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观怀 《湘潮》2012,(1):49-49
长征胜利后,不少遭受“残酷斗争、无情打击”而受处分的干部逐渐得以平反和起用,其中就有郭化若、谢翰文、宋时轮、危拱之等4位红一方面军将领。  相似文献   

2.
李彩云是红军年轻的军事指挥员,西路军在祁连山作战失利后,他和十多名同志坚持在大山中一边打游击一边向东转移,准备东渡黄河返回陕北寻找党中央。不料,被同行的个别人怀疑有“通敌嫌疑”,无端遭到枪杀。  相似文献   

3.
何立波 《党史纵横》2012,(12):18-21
1927年冬至1935年底,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戏剧运动。以中央苏区为中心,兴起了以现代话剧为主的革命戏剧运动,被称为红色戏剧,也叫苏区戏剧。苏区戏剧运动得到了苏区党政军民的热烈支持,澎湃、方志敏、罗荣桓、罗瑞卿等红军将领亲自担任编导和演职人员,这在中外戏剧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大大推动了苏区戏剧的发展,繁荣了红军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4.
《党课》2011,(13):116-117
2011年的遵义古城,一座二层建筑前人来人往,但嗜杂的人流声依然掩盖不住里面那穿越70多年时空传出的争论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命运,就在此发生了改变。我们转移到哪里去!934年10月10日,中央苏区的红军在丧失了大部分根据地后,最终决定放弃中央苏区,进行军事转移。许多红军战士心中充满了悲壮:他们不知道,这条路会通向哪儿?他们也不知道,此行将成为中国革命史上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相似文献   

5.
从长征开始到遵义会议期间,红军的精神面貌经历了从高昂到持续低落再上升的过程,在遵义会议决议传达到各部队期间达到顶点。其演变过程大致与长征中红军所处的战略态势相符。遵义会议对长征中红军精神面貌的好转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李红义 《党史纵横》2014,(1):24-25,43
正土地革命时期,红军在反击国民党反动军队围剿时,曾先后俘虏过三名国民党高级将领。他们分别是敌十八师中将师长张辉瓒、三十四师中将师长岳维峻以及敌十九路军警备第三旅少将旅长张汉民。因为种种原因,这三个被俘国民党将领被我红军领导人下令处决了,现在看来这样的决定不免有些草率。张辉瓒之死致百名党员命丧赣江张辉瓒,湖南长沙人,生于1885年。他早年毕业于北洋保定军校,后到日本陆  相似文献   

7.
1931年7月,不甘心前两次围剿失败的蒋介石,调集30万大军,采取长驱直入的战术,向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三次围剿。毛泽东率领3万红军,从福建建宁千里回师兴国,以寡击众,连战连捷,取得了第三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令人痛惜的是,战斗中三位红军悍将阵亡,永远长眠在了兴国的青山绿水中,他们就是红一师师长李实行、红四师代理师长邹平和红十一师师长曾士峨。  相似文献   

8.
徐静 《党建》2021,(2):30-32,23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回望我们党走过的百年征程、经历的百年跌宕、取得的百年辉煌、不变的百年初心,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永载史册,这就是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召开的遵义会议。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9.
1931年7月.不甘心前两次“围剿”失败的蒋介石,调集30万大军,采取“长驱直入”的战术,向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三次“围剿”。毛泽东率领3万红军,从福建建宁千里回师兴国,以寡击众,连战连捷,取得了第三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令人痛惜的是,战斗中三位红军悍将阵亡,永远长眠在了兴国的青山绿水中,他们就是红一师师长李实行、红四师代理师长邹平和红十一师师长曾士峨。  相似文献   

10.
1947年中共中央转移到天赐湾,天赐湾向西距离靖边50里,临近内蒙古,有敌人的重兵集结。毛泽东与周恩来商议认为:中央已撤出延安,晋陕交界的黄河两岸,一时间成了胡宗南和阎锡山的天地,胡宗南派兵从南往北打、阎锡山从西往东挤;陕北虽然有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但他还得分出很大精力、尽全力调动仅有的部队对付从西北方向扑过来的诸路敌军,陕甘宁边区依然处在危急中。  相似文献   

