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印度时报》对中国的报道,从中分析印度报纸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认知,以此了解中国文化软实力在印度的状况。从《印度时报》对中国文化、中国发展模式和中国外交政策等方面的认知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在印度是极具吸引力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对印度有较强影响力,但政治体制有待提升认同力度。中国对印度的外交政策总体上为中印关系良好发展创造了条件,但中印关系中的边界问题亟需解决。总的来看,中国文化软实力在印度是有很大吸引力的,文章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提出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2.
张占顺 《东南亚》2015,(1):80-86,110
从中印文化比较来看,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都是古老而各具特色的文化,中国对高等教育重视程度略低于印度,中国文化现代化程度要高于印度。从中印发展模式比较来看,中国政府办事效率高于印度,中国经济发展的硬件环境优于印度,印度经济发展的软件环境从长远来看好于中国,两国的社会发展模式优劣各异。从中印国际影响力比较来看,印度的国际影响力与中国的国际影响力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从整体上看,尽管印度的文化软实力与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相比还有些差距,但印度在发展文化软实力过程中的许多做法和经验,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对当前印度投资环境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中国与印度经贸往来发展迅速.2007年中国与印度双边贸易额386亿美元,中国成为印度最大贸易伙伴.与巨大的贸易额相比,双方特别是中国对印度投资额并不高,可挖掘的潜力还很大.为开拓印度这个世界潜在的第二大市场,也为提升中国企业自身的素质,我们有必要对印度市场进行关注.  相似文献   

4.
印度经济增长速度有可能赶上中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许多国人眼里 ,印度依然贫穷落后。尽管近年来印度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加快 ,然而大多数认为印度经济要超过中国是不可能的事。作者认为印度经济不仅正在崛起 ,而且具有赶超中国的潜力。只要印度注意充分发挥这些潜力 ,并认真克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印度经济增长速度就有可能赶上甚至超过中国 ,并在 2 1世纪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相似文献   

5.
一百多年来印度对中国认识的复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来到印度独立,一些著名的印度人士不断论及中国。他们形成了近代以来印度较早的中国形象建构。独立以后,随着政治局势的恶化、特别是1962年中印战争的爆发,印度对中国的认识开始出现负面的趋向。1990年以来,随着中印关系逐步改善,印度对中国的认识开始变得客观理性,并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中国对印度直接投资的潜力,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对印度直接投资现状,总结了影响中国对印度直接投资的几点不利因素,并指出这些不利因素会随着中印关系的进一步发展逐步得到化解。最后就中国对印度直接投资的行业潜力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印度崛起首先必须是经济崛起,没有经济崛起,印度崛起几乎是不可能的。作者认为,印度社会经济存在某些重要特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印度经济崛起将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印度经济崛起将对世界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也会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某些影响;且随着印度经济加快发展,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将有所加强;在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某些机遇的同时,也对中国经济发展形成某种挑战。  相似文献   

8.
中国和印度互为近邻 ,双方的经济增长都很快 ,有相互合作和发展的内在需要和潜力。加之印度广袤的国土 ,众多人口为后盾的商品市场 ,略逊于中国的发展状况和双方曾一度长时间的中断经贸往来的历史背景 ,使得中国的企业在印度大有可为。本文就目前不断升温的中印关系出发 ,分析印度的政治、经济、市场环境 ,探讨中国企业在印度投资和贸易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进入新世纪以后,印度崛起成为为中国媒体和大众舆论的一个重要话题,中国如何看待和估量印度的崛起也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从中国官方、媒体以及学者对印度崛起的认识的差异入手,分析印度崛起对中国可能形成的影响,并对中印关系的前景做出可能的判断。  相似文献   

10.
严怡宁 《南亚研究季刊》2012,(2):33-37,110,111
中国在印度的大国诉求战略中扮演着非常重要又极为复杂的角色。那么印度媒体是如何在印度大国梦的框架中审视中国并呈现中国形象的?论文对印度的重要英文报《印度斯坦时报》的内容进行了分析,发现印度媒体既承认中国的发展现实,又担心中国崛起的国际影响,对中国的认知也受到了西方大国的影响。因此文章提出了向印度释放合作共赢信号,努力构建世界体系转型期的集体身份的建议,以跨越所谓的“安全困境”。  相似文献   

