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0月14日,大众新亚“青年文明车”和“党员示范车”班组成员,分别来到闸北区彭浦地区两户老人家中,向他们送上重阳节礼物和问候。大众新亚党员部开展此项活动已有多年,他们经常组织驾驶员上门看望结对老人,  相似文献   

2.
有一件事,在我心中放了很久,很久,想起来总是感慨万平。事情是这样的。1993年春节将近的时候,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来到我们李晏乡民政办公室,将300元钱交给民政干部,让转交给乡敬老院。1994年12月6日,这位老人又来到乡政府办公室,拿出300元钱,请乡政府为乡敬老院的老人置办一些生活用品。这位两次为敬老院捐款的老人名叫朱银先,原系李晏乡磨子村五组村民,五十年代应征入伍,为保卫祖国贡献了自己青春年华。后转业到内江市城管办工作,现已退休。他虽然离开家乡多年,但仍不忘家乡的父老乡亲,把自己省吃俭用积攒起来的钱捐献给…  相似文献   

3.
祝接英是南昌市民政局社会福利院老年公寓一名普普通通的护理员,从事护理工作已经有15今年头了。她视孤寡老人如亲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播撒情和爱,用真情赢得了老人心。1981年,刚步入而立之年的视接英高高兴兴地进了福利院的大们,被分配到老年部做护理员_她不但要...  相似文献   

4.
老人和桥     
老人和桥在兰考县涸阳镇牛营村,提起台胞陈玉影老先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1993年,阔别亲人40余载的陈玉影先生携夫人来大陆探亲。亲人相聚,悲喜交集,能够在有生之年和亲人团聚,也算了却了老人的一桩心愿。然而当陈玉影先生了解到家乡经济还不发达,群众...  相似文献   

5.
最近,在浦东新区浦兴街道群众中流传着一个神奇的故事:一位画技精湛、教艺高深且富有奉献精神的“奔八”老党员,在不到一年时间里,竟然将一批从来没摸过画笔的老中青男女,免费培育成能将山水、花卉、人物.动物等描绘得惟妙惟肖.鲜活灵动.人见人夸的“社区画家”!这位传奇老人就是今年76岁的徐福庚。  相似文献   

6.
钟腾谟 《黄埔》2010,(1):60-62
改革开放30年,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人们日常消费需求得到满足后,出门旅游已成生活时尚,其中自助游、自驾游更是引领潮流,成为普通百姓度假休闲的新方式,下面是一位黄埔老人和家人的自驾游经历。  相似文献   

7.
吴汝棣  朱春秀 《黄埔》2009,(5):29-29
吴乐忠老先生,虽年已94,但体格硬朗,思维清晰,风采飘逸,浓眉下一双有神的眼睛,时不时地望向远方,依然保持着军人的风度。他是黄埔军校第十七期毕业生,八年抗战时期,转战南北,险些丧生。叙及往事,时悲时喜,无限神往。  相似文献   

8.
著名爱国人士和社会活动家,中国共产党的铮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杰出领导人,民革中央名誉主席、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煤炭工业部原顾问孙越崎同志,因病于1995年12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孙越崎同志原名毓麒,1893年10月16日出生于浙江绍兴。1916年,上海复旦公学毕业后,考入天津北洋大学矿冶科。从青年时代起,孙越崎就投身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民主运动。五四运动  相似文献   

9.
有位老人住在武昌阅马场附近,以经营木器家具为生。老人会中医,时常给人看病,他最拿手的是治瘰疬和刮痧。老人看病从不收患一分钱。找他看病的主要是木匠、油漆匠、泥瓦匠、人力车夫,以及一些沿街叫卖的小贩等城市贫民。每逢过年过节,邻居们常见有人给老人送点心糖果、送茶叶烟酒,这些人无一不是老人为他们治好过病的人,  相似文献   

10.
忆张勤老人     
戴鸿发 《黄埔》2010,(2):26-27
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张勤是一位非常和蔼可亲的长者,自从1989年我到市同学会办公室工作开始就与他熟识。在我的印象中,他的身体一直很好,且比较注意保养,所以当2009年12月14日,他病逝的噩耗传来,我好久都没有缓过神来,记得他逝世前几天还与我通过电话,聊了许久,没想到短短的数天后,斯人已逝,相隔两重。  相似文献   