11.
陈群 《党的文献》2001,(4):28-31
1935年 10月 15日陈云向共产国际报告中央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情况的俄文记录稿《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书记处会议 (1935年 10月 15日 )史平同志的报告》的发现 ,是继 1984年公开发表陈云手稿《 (乙 )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之后 ,又一份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献。它的价值至少有三方面 :第一 ,弄清了遵义会议之后 ,陈云在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报告的具体内容 ,其中在介绍遵义会议的有关情况时 ,着重指出 ,遵义会议“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 ,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 ;第二 ,进一步印证了我们党作出的两个历史问题决议中关于遵义会议的结论是完全正确的 ;第三 ,有力地驳斥了王明对遵义会议和对陈云的肆意诬蔑。  相似文献   

12.
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长征陷入危局关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战胜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冲破敌人围追堵截,挽救了党和红军。大搬家式转移:出师即陷入危局1934年5月下旬,博古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广昌失守后红军反"围剿"的战略方针。博古、张闻天、周恩来、项英及李德参加了会议。李德建议:红军应退出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别的地方去,"  相似文献   

13.
刘丽 《当代贵州》2013,(17):66-66
转折之城、会议之都,是遵义响当当的城市名片。徜徉于历史长河中的遵义,因水土的涵养化育、人民的自强不息,更因那次载入史册的重要会议对中国革命作出的特殊贡献,而名扬四海、声震天下。中国共产党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选择了遵义,具有历史的必然性。遵义会议在危机时刻挽救中国红军、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从此掀开了中国革命的辉煌新篇。  相似文献   

14.
汤胜利 《世纪桥》2005,(11):7-11
1935年1月,在祖国的西南边陲古 城遵义,在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危急关 头,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自那时以来,中华民族的历史车轮已经 隆隆地驶过了70年,并胜利地驶进了充 满希望的21世纪。70年来,在中国共产 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已发生了惊人巨  相似文献   

15.
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长征途中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解决了党所面临的最迫切的军事问题,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  相似文献   

16.
曹静 《党史博采》2013,(12):45-45
在红军长征队伍中,至少有30名朝鲜籍十部和战士,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无疑就是毕士悌、武亭。  相似文献   

17.
1934年10月,党中央决定战略转移撤离中央苏区,率领红军开始长征,北上抗日。从江西瑞金出发的红军第一方面军8万人当中,有30位女战士。她们是:蔡畅、邓颖超、李坚真、贺子珍、康克清、刘群先、刘英、钱希均、周越华、李伯钊、丘益涵、金维映、吴仲廉、甘世英、危拱之、陈慧清、刘彩香、谢飞、曾玉、廖似光、李建华、肖月华、王泉媛、钟月林、吴富莲、邓六金、李桂英、谢小梅、杨厚珍和我。当时我在红一方面军总卫生团干部连当政治战士。  相似文献   

18.
遵义会议后长征路上的两次重要会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水河畔的陈福村是红军长征中中共中央成立新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的地点,也是毛泽东在组织上真正掌握军事决策权和指挥权的地方。遵义会议后,李德虽然被解除了军事上的指挥权,但并不意味着毛泽东就顺理成章地替代了李德。根据遵义会议的决定,最高军事首长朱德和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且周恩来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毛泽东此时虽已经成了政治局常委,但在军事上还是周恩来的“帮助者”,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周恩来的军事助理。  相似文献   

19.
共产国际在指导第五次反"围剿"的过程中,由于始终存在着的教条式指挥及其"苏联利益至上"的倾向,使得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不得不实行战略大转移。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不仅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而且还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进程中的重要转折点。  相似文献   

20.
古田会议奠定了红军宣传工作基础.中央苏区红军按古田会议决议要求,编印了一批革命书籍,居当时全国各革命根据地红军之首.红军图书在宣传贯彻古田会议决议以及在建设红军中,充分发挥着宣传队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