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来西亚在2013年5月5日举行了第十三届全国大选,其选战成绩彰显了在朝的华基政党之政治困境,尤其是号称有百万党员的马华公会。这种现象,显示出华人政治多年来依然处在当权不当家的格局中。2008年的大选被列为政治海啸,也是反风的崛起。2013年的大选成绩更是倾向于在野党—民联。这证明了马来西亚华人的政治意识进一步提升,民主意识基本形成了两线制。  相似文献   

2.
社会运动自20世纪60年代兴起以来,已成为广大公民争取自身权益,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管道。马来西亚华教运动的形成有其制度根源,在几十年的斗争过程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能为广大的海外华人及少数族裔争取自身权益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虽然马来西亚华教运动在争取华人权益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效果有限。这就要求少数族裔除了通过社会运动的方式争取权益外,更要积极培育及鼓励本族群的参政热情,提升本族群的政治话语权,或与国内其他少数族裔形成合力,以形成具有实质影响力的压力集团来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  相似文献   

3.
半个世纪以来,马来西亚华人公会(Malaysian Chinese Association,MCA)作为一个政党,为马来西亚华人政治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同时,其政治作用的发挥亦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诸多限制。本文将从宪法、政党制度和选举制度三个方面探讨马来西亚政治制度对马华公会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4.
华文报纸是华侨华人社会三大支柱之一。2001年5月,马来西亚华人政党马华公会收购南洋报业《南洋商报》和《中国报》,引起华人社会一场大风波。之后南洋报业一直亏欠。2006年,马华公会出售南洋给星洲媒体集团。马来西亚华文报业遭到垄断。本文对这一事件进行阐述,希望华报与华社同舟共济,不宜相互交恶。  相似文献   

5.
王悦 《八桂侨刊》2017,(4):42-52
20世纪90年代以来,马来西亚华人社会进入一个特殊发展的时期。社会层面上,华人社团虽振兴发展却大而无当,社会资本内耗严重。广大华人对政治生活的关注也普遍下降,华人社会内部的横向网络难以发展。政治层面上,马华公会与华人社团之间缺乏有效的对话机制,再加上马华公会对华文教育等关键问题解决不力,使广大华人在政治支持上表现出明显的情绪化处理,马华公会的政党领导也不断弱化。这使得社会资本存量本就低下的马来西亚出现明显的分离,华人社会在政治和社会层面的互动关系愈加恶化。  相似文献   

6.
马华公会的成立离不开英殖民政府的支持,英国殖民政府与马华公会的合作便于英国殖民政府在马来亚进行平稳的政权交接;协商联络委员会有助于马华公会为英殖民政府对抗马共提供帮助;马华公会通过发行彩票给新村华人提供极大的帮助,同时也打消了殖民政府及马来人对华人的不信任,这使得马来亚在独立前实现族群合作成为可能。但由于早期马华公会并未真正深入华社基层,加之其中央权威性明显不足,导致协商联络委员会不能发挥很大的作用;彩票的发行被殖民政府叫停,深刻反映了当时马来亚政治的多元族群路线与单元种族路线之争。最终,巫统主导的种族主义政治占了上风,拿督翁的多元族群路线破产,进而对此后马来西亚政治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此后,多种因素促使马来亚华人在政治上进一步本土化,这有利于华人在当地的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杨帆 《八桂侨刊》2021,(3):44-50,59
马来西亚华人历史悠久,在该国国民中所占的比重多达四分之一,是马来西亚第二大族群,当地称为华族.马来西亚华人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华人政党在马来西亚政坛同样有着重要地位.在引起马来西亚政坛变天的第14届大选中,华人政党发挥了重要作用.马华公会和民主行动党作为马来西亚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两大华人政党,二者在第14届大选中的表现形成了鲜明对比.然而,无论是日渐式微的马华公会,还是虽然在第14届大选中脱颖而出,但不满两年便再次成为反对党的民主行动党都面临着各自后续发展的难题.两政党在第14届大选后的发展走势揭示了华人政党所面临的党内、党外双重困境,马来西亚华人政党政治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回顾妈祖信仰在马来西亚传播的情况。分析了马来西亚华侨华人妈祖信仰的特点;(一)妈祖庙与华侨宗乡会馆有密切联系;(二)妈祖信仰与祖先崇拜相互促进;(三)海南华侨华人经常把妈祖与水尾圣娘、108兄弟公等神明一起供奉。  相似文献   

