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5年9月13~1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地区安全中心、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新疆社会科学院在乌鲁木齐联合召开“中国与中亚:共建地区安全与繁荣”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的学者以及中国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学者主要就中国与中亚的经贸关系、中亚地缘政治的新情况、中亚政局与颜色革命以及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前景等议题进行了讨论。关于中国与中亚的经贸关系,有中国学者认为,双方经贸关系的主要特点是经贸额的成倍增长与经济技术合作的发展。关于中亚地缘政治问题,哈萨克斯坦学者认为,中…  相似文献   

2.
自苏联解体以后,中亚地区成了国际社会瞩目的焦点.作为曾经的苏联国家的一部分,目前该地区充满矛盾.地区内的两个大国--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选择了不同的发展战略,导致了有趣而充满分歧的结果.取得独立后,哈萨克斯坦选择开放它的经济,而乌兹别克斯坦政府则专注于政治稳定和完全协调发展的经济.1990年代早期,乌兹别克斯坦的策略看上去更合理且更少痛苦,而哈萨克斯坦在那时遭受了严重的经济衰退.然而,到了世纪之交,哈萨克斯坦的经济表现远远超过了它的邻国.本文的目的是分析和比较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独立早期所选择的两种不同的转型战略,以及评价未来几年里这两种战略的前景和它们所隐含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编者的话 参与“上海五国”机制的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地域横跨亚欧两大洲,中亚在这一机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亚是地处亚欧大陆多种文明、多种体制之间的结合部,该地区的发展与稳定涉及到上述背景之下的非常复杂的历史与当代、政治与经济、人文与军事战略等各方面的因素;中亚是冷战后各大战略力量之间相互竞争、相互平衡、相互渗透的一个缓冲区,可以发现,在冷战后激烈抗争的国际态势中,该地区具有特殊的功能与作用;中亚是亚欧大陆上唯一一块资源丰富、战略地位重要,未经  相似文献   

4.
米尔济约耶夫担任乌兹别克斯坦总统以后,乌便将修复和发展与中亚邻国之间的关系作为乌外交政策的优先目标。通过调整中亚地区政策,乌与其他四个中亚邻国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显著改善。这种改善为中亚地区一体化的重启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但由于乌外交政策的发展方向仍存在不确定性、中亚国家错综复杂的关系导致集体身份的形成困难重重、域外大国对中亚地区一体化所持的立场不明朗等原因,导致重获生机后的中亚地区一体化进程仍存在许多变数。  相似文献   

5.
中亚五国左翼政党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党派蜂起源于戈尔巴乔夫在苏联执政后期推行的所谓公开化、民主化浪潮。1991年下半年中亚各国先后宣布独立,在此前后各种意识形态风起云涌,党派如雨后春笋般凸现。到目前为止。除土库曼斯坦外,其他四国都建立了不少政党。五国先后制订了新宪法,哈、乌两国还通过了《政党法》,明文规定实行多党制,确立政教分离原则,禁止以宗教为基础建立政党,政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范围内活动。  相似文献   

6.
作者认为中亚地区格局不能使用"大博弈"的模式予以解读,复合的权力结构模式可能更具有解释力.具有传统影响力的俄罗斯、崛起的中国、强大的美国以及区内大国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一起构建了中亚地区复杂的地缘政治网络.中亚国家从国际政治行为客体到日益具备行为主体特征的身份转变,是形成这种地区格局的重要原因.就中国而言,以一种合作性的多边主义为原则,推动各方以中亚地区的和平、稳定、可持续发展为共同目标实行开放型的合作,营造和谐的中亚地区,是一个较好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7.
应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科学院的邀请,去年年底本人有(?)与上海部分企业家代表一起对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市场经济状况和投资环境进行了考察,现将观感简述如下: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地处欧亚大陆腹地,位于原苏联中亚地区的北部,是仅次于俄罗斯联邦的第二大共和国。它的领土面积为271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法国、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瑞典、挪威、芬兰七国领土面积的总和。东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毗连,西至里海与乌拉尔山,南与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个国家接壤,北同俄罗斯联邦交界。就经济实力而言,哈萨克斯坦在原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中占第三位,仅次于俄罗斯和乌克兰。1990年,哈萨克斯坦工农业总产值达到了495亿卢布,人均产值为2918卢布。  相似文献   

8.
在大多数国家里,政府(政治与公共管理)与企业的关系对经济活动的运行、经济决策和企业战略发挥着显著的作用.在中亚的后苏联国家,现行的政商关系既是改革策略的内生结果,又影响着进一步的制度变革,表现出极大的差别.本文旨在理解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各种政商关系如何影响了这些国家市场经济制度框架的发展,重点考察了中亚国家政商关系的两个方面的内容:模式的内容(由代理人的偏好及其相对权力决定)和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简讯     
我所举行中印(尼)关系问题研讨会 今年3月中旬,我所举行中印(尼)、关系问题研讨会。与会者回顾了印尼同中国断交以来两国关系状况,对两国关系最新发展的世界和地区背景、印尼的战略意图和促成两国开始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国内外因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充分评价中国印尼关系正常化的意义和影响,展望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以及正常化以后的中印(尼)关系前景。  相似文献   

