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徽州传统文化在今天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存和文献文书遗存,它们许多都得到了开发,融入了现代社会.具体开发的路径是:徽州传统物质文化的遗存直接导致了徽州人文旅游事业的发展、徽州传统非物质文化的遗存直接导致了徽州传统工艺的产业化开发、徽州古代文献文书的遗存直接促进了徽学事业的发展.这些开发都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对其已达到的开发状况,宜作合理的价值评估:徽州人文旅游事业的发展目前尚属初级阶段,由之也显示出了十足的后劲;徽州传统技艺的产业化开发目前尚属起步阶段,由之也显示出了极大的潜力;徽学的研究目前尚处在发展阶段,由之也显示出了多学科的价值有待更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2.
侨批是广东、福建等侨乡在近代以来形成的最重要的侨乡文书之一,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是最早深入研究侨批的少数学者之一。1990年代以来,饶宗颐先生十分关注和重视侨批的挖掘与研究,提出了"侨批的价值与徽州文书相等"的观点。他以崇高的学术声望推动了各界更加重视侨批的征集、保护和研究工作;他积极支持侨批申遗工作,为侨批成功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做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3.
敦煌文书和徽州文书档案,是我国20世纪发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地方历史文书档案。作为记录我国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的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原始文书档案,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从整体上认识中国地方历史文书档案的流传规律、构成特点和价值,对历史文书档案的开发和利用,以及正确认识历史文书档案在现代学术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具有很大益处。 敦煌文书和徽州文书档案都来源于民间。它们得以保存流传,证明了中国地方  相似文献   

4.
徽州文书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被大规模发现的一种民间社会档案.它的发现在徽州具有普遍性和大规模性,几乎涵盖了徽州全域,涉及徽州各名姓大族;其发现过程也具有相对集中性和多次连续性,并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5.
从契约文书看清代以来福建与台湾的民间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支平  峥嵘 《台湾研究集刊》2000,(1):65-72,,102,
十余年来,我们着力从事福建民间契约文书的搜集和整理工作,从中发现了少量有关闽台民间关系的契约文书。迄今为止,福建地区被发现和搜集的民间契约文书不下万件,但有关闽台民间关系的文书极为罕见,故我们所掌握的此类文书数量虽然不多,但十分珍贵。本文拟就这些契约文书作一初步的论说,同时结合其他相关资料,或可从另一个侧面,对清代以来福建与台湾的民间关系,作一细部的考察。  相似文献   

6.
作为与徽州文书、徽州典籍文献一道,共同构成徽学研究三大基本资料支撑的徽州文化遗存,其内容主要是指历史上徽州人在从事物质和精神生产与生活中所建造和遗留下来的地面文化遗产及没施其时间上限为秦汉时期,下限则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其空间范围包括古徽州一府(州)六县(含徽州府前身秦汉时期的黟、歙二县之地,新都郡、新安郡、歙州、徽州,六县指歙县、休宁县、祁门县、黟县、绩溪县、江西的婺源县)。这些文化遗存作为徽州先人留下的宝贵遗产,其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学术价值弥足珍贵。对它开展全面的研究,不仅可以加深人们对底蕴丰厚的徽州文化的认识,有利于更好地保护这批珍贵的文化遗产,而且对推动徽学研究向纵深领域拓展,亦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侧重讨论了“徽州文化”与“徽学”这两个不同概念的内涵,指出:徽州文化是历史上徽州区域富有特色的文化积淀和文化现象,而徽学则是一门以大量的徽州文献、文书和文物遗存为依据,以历史上徽州的区域文化为直接研究对象,并通过它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的综合性学科。徽学固然以徽州文化为直接的研究对象,但其研究对象更为广泛,其价值在于通过留存众多的徽州历史文献认识中国历史的面貌。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在贵州毛南族聚居区进行田野调查时,陆续收集到一些藏于村民家中的"民间文书",其中涉及土地契约方面的文书主要有田地买卖契约、分关文书、换约、送约等。这些文书虽然是用汉文订立的,但却真实而直接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是研究贵州毛南族清朝民国时期社会经济状况的重要参考材料。  相似文献   

