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所面临的贫困问题更多的是农村人口的贫困问题,特别是农村老年人口的贫困问题。但在反贫困工作中,农村老年贫困人口问题并没有引起社会足够的重视,老龄社会的到来,将进一步加大老年人口特别是农村老年人口贫困问题的严重性。文章分析了导致农村老年贫困的原因,并从经济发展、传统文化、农村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提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求实》2021,(4)
随着我国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扶贫工作的政策供给将由解决绝对贫困转向缓解相对贫困。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尤其是农村人口老龄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农村老年贫困成为长期制约我国农村地区发展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消除农村老年贫困,系统构建农村老年反贫困制度,不仅契合了贫困治理的底线思维,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构建新时代相对贫困治理的迫切需求。农村老年人相对贫困表现为物质收入的相对贫困、基本能力的相对贫困与基本权利的相对贫困。农村老年人相对贫困治理路径有赖于加速提供建立普惠式的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建立健全社会资源整合制度、激发农村老年人反贫困的主体自觉。  相似文献   

3.
贫困是现代社会的重要议题,它不仅表现为经济问题,同时也构成了一个持续的社会问题。长期以来,贫困总是以经济收入来衡量的,扶贫政策也大多是有经济取向的。文章讨论了从经济贫困到权利贫困的认识与政策转向,强调经济贫困只是表征,权利贫困才是农村贫困问题的根源。基于连片特困地区开发式扶贫实践的案例,文章深入探讨了当前我国开发式扶贫政策实践的困境,并阐释了以教育差距为代表的公共服务不平等如何导致了贫困的再生产。最后,我们强调扶贫政策应该致力于改善农村人口的权利状况,以消灭权利贫困、实现权利平等为主要政策取向。在权利贫困的框架下认识农村贫困问题,就是意味着在扶贫实践中经济与社会并重,或者说将扶贫开发与社会建设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4.
土地改革改变了农村的经济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实现了从集体经济向市场化改革的过渡,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普遍贫穷的面貌。脱贫攻坚战略彻底改变了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落后状况,走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减贫之路。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逐步缩小了城乡差距,保证了农民的公民权益,满足了农民基本生活、养老、医疗及其他方面的需要。中国减贫的成功经验在于:改革发展是消除贫困的根本路径,政策创新是消除贫困的制度保障,国家动员和社会参与是消除贫困的力量源泉,公平公正是消除贫困的价值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消除贫困的国家特征。在农村绝对贫困和普遍贫困的状况得到根本缓解之后,应当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5.
城市贫困的现状与社会救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城市贫困的新特点及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的贫困现象主要发生在农村地区,政府的扶贫政策也主要是针对农村贫困,城市贫困居民占城市人口的比重很低,主要是“三无”人员(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人)。90年代以来,城市贫困出现了新的情况,并且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问题。新的城市贫困具有以下特点:数  相似文献   

6.
树立“穷人的经济学”理念突破构建和谐社会之瓶颈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多年来,贫困问题,尤其是农村的贫困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目前,这一问题正在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瓶颈。突破构建和谐社会之瓶颈,需要树立“穷人的经济学”理念,立足于“穷人的经济学”去思考问题,以一种新的视角探求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由于农村家庭规模逐步小型化、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自上个世纪90年代农村人口流动规模变得庞大以来,传统的家庭养老、护老功能弱化程度越来越严重,农民“老有所养”的理想面临着严重挑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后给农村老年人带来了经济贫困、体质贫困、照料贫困、情感贫困以及文化贫困等。在“以人为本”的理念社会里,政府有责任从务实角度解决好农村老年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已基本建立起一套新型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并在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保障贫困农民基本生活、促进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需要深入分析和采取有效的对策,进一步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大部分农村摆脱了贫困,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还有部分乡村已经跨越温饱线,进入了小康水平阶段。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潜伏着一些消极的隐患。有些虽然脱贫致富,但却同时出现精神文化荒芜的现象,并在一定程度上已酿成社会问题,对农村经济的继续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都有一定影响。事实证明,无论是那些物质贫穷的农村,还是精神生活匮乏的农村,之  相似文献   