11.
正一印度是中国友好邻邦、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与中国同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然而,对于这个与我们只有一山之隔的近邻,大多数中国人的认知里却是一些模糊、奇妙、神秘的印象:宝莱坞、印度歌舞、大眼美女、咖喱、佛教、恒河沐浴、寺庙踩踏事件,以至黑公交强奸案等等。国人对印度、印度文化以及印度人生活的了解,不外乎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不少中国佛教徒前往印度朝圣;在绵延数公里的恒河岸边,有成千上万个赤身裸体的信徒在沐浴洗涤;印度人喜歌  相似文献   

12.
中国商品在印度很受欢迎 ,印度老百姓称中国的商品价廉物美。可为什么中国商品在印度屡遭反倾销调查 ?本文从 3个方面进行一些粗略的分析 ,第一 ,反倾销在当前是贸易保护主义的代名词 ;第二 ,印度对中国商品实施反倾销不仅是两国的贸易纠纷 ,而且是两国实力的较量 ;第三 ,中国企业缺乏反倾销意识 ,缺乏完整的反倾销体系。  相似文献   

13.
多年来印度一些学者一直埋怨:尽管中国和印度都是大国,某些国家把中国视为“世界大国”,而只把印度视为“区域性大国”。1992年4月在印美第三次战略讨论会上,印方表示,印度在新的多极国际秩序中为主要成员之一,对印度同中国地位的对比表示关切;如中国被视为“...  相似文献   

14.
谭中 《南亚研究季刊》2011,(1):89-95,114
现代印度的中国研究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918年至1962年期间,印度对中国的研究多从文化、睦邻的角度进行。1962年至今,由于中印边境战争,印度政府与民间对中国有所敌意,但其研究却超越了"地缘政治范式"规律而折射出中印两大文明长期文化交流的历史,体现了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所说的印度永远不和中国为敌的宽宏态度。未来,当今从事中国研究的印度学者越来越多是1962年以后出生的、懂中文、熟悉中国情况、参加到与中国学者交流行列的年轻人,他们在中印两国在全球舞台上如日方升的大环境下正在策划印度的中国研究如何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5.
印度与中国西藏地区接壤。印藏贸易虽古已有之,但直到十九世纪末中国才被迫对印度打开了西藏市场的大门。在双方的贸易中,印度表现出较强的贸易要求。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与印度国内的近代经济发展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胡瑞 《南亚研究季刊》2020,(1):44-51,I0003
与中国文化相比,印度文化的宗教性特征十分明显,宗教文化是印度文化的本质。印度宗教文化对中国企业投资印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以宗教文化对中国企业的进入模式、投资运营、内部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影响为代表。准确把握和认识印度宗教文化特性,处理好中印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问题,对促进中印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印在经济发展中可以相互学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作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和印度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相似之处。 2 0世纪 5 0年代以来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中印都走过弯路。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中国实行经济改革 ,印度实行经济政策调整 ,中印经济发展都出现了加速发展的趋势。虽然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印度 ,但是中国在一些领域中也应该向印度学习。  相似文献   

18.
薛莉 《东南亚》2010,(2):56-59
随着印度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印度与东亚之间的贸易迅猛发展。从地区来看,东亚已经超过欧盟、北美成为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目前,印度与东亚之间的贸易主要是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与东亚相比,印度具有独特的要素禀赋优势,同时印度在吸引东亚投资以及区域经济合作方面表现出非常积极的姿态,因此未来印度与东亚间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将会成为推动印度与东亚贸易发展的核心动力。中国应当把握这次机会,通过积极推动与印度经济一体化合作、增加对印度的投资等手段大力发展中国与印度的产业内贸易。  相似文献   

19.
印度一方面是继中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蚕丝生产国 ,另一方面它又是世界最大的生丝进口国。在中印贸易中 ,生丝排在 10亿卢比以上的“大宗从中国进口商品”的第一位 ,1995~ 1996年度 ,印度从我国进口的这项商品为 2 0 7亿卢比 ,占同年从中国的进口总额的7 5 5 7% ① 。而近年来中国在面临欧美日本等丝绸消费萎缩的情况下 ,印度的丝绸市场对中国也日益重要。为中印之间丝绸贸易的进一步开展 ,有必要探析印度丝绸业的发展和现状。一、印度丝绸业的发展及现状1 历史及发展丝绸业是印度古老的行业。据西方史学记载 ,印度的蚕丝业是公元前 14 0年…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以来,印度学者的印度文学史研究已经卓有成效。这些研究包括印度英语文学史、印度文论史等在内的印度文学史的梳理和研究,成果丰富,方法多样,对于中国学界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