9.
在田野中解读历史:徽州文书与实地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徽州是个文献之邦,传世文献和民间文书浩繁无数.在充分重视历史文献的同时,亦应开展田野调查,唯有如此,方能更好地理解民间社会的基本面貌.当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田野调查所获得的认识需要经过严格的检验和论证.  相似文献   

10.
安顺屯堡文化是明朝时从江南随军或经商到滇、黔的军士、商人及其家眷生活方式的遗存。吉昌契约文书的发现,是百年来屯堡村寨和外界,尤其是与学术界不断交流、碰撞、对话取得的结果。《吉昌契约文书汇编》首发式是多元主体对话和交流的工具和介体,屯堡人和学者、官与民,农村社会转型与城乡统筹发展等"合力"与"共谋"进行着的新形式的知识生产。  相似文献   

11.
"Huizhou is the dreamland that haunts me all my life." Huizhou is amazing! The trip from Suzhou to Huizhou, in southern Anhui Province, takes a long eight boring hours by bus. Leaving be hind the exquisite images of 'China's Venice', you soon begin to nod off, but then, some hours later, a totally different vista will shock you as you open your eyes. All of a sudden, there is grey and white architecture, forbidding in its starkness. Old stones, ancient building  相似文献   

12.
陈寅恪先生有言:“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新材料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借用佛教初果之名)。”(陈寅恪:《陈垣敦煌劫馀录序》,《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徽学之所以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学科,正是随着一大批“新材料”——徽州文书的出现而提  相似文献   

13.
如果说,藏域雪原是当代中国最后一块没有污染的圣地,那么,徽州则是最完整地重现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一方胜迹。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朝廷将隋、唐以来沿用的地名歙州改为徽州,直到1987年撤销其名,历800余年。徽州包括安徽皖南的歙县、黟县、休宁、绩溪、祁门与江西的婺源,府城在歙县,亦称“一府六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徽学与藏学、敦煌学并称为中国学术界的三大显学,日益引起国內外的关注。徽州文化崛起于  相似文献   

14.
Huangshan City’s Huizhou culture is a national treasure, and rightly recognized alongside China’s Dunhuang Culture and Tibetan Culture as occupying a special place in the nation’s cultural legacy.  相似文献   

15.
HUIZHOU, renamed Huangshan in 1987, has for centuries been a main cultural and economic hub. Anhui merchants and businesses were prominent in China’s economy from the 14th to 19th century, and fundamental to formation of Huizhounology, which along with Dunhuangnology and Tibetology is one of China’s three main regional cultures.  相似文献   

16.
徽州文化是指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徽州府设立以后直至民国,在当年徽州府所辖的歙县、休宁、黟县、祁门、绩溪、婺源六个县域发生与存在,以及由此辐射、影响全国的典型封建民间文化。它是历史上徽州人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徽学就是研究徽州文化及其发展问题的学问,它肇始于20世纪20年代,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则已是大踏步地走向世界,成为一门国际性的显学。徽学不仅仅是一门地方学,也不仅仅是属于历史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在哲学、伦理学、美学、法学、人类文化学等多学科领域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这是由…  相似文献   

17.
作为学科概念的“徽学”,在20世纪0年代就已经提出。随着研究的深入徽学的研究对象和学术内涵的认识也越越迫切。《探索与争鸣》开展对徽学的论,既适合了这一需要,也是把徽学作新的学术生长点推向学术界、引起学术注意的一个很好的举措,前面各期所刊的文章都给我们很有益的启迪。200,我曾经在《徽学》“发刊词”里表述这样的认识:徽学“是以大量的徽州文与文书以及物质文化遗存为基础的,以史上的徽州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并进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综合性学科。”因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徽学研究的学术思路做法。徽学的学术基础以地名“学”的学问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