10.
中亚国家独立后,探索建立区内一体化组织的努力始终没有停止过.同时中亚国家还积极参与和发展与区外国家、国际组织和机构的合作关系,借助国际力量提升地区实力,实现中亚地区的稳定和发展.进入21世纪后,中亚国家经济呈稳步上升趋势,各国对解决区内合作问题的认识发生变化,普遍认同通过谈判和妥协是寻求区内问题解决的根本途径,同时认识到来自区外的投资和援助治标不治本,中亚地区事务的最终解决需要依靠区内国家的共同努力.在哈萨克斯坦的大力推动和提议下,组建新的中亚一体化组织"中亚国家联盟"的进程开始起步.  相似文献   

11.
美国和新加坡的合作关系既是两国关系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两国根据地区形势演进的双向政策选择,体现了两国的共同政策和利益倾向,对地区形势和两国关系的发展都产生了相当大影响。美国奥巴马政府推出"亚太再平衡"战略,与新加坡对外战略中的大国平衡战略高度契合,双方在涉及地区安全和经济领域多边合作机制的战略协调日益增强,提升了两国在地区事务中的相关性、存在度和话语权。新加坡高度关注美国新政府的亚太战略转型,采取了相当积极的政策措施,期待延续双方长期以来的战略合作关系,促进新加坡的战略利益和国家安全。在近年来的南海问题中,美新战略合作也得到了相当明显的体现,对地区形势的稳定和中国与东盟及其成员国的关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哈萨克斯坦的综合经济实力在前苏联和现独联体中仅次于俄罗斯和乌克兰,位居第三,在中亚五国中位居第一。1994年,哈萨克斯坦的国内生产总值为4644.54亿坚戈,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78万坚戈,生产性国民收入99.61亿坚戈,均居中亚各国之首。同年,工业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0%,农业总产值占20%,其他占10%,可见哈萨克斯坦是一个发展中的工农业国家。哈萨克斯坦的产业结构中,以煤、采矿和农牧业为主,加工工业、  相似文献   

13.
中亚的民族问题及其影响析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建华 《俄罗斯研究》2002,(1):70-76,28
中亚民族问题由来已久,1991年中亚五国独立后,民族矛盾虽然没有导致大规模的民族冲突,但民族问题仍然复杂而明显,并成为影响21世纪中亚地区战略空间发展走向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4.
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立国后都面临安全和生存问题。两国经济结构单一,对外依附性很大。苏联解体后原来的经济联系遭到极大破坏,财政补贴中断,国内生产总值直线下降,经济陷入困境。哈萨克境内俄族人几乎与哈族人相等,北面与俄罗斯紧挨着,如何维护本民族利益又兼顾俄族人要求,从而减少  相似文献   

15.
哈萨克斯坦独立后,美国是最早承认并与之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之一。哈美关系出于各自需要,几年来有较迅速的发展。哈认为美国是自己的“老师”和“伙伴”;美国也认为哈是美在中亚地区“最可信赖的伙伴”和“朋友”。目前在双方关系中没有明显障碍。哈把发展与美国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研究》2021,(4):95-119
本文从哈萨克斯坦的国家利益和国际定位出发,分析上合组织20年发展历程,就上合组织在协调国际关系和中亚地区关系中的作用提出个人见解。本文分析了上合组织主要成员国的定位和扩容的意义,并就上合组织战略转型方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苏联解体后,原苏联中来的五个加盟共和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相继宣布独立,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但是,政治上的独立,并没有给五国的社会经济带来根本好转,相反,五  相似文献   

18.
上海合作组织(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SCO)的前身是由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组成的”上海五国”会晤机制。2001年6月,“上海五国”元首在上海举行第六次会晤,乌兹别克斯坦加入后,六国元首举行首次峰会,并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  相似文献   

19.
冷战结束以来,日本一直以ODA政策为外交工具发展与中亚国家的关系,而且多年来位居对中亚五国经济援助最多的国家前三名。安倍上台以后,日本加强了对中亚地区的关注,不仅提高了援助总额,而且还加大了无偿援助金额,并调整了重点援助国别。其ODA项目表现为以"高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关注民生工程为亮点,以及重视对中亚地区的价值观塑造、积极参与联合国提倡的合作项目等。其政策调整的驱动因素有四点:"俯瞰地球仪外交"理念推动下对一流国家地位的追求、以实现能源进口国多样化为目标的战略部署、受到美国"新丝绸之路"计划的催化影响以及意在"平衡"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从实施效果和影响来看,日本对中亚调整后的ODA政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发挥政治影响力不足、难以实现能源进口国多样化目标以及受到日本国内经济问题的制约等;而最重要的成效体现在提升日本在中亚社会基层民众中的受欢迎度,这将成为日本进入中亚的潜力。安倍政府对中亚ODA政策的调整不会在政治、经济和能源方面对中国产生大的影响,但其ODA政策的成效对中国"一带一路"战略进入中亚、建立良好"国家形象"以及实现"民心相通"等目标提供了启示。中国应在中亚地区重视民生工程,在参与中亚地区能源开发的同时注意环保问题以及加强双方各层次人员的交流。  相似文献   

20.
国内恐怖极端主义发展态势严峻和阿富汗北部局势不稳是中亚地区面临较高的"伊斯兰国"威胁的内外环境背景因素。"伊斯兰国"威胁在中亚地区的主要表现包括,"伊斯兰国"中亚籍人员数量不断增加;高职位军人和政治人物受到"伊斯兰国"的影响;社交网站是"伊斯兰国"向中亚进行宣传和招募人员的主要途径。目前,中亚面临的来自"伊斯兰国"的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