9.
由于生育偏少,华人占马来西亚人口的比例日趋降低。人口众多,一直是马来西亚华人享有较多政治、经济和文教权利的重要原因之一,华人在全国人口比重的减轻,估计也会对当地华人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林勇 《八桂侨刊》2009,(3):58-63
本文首先对新经济政策时期华人与马来人收入差距及其变化展开探讨,然后对影响族群收入分配的政策进行了梳理。本文认为:在政府的干预下,这一时期马来人与华人之间的收入差距缩小了,马来人内部收入差距超过了华人内部收入差距;马来人与华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对马来西亚整体收入差距的影响,要小于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1.
本文回顾了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经济地位的历史演变,剖析了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实质,最后就新经济政策给马来西亚华人与马来人经济地位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新经济政策时期,马来人经济地位迅速提高,而华人经济地位则相对明显下降。新经济政策不仅是一种经济政策,更是一种族群、社会、文化和政治政策,是单方面谋求马来人利益的种族歧视政策,新经济政策的成就是以牺牲华人的利益换来的。  相似文献   

12.
马来西亚是个多元种族的国家,语言也多样化。实地调查显示,作为最大族群的马来人和第二大族群的华人实际上并没有太频密和有深度的接触,一般只限于社会的基本来往。尽管语言沟通上没有问题,但是两大族群的关系尚有一段距离。在居住社区,华人多与同族为邻;在职场上,华人也多与同族共事。惟年轻一代的华人与马来人的交往比年长一代的华人稍增,接受非华文教育的华人也比华文教育或没有接受学校教育的华人有比较多的机会和马来人接触。从交际用语来看,多数华人往往配合马来人的习惯和语言能力而使用马来语与马来人交谈,这是华人文化适应和尊重国情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二战后,马来西亚华文教育面对殖民政府和马来西亚政府的压制,发展道路充满了艰辛和曲折,但依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至今已建立了从小学、中学、大专到大学的完整教育体系。在这个过程中,马来西亚华人社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它们是促进当地华文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本文以南洋大学的创立、独立大学的申办为例,分析马来西亚华人社团对当地华文教育所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马来西亚客家人民间信仰的地域性神祇主要有三山国王、黄老仙师、何仙姑、谭公、钟万公神等,本土化的神明主要包括仙四师爷、刘善邦、大伯公等。由于其特色鲜明的信仰特征,这些民间神祇成为辨别客家人的一种符号。供奉这些民间神祇的寺庙热心从事社会公益事业,尤其是积极资助华人教育,在华人社会发挥了一定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二战后加拿大华人人口结构与经济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后,加拿大华人人口急剧增长。人口结构呈现性别比例趋于平衡、年龄年轻化、祖籍来源多样化及知识水平提高等特点。从事专业性职业者稳定增加。  相似文献   

16.
清代以来马来亚华人社群的地缘会馆,会供奉原乡信仰的神祇,祈求神明保佑,为乡民提供精神寄托。当中普遍受欢迎的就是对"义神"关帝的信仰崇拜。现存两家吉隆坡历史最悠久的会馆,以客家人为主的吉隆坡惠州会馆与和以广府人为主的广肇会馆,每年的关帝诞都会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两所会馆对关帝信仰的坚持,既表示了对中华民族"仁义忠孝"精神的推崇,也是对中华原乡信仰和文化故国的一种怀念。两所会馆关帝诞仪式内容大同小异,但也呈现出一些不同的祭祀礼仪,这些相异的内容,源自各自方言族群的文化特色,体现出民间信仰与各方言群认同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17.
马来西亚华人一般会说华语、英语和马来语,也广泛使用祖籍方言或地方方言。华人的成长和生活环境中有多种语言群,包括华语、马来语、英语或其他语言群。马来西亚华人在社会活动中与不同语言群不时接触,在多语环境中耳濡目染下,他们在谈话中往往不经意地混杂使用不同的语言。在粤语和华语的闲聊谈话中,混用英语和马来语的情况相当明显。华人说华语和粤语时混用其他语言不无原因,主要是没有相应和适当的对等译词、其次是受谈话者的角色与双方关系、或是特别的话题所影响、说话者需要强调澄清某要点、说话者的表达习惯以及为了凸显说话群体的共同身份。  相似文献   

18.
19.
作为我国投资主体中一个特殊类型的利益群体的华侨,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物质支持,并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华侨权益的保护问题,并在宪法等法律法规中规定了对华侨权益的保护。国际形势的变化与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使得华侨权益保护出现了新的诉求。我们必须认真检视华侨权益保护存在的突出问题,与时俱进地提出一些新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0.
原洋思中学校长蔡林森这样阐述自己的教育思想:学生能不能成才,不是老师教出来的,最终是学生自己学出来的。他坚守着这样的教育理念,采取"提示课堂教学目标(约1分钟)→指导学生自学(约2分钟)→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约8分钟)→检查学生自学效果(约8分钟)→引导学生更正,指导学生运用(约10分钟)→当堂训练(约10分钟)"这样一种"先学后教"的教学流程,追寻平实的教育路径,专注课堂的教育实效,创造了"洋思模式",引来无数效仿者。我校政治组作为学习者和探索者之一,在"先学后教"模式的实践探究中获益良多,但也陷入一些困境,需要拨开迷雾,寻找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