共产党宣扬中国传统文化而不是儒学,是高明而又成熟的文化战略。  相似文献   

1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和创新。江泽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表明了二者的渊源关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契合点 ,体现了二者的渊源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先进文化的渊源和基础 ,先进文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超越。  相似文献   

15.
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文化的现代化关系到中国能否从整体上实现现代化,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根源,它的现代化问题不容忽视。我们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动因,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选择适合中国文化现代化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稳  曹宏 《观察与思考》2014,(10):39-4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华传统文化中历经沧桑而积淀传承下来的精华部分,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智慧的基本元素和珍贵结晶。在文化全球化冲击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安全遭遇到风险。这种风险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转换中原创力薄弱;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世界共享"。中国共产党人正在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信,重视培育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的"身份认同"感,重视文化生态的维护,以应对和解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李媛媛 《岭南学刊》2012,(2):125-128
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开创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崭新局面,对中国的文化建设尤其是先进文化建设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之情是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真理的精神动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进步因素为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准备了文化前提;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需要。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模式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导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发展,分别是当代中国文化的灵魂与内在底蕴.当代中国文化立足于民族与传统,兼容并包,继承创新,以开放的视野,顺应文化全球化的潮流,并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黄伟  于峰 《前沿》2007,2(3):12-14
毛泽东思想既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又完全是中国的。本文试从中国传统文化是否是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来源、中国传统文化对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影响这两个方面来阐述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传统视觉元素的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视觉元素来自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它扎根于中国的社会文化历史,它以各种文化符号或者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来,这些符号和事物成为了中国文化的象征,而中国的受众也通过这些符号理解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所以,中国传统视觉元素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是紧密相连的,不可分割的。在一片全球化浪潮中,我们只有高举民族大旗才能有所识别进而有所突破,而对中国传统视觉元素精确的文化精神解读成为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艺术成功结合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