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湘潮》2015,(10)
<正>红军游击改编为新四军不久,国民政府即命令新四军开赴长江以南,企图使新四军在与日军的作战中消耗殆尽。根据中共中央和新四军的指示,粟裕率领新四军先遣队挺进江南,实行战略侦察、寻机歼敌,后又率二支队重挫日伪军,打出了国威、军威。将计就计组建先遣支队国民党军几十万兵力没有抵抗住日军进攻,相继从上海、南京、杭州撤退,刚成立的新四军主力开赴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南方八省坚持斗争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由叶挺、项英分任军长、副军长。为抓紧抗击日军侵略,新四军未及休整补充,即边集结编组,边向江南及皖东敌后挺进开展游击战争。当时,新四军处在日、伪、国民党的多重包围之中,处境艰险,为及时获取各方情报,新四军成立了绝密的电讯密码破译机构"三山办公室",这支精干的红色"听风者"队伍,在皖南事变前为新四军纵横大江南北提供了重要情报保障。胡立教创建三山办公室新四军成立之初,虽有来自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1万多人,却连一部电台都没有。1937年9月28日,原在赣粤边坚持游击战争的项英到南昌与国民党方面谈判,为与在南京的中共代表团取得联系,竟只能通过地方电报局拍发明码电报。建立自己的无线电通讯网成为新四军组建过程中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3.
陈洋 《世纪风采》2007,(10):7-11
七七事变后,平津相继失陷,祖国半壁河山遭日军铁蹄践踏。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际,中国共产党高举全民族抗战的神圣旗帜,与国民党摒弃前嫌再度握手,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继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奔赴华北抗日战场之后,南方8省14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走出深山老林,改编为新四军开赴华中抗日前线。此后,这支抗日劲旅驰骋大江南北,纵横华中敌后,  相似文献   

4.
《湘潮》2015,(4)
<正>战略方针:"要像下围棋一样做几个‘眼’"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华民族终于实现了由内战到团结抗战的历史性转变。1937年8月9日,周恩来、朱德等就红军改编问题到南京与蒋介石进行谈判,双方未能达成一致。8月13日,日军对上海发动闪电式进攻,南京政府岌岌可危。面对日军狂风暴雨般的突袭,蒋介石感到如果不组织全国性的抵抗,自身的统治也难以保持,于是,在红军改编等问题上的态度有所  相似文献   

5.
1937年"七七"事变后,平津相继失陷,祖国半壁河山遭日军铁蹄践踏.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际,中国共产党高举全民族抗战的神圣旗帜,与国民党摒弃前嫌再握手,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继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奔赴华北抗日战场之后,南方8省14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走出深山老林,改编为新四军开赴华中抗日前线.江西是新四军的故乡.  相似文献   

6.
正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采取速战速决战略,宣称三个月灭亡中国。到1937年底中国东北、华北、华中大片国土沦陷,北平、天津、上海、南京4大城市相继失守,日本侵略者认为只要再占领武汉和广州,就可摧毁国民政府,赢得侵华战争的胜利。所以,武汉和广州成为日军主攻目标。日军从1938年6月开始进攻武汉,投入兵力25万,国民政府调集100万兵力进行武汉保卫战。经过4个半月进攻,日军仍未能攻下武汉。为策应武汉作战,并  相似文献   

7.
赵赓 《党史纵横》2010,(7):22-25
受命先遣 组建支队 新四军组建的时候,正是日军侵占上海、南京,江南大片国土沦丧的时候。刚从不同游击区来到皖南集结整编的新四军,因对作战对手、作战环境均不摸底,在作战方面不敢贸然出击。针对这一情况,中共中央及时地对新四军的发展方向、作战方针等首要问题发出一系列指示,要求新四军深入敌后,创建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福建人民在这次战争中也付出了重大的牺牲,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福建参加长征的红军战士到达陕北后,成为八路军的骨干。一九三八年春,福建各地红军游击队奉命改编为新四军,开赴苏皖前线,同当地群众一道作战,给日伪军队以沉重的打击。一些沿海城镇沦陷后,我省地下党  相似文献   

9.
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淞沪战争爆发,日机在上海狂轰滥炸。日机在上海上空狂轰滥炸死于日军轰炸的上海市民9371年8月52日,中央军委下达关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的命令。北方的中国红军改编为八路军。8月25日,北方的中国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图为朱德总指挥号召八路军将士开赴抗日前线9401年8月至21月,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百团大战。毙伤日伪军.582万余人俘,虏大批日伪军。煤矿党史文苑纪实版2005.81937年8月15日,中国共产党召开洛川会议提出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责任编辑钟海连图话党史Tuhuadangshi洛川会议会址——…  相似文献   

10.
包座之战     
《党史天地》2007,(8):65-66
毛泽东批准徐向前、陈昌浩的作战计划 李先念、程世才率30军打包座获胜 红军右路军越过茫茫草地,到达班佑后,李先念的红30军88师师长程世才,消灭了胡宗南部第二支队和千余若尔盖士兵,第二支队长张莱孝急电胡宗南派兵增援。  相似文献   