11.
鞠九江 《人权》2012,(1):8-12
没有营养的人容易生病,没有文化和信仰的群体容易浮躁,这“浮躁病”比身体疾病更难治愈。对历史的遗忘、知识的残缺乃至价值观的混乱、信仰的迷失是当今社会的尴尬。我要发挥舍热,在家乡建一座博物馆,以传承祖国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弘扬和振奋民族精神,给后人留下一笔永久性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2.
刘林  黄森  宋永正 《中州统战》2002,(11):18-19
“乡亲们,你们好,今儿听我把中央《道德纲要》(即《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表一表。这纲要,讲得好,大家学习要记牢;这纲要,分得细,诸位千万要牢记:爱国要守法,诚信应明礼……”  相似文献   

13.
杨忠英 《台声》2011,(12):37-37
庄奴原名王璨羲,1921年生于北京,是台湾著名词作家,堪称台湾词坛泰斗,在台湾和大陆都家喻户晓。我们耳熟能详的《甜蜜蜜》、《又见炊烟》、《小城故事》、《小村之恋》、《冬天里的一把火》等脍炙人口的歌曲,即为他老人家所作。  相似文献   

14.
烈属赵玉珍说啥也没有想到她寄出的一封信会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特别是那天晚上,当她听说孩子们已从房地二分局领回新房门的钥匙时,激动得彻夜难眠……77岁的赵大娘原住在西安市红埠街的一间平房里,由于她年老多病,外加院内没有厕所,生活有许多不便。一次上厕所不慎摔倒,肋骨被摔断……1991年8月,她以“昔日为国丧两子,今天苦衷何人问?”为题,写信给市领导和有关部门。信中写道:“我门前挂的两个军属牌,一个烈属牌是孩儿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看到这些我常知足。西安市这么大,政府管的事也多,所以这么多年生活再苦、再累,…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平顶山市滋河区委统战部实施“温暖工程”。关爱老人健康,关注老人生活,多方筹措资金300万元,建成了一所占地6500平方米,同时容纳200余人水电暖齐全的公寓式敬老院。近日敬老院的老人们又收到民政部门发给的棉衣棉被和民建平顶山市委捐赠的厨房冷水器。  相似文献   

16.
一本名为《女共产党员》的书,记叙了她真实的故事;一部名为《帅大姐》的电视剧,讲述了她传奇的经历;她为革命牺牲了自己的家庭,却成为千千万万革命者的“大姐”;敌人杀害了她唯一的女儿,而无数革命青年都亲切地叫她“妈妈”。她,就是今年已是百岁的革命老人帅孟奇。  相似文献   

17.
今年三月初,河北省滦县郑庄乡子家河村85岁的老党员、离休老干部岳华的长子不幸病逝,全家笼罩在一片悲痛之中,白发人送黑发人,岳华老人更是悲痛欲绝。被照当地风俗,丧事都要打棺木、扎纸、请吹喇叭的折腾一番,亲戚朋友和乡邻们也都聚在老岳家中,你一言,我一语的出主意,满议如何把死者的后事办得体面风光一些。正当众人议论纷纷的时候,岳华老人却说出一番令众人震惊的话来:“现在党和政府提倡丧事简办,我作为一名党员应该响应国家号召。依我看丧事要简办,亲戚朋友们来凭吊一下,火化后用骨灰盒埋到村公墓就行了。”一石激起干层…  相似文献   

18.
《精神文明导刊》2009,(4):51-51
刘利头是北京市平谷区东高村镇南埝头村人,今年47岁,现在家中共有4口人,有一儿一女。双亲从2005年开始患病,卧床不起。  相似文献   

19.
今年74岁的曾德梅老人家住仙游县城木兰街,是一位老党员,曾供职于仙游县龙华镇,退休后,他本可以安坐家中过上悠闲自乐的晚年生活,但他却选择了另外一种生活方式,那就是为陷于贫困面临失学的孩子寻找资助人,在受助者和资助者之间牵线搭桥而终日奔忙,并从中感受到快乐和安慰。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春天,筆者走訪了辛亥老人、上海文史館館員周斌先生。他皓首明眸,精神矍鑠,腰板挺直,行動利落,看來不像是八十七歲的老人。他高興地和我談起了他所經歷的辛亥革命情况。周斌,江蘇吳縣人,祖籍河南汴梁(開封)。祖父周匡庸早年參加太平天國起義部隊,轉戰南北,後來,在忠王李秀成手下,當一名官員,就在蘇州定居了下來;太平天國失敗後,飄落到上海。周斌是在上海出生的。他有一個哥哥,名叫周南,經商為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