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主作为一种政治思想与政治制度学说,于19世纪中叶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主资源相结合,在中国形成了持续至今的民主潮流。民主是什么?人们对它议论纷纷。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无民主资源?人们的回答截然不同。西方民主模式强势主导世界,但其光环正在消失。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发展正日益显现出巨大的政治能量与优势。  相似文献   

2.
从发展党内民主走向人民民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扩大党内民主、示范和带动人民民主,推进国家民主政治建设是一种战略的选择.人民民主不是党内民主的简单外溢,党内民主示范和带动人民民主需要一套运行和实现的机制:包括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的价值示范效应、党内民主的实践对人民民主的经验性示范作用、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制度互动关系,以及党内民主升华为人民民主并创造出中国民主政治的新模式.中国的历史传统、现实国情和国际环境决定了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要走一条创新之路.我们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探讨"党内民主"是否可以扩展为"党的民主",后者更具有理论逻辑、宽广的外延和更可行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3.
一、从民主政治发展的高度认识通过扩大党内民主、示范和带动人民民主,推进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战略选择 1、30年来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路径选择及其实践  相似文献   

4.
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结合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霞 《理论视野》2008,(10):34-37
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需要解决好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问题,把党的民主与人民民主有机结合起来,则可能是三者统一的有效路径;建立健全民主授权机制无疑是这两者的一个结合点。  相似文献   

5.
提高公民民主能力 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政治建设依靠公民的政治水准和民主智慧的参与,提高公民民主能力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现实选择。公民民主意识和民主实践能力的提高将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向深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6.
古代民主即古希腊民主的基本理念是"人民的统治"或"多数人的统治".现代民主的基本理念是国家权力来自于人民,国家政权必须产生于人民的选择.在现代民主中,人民的选择又有自由民主与人民民主两种基本类型.它们的价值原则、政治形式不同.各有优势与需要解决的问题,但都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中国式民主即现代民主两种基本类型之一的人民民主.目前海外学界、政界之所以对中国式民主褒贬不一,一是人民民主制度尚不完善;一是西方学者基于其自由民主的价值原则、政治模式来衡量中国的人民民主;一是我们自己的理论建设滞后于形势发展,人民民主的正义与道义未能得到充分彰显.  相似文献   

7.
贺朝霞  鲁丽敏 《学理论》2011,(10):29-31
以选举制度的演进为视角,梳理中国共产党探索党内民主建设的历史发展过程,总结中国共产党运用协商民主理念对党内民主建设的实践探索及其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8.
对信访制度民主属性的确认是理解信访制度性质的重要方面。依照直接民主的多重含义,信访制度具有直接民主特征,但这一特征主要指涉信访活动形式要件。同时,信访制度还具有非直接民主特征:一方面,在权利救济案件尤其涉法涉诉案件中,信访处理原则并非遵循少数服从多数原则,信访处理结果也很少直接受制于访民意愿,这些均与直接民主特征不符;另一方面,伴随科层化和法治化发展,强调权责法定、形式理性、规则之治、诉访分离等要求将使信访制度与直接民主更加疏离。以信访形式、信访结果、政治功能和权利救济功能为维度,可以发现信访制度具有直接民主特征和非直接民主特征,信访制度是一项具有复合民主属性的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9.
政协民主: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互补互动,构成中国特色的双轨民主模式,统一于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实践中.而政协协商民主是中国独创的、具有独特优势的典型的协商民主模式,是中国协商民主的基础模式.  相似文献   

10.
政党民主是民主的价值、原则和精神在政党政治生活中的具体运用,主要包括政党的党内民主、执政民主、国内党际民主、对外党际民主等内容。政党民主建设,说的就是政党的党内民主建设、执政民主建设、国内党际民主建设、对外党际民主建设之有机联系和有机统一;其成果,主要体现在政党民主意识的增强、政党民主制度的成长和政党民主行为的养成这三位一体上。政党民主建设是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生态环境的。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亟需以党内民主建设为突破口,全面加强政党民主建设。  相似文献   

11.
民主问题一直都是诸多政治问题的重中之重,它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已经历了数个世纪不同模式的探讨与发展。网络民主是在新的信息革命的背景下,依靠新的科技手段,出现的新的民主形式。从网络民主与直接民主的比较出发,揭示网络民主在现实民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从民主理论的角度来看,自由主义对民主的建构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对人民主权原剐的远膏、以财产权为基础的经济特权的优先性、在政治领域的范围之内的民主、把民主作为一种政治方法与手段.可见,使民主定位于自由主义的政治框架之内是自由主义与民主之间关系的核心内容,"民主只能是自由主义式的"成为自由主义民主理论的信条.  相似文献   

13.
浅谈精英民主对大众民主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范丽红 《学理论》2012,(11):20-21
精英民主理论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发源于意大利,是在批判大众政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针对大众民主的缺陷和不足,精英民主理论提出了自己的批判和修正。这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精英民主和大众民主,同时我们也应该结合国情重新审视二者对于民主发展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自由、平等、理性和公共协商为特征的协商民主是民主理论在当代的新发展。现阶段推行协商民主,能有效地整合民意,增强公民的政治认同感,培养有责任感的公民,激发公民政治参与和公民自治,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协调多元化利益,保护弱势群体,稳定社会秩序,对于转型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发展以及和谐社会治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民主经济是民众有权根据自己的意愿,形成独立于行政权力之外的市场主体,以相互平等集产权制度、分配制度和相关制度为一体的经济形态,民主经济的实现形式就是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是主权在民,民众自己决定国家事务的政治形态。民主经济是民主政治的基础,民主政治是民主经济的制度保证。民主经济和民主政治相互作用,必须正确处理民主经济与民主政治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多年来总结经验得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可行途径。成都则是中国基层民主试验阵地,在统筹推进"四个民主"互动发展中,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扩大党内民主、推动基层民主、带动社会民主"的基层民主建设新路子,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成效。  相似文献   

17.
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由之路: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原方 《理论探索》2005,2(6):35-37
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我们党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经验。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决定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战略选择,是我国政治生活经验教训的总结。党内民主是人民民主的政治、思想、组织资源,党内民主的基本原则制约、影响人民民主的运行方式,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具有直接的指导和垂范作用。通过发扬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发展,就要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以党内民主制度化引导人民民主制度化,以党内民主程序化推进人民民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它不仅是对新时代这一历史方位中国式民主形态的概括和描述,更是基于新时代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新实践、新发展、新要求,从应然与实然相结合的角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性质、特点和优势等作出的新概括、新提炼和新升华,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实践中对民主政治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在结构形态来看,它是一种复合民主,体现为国家民主与社会民主、赋权民主与治理民主、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高度民主与高度集中、目的民主与工具民主等五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这种内在结构形态,构成了其作为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的有力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19.
汤满江 《学理论》2012,(25):32-33
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内容.中共十六及十七大都明确指出两者的重大意义和价值,也指出人民当家做主过程的路径依赖,即充分发展党内民主,并以党内民主来影响和带动人民民主.可以说,这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进步.党内民主虽不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根本目标,但对人民民主的发展却起着根本的决定作用.因此,笔者在阐述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关系时,进一步提出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理由和路径.  相似文献   

20.
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及其相互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历史演进的过程表现为自身权利的无限扩展和实现的过程.经济民主和政治民主正是人类实现其自身权利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厘清两者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对其交互关系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