11.
<正>1937年8月13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军悍然进犯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淞沪抗战爆发。次日,日军军机开始轰炸安徽境内的广德机场。11月12日上海沦陷后,日军分3路合围国民政府首都南京,以一部进犯广德和芜湖。12月13日南京沦陷后,日军从长江南北大规模侵入安徽境内。中国军队虽进行了顽强抵抗,但至次年6月12日,当时的安徽省省会安庆仍不幸失陷。其后,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八路军与国民党军和英雄的安徽人民一起,在广阔的安徽战场上,对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抵抗,谱写了威武雄壮、可歌可泣的抗战史诗。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最终夺取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相似文献   

12.
梁正 《党史文汇》2018,(1):49-54
正七七事变之后,日本在华北大量增兵,平、津失守,上海被日军包围,南京已危在旦夕。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救国大旗,推动国民党当局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在同国民党政治谈判中中共终于取得了在全国的合法地位。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得以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为了尽快开赴山西抗日前线,中共在洛川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制定了《抗日救  相似文献   

13.
侯涛 《党建文汇》2011,(4):42-42
从1927年8月1日在南昌打响第一枪,到被改编为“八路军”,中共的部队未与日军正面接触过。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很快就遇上了平型关战斗。  相似文献   

14.
1938年初,抗日战争进入第二个年头,上海、杭州、南京相继沦陷。当时,日本驻华中派遣军为了配合华北方面军打通南北大动脉津浦铁路线,进行徐州会战,正抽调主要兵力陆续沿津浦路北进。江南日军兵力,一时间空虚下来。这正是抗日游击战争向大江两岸平原水网地带发展的大好时机。 2月15日,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致电中共中央东南分局书记、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副  相似文献   

15.
1937年10月,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于12月正式宣布:在南方湘、赣、闽、粤、浙、鄂、豫、皖8个省13个地区活动的红军和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下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四个支队。1938年春,日军以华中派遣军3个师团的兵力沿津浦铁路北  相似文献   

16.
中央苏区的红军优抚工作包括优待、抚恤与安置三项主要内容。优待红军战士及其家属的工作包括:调查了解红军家庭情况;保障红军作战给养;红军战士及其家属同样分田,由耕田队与劳动互助社帮助耕种;实行“优待红军工作日”与“共产党礼拜六”;接济红军家属生活,红军本人及家属免纳捐税与房租,享有减价购物及优先购买权利,享受医疗、交通、娱乐、读书与通信优待;发给红军家属光荣牌和优待证,建立与红军家属的联系制度。抚恤红军伤员、烈士及其家属的工作包括成立抚恤机构,规定伤残、死亡、家属等抚恤范围。红军的社会安置包括休养安置、退役安置、退休安置。中央苏区红军优抚工作的实施,为红军将士解除了后顾之忧,从而为革命根据地反“围剿”战争的进行,军民鱼水关系的建立,以及人民军队的自身建设等,发挥了至关重要的社会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7.
胡居成 《党史文汇》2002,(11):34-35
江南抗战,陈、项再次争论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之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南方8省15个游击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陈毅任第一支队司令员。在党内,项英任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书记,陈毅任副书记。第一、二支队挺进江南后,在陈毅、粟裕指挥下,捷报频传,先在京(南京)沪铁路、京芜铁路、京杭国道两侧,连续对日寇展开夜袭、奔袭、伏击和突袭作战,先后取得了新丰、新塘、句容、珥陵、高资、仓头、小丹阳、永安桥、江宁、当涂等大小百余次战斗的胜利,受到蒋介石、第三战区长官部…  相似文献   

18.
陈毅与六团     
1938年春,闽东红军独立师1300余人,改编为新四军三支队六团,高举民族解放的旗帜,挥师北上,抗日救国。在皖南地区六团多次与日军交锋,屡建战功,以坚强、骁勇、善战而闻名全军。6月中旬,根据党中央关于新四军应迅速深入到江南敌后去创建根据地,然后继续  相似文献   

19.
从1927年8月1日在南昌打响第一枪,到被改编为“八路军”,中共的部队未与日军正面接触过。红军成为八路军后,很快就遇上了平型关战斗。  相似文献   

20.
西安事变前后至日本全面侵华之际,国共两党在最终形成的政治共同体体制下实现了红军主力陕甘改编抗日的转变。中共接受了两党合作抗日必须遵从共同体原则的观念,在保持独立自主的同时,竭尽妥协和让步;在共生与竞争关系中,在不平等和非对称条件下,实现了红军改编后规制的完善化、财经和补给的自给化、内部结构的最优化;对于政治共同体强势方禁止之外,努力寻求合法化的发展。本文使用大量历史档案,并且运用道义逻辑的理论方法①,对中共中央指导红军陕甘改编抗日这一个案的道义逻辑和政治责任进行了梳厘,以求匡正海内外相关研究中的各种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