10.
袁书华 《理论学刊》2023,(2):142-149
农村老年相对贫困治理是重大民生问题,在脱贫攻坚行动的助推下已取得历史性成效,但仍需持续关注。农村老年相对贫困具有增收渠道有限、更容易陷入多维贫困、留守独居方式加深贫困程度、社区贫困加剧贫困脆弱性等特征。基于农村老年人对社区的依赖性,可以从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主观空间三个维度构建农村老年贫困治理的空间再造理论。实践中,互助幸福院融合了居住空间和生计空间紧密联结、守望相助的传统得以保留、主观福利得到提升等实践优势。后扶贫时代,结合空间再造理论和互助幸福院的实践探索,改善物理空间,打好农村老年相对贫困治理底色;优化社会空间,提升农村老年相对贫困治理成色;提升主观空间,增强农村老年相对贫困治理亮色,对于我国贫困治理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许晓 《求实》2020,(1):62-73,M0005
在政治社会学的理论视域内,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在于寻求国家与乡村社会的均衡互动。参照社会整合的分析框架以及X村的调研材料可以发现,在现代化的驱动下,历经深层次的社会改造和全方位的市场洗礼之后,当前的乡村社会同时出现了由传统宗族萎缩和村级组织涣散诱发的组织断裂问题、由伦理原则变迁和公共文化式微诱发的文化断裂问题以及由乡绅消亡和精英虚化诱发的精英断裂问题。面对缺乏有机统一性的断裂社会,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从有效重整村庄社会入手,依循重建组织资源、复兴公共文化、强化精英供给的实践路径,筑牢与国家正向互动的社会基础,从而使国家与乡村社会的关系达成新的平衡。  相似文献   

12.
和田绿洲地区位于南疆四地州,作为新时期的国家连片特困地区与深度贫困地区之一,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2014年以来,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支持下,脱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贫困发生率大大降低。但是由于特殊地理、人口、文化等因素影响,脱贫攻坚仍然面临诸多困难,迫切需要结合绿洲社会经济文化特点精准施策,促进脱贫成效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农村、农业”问题一直是我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致力于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在探索中国农业发展进程的过程中,毛泽东形成了他的农业合作化思想。分析研究毛泽东的农业合作化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发展过程,而且对于当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乡村治理是考察中国共产党辉煌历程的重要切口.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引领乡村治理的过程演进,始终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结构框架内展开,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变动.以改革开放为时间标识,可以将这个由现代化催动的历史进程分成前后延承的两大时段:前一时段侧重于解决国家政权建设的时代命题,并呈现为从政党下乡局部实践到总体治理逐步打造的路向...  相似文献   

1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很有必要了解中国传统的农村社会的状况。而中国传统农村社会在理论上如何表述和定位,如何看待传统农村社会的特点,既是长期以来理论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也是我们在实践中要继续面对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6.
廖金萍  廖晓明 《求实》2020,(2):37-45,M0004
扶贫工作中出现的基层"微腐败"直接影响着扶贫成效乃至农民的获得感,成为新时期反腐败工作的重点。基于交易成本政治学的分析框架,在多重、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和扶贫任务繁重的背景下,信息拥堵、机会主义和资产专用性引发了政治交易成本,同时诱发了"微腐败"问题。要改变这种政治效率低下、"微腐败"高发的状态,就要找到降低政治交易成本的方法。研究表明,可以从建立承诺机制、引入差异化竞争激励机制、完善乡村治理规范体系以及建设大数据共享平台等四个方面解决基层扶贫"微腐败"问题,提高精准扶贫成效。  相似文献   

17.
在全国首开先河的宁夏“少生快富”扶贫工程,为西部贫困地区根据自己的区情选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没的道路开辟了一条全新途径,在解决本地区具有特质的人口安全问题的同时,对新农村建设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值得整个西部贫困地区借鉴。  相似文献   

18.
乡村社会公共性是构建乡村共同体的关键要素。改革开放后,在市场化和城市化的冲击下,乡村社会公共性逐渐消解,乡村共同体面临解析的危险。随着项目治国成为一种新的国家治理方式,进村项目将国家、社会与市场连接起来,通过公共空间再造、公共领域重塑和公共人再生,促进乡村社会公共性再生产,重构乡村共同体,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陈云始终从战略高度、唯物史观的角度和辩证法角度论述"三农"问题,从而形成了有着自己特色的"三农"思想,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振兴"三农"之路.研究陈云"三农"思想,对当前制定正确的"三农"政策,正确解决好"三农"问题,推动农村的全面小康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