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青年民工因工伤致残,文盲村妇决心为儿讨赔偿,她同律师签定了委托代理一审诉讼协议书。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为儿子讨回公道后,律师却将她告上法庭,追索一审诉讼代理费3万余元。官司几经输赢,最后竟惊动了山东省高层和最高人民法院……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行法律对于劳动争议采取"一调一裁两审"的单轨制解决途径,在内部调解机构调解之后和国家公权力介入进行强制裁决之前,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因其独有的模式、独特的成员构成、高效的运作方式以及相对经济的仲裁成本在解决众多劳动争议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因为我国目前的劳动争议仲裁制度本身存有的问题引起了各方越来越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他山之石     
深圳总工会300万元打造维权专业团队数据显示.近年来.劳动争议纠纷以每年约20%的速度递增,而随着新劳动法施行.劳动争议案件呈现出迅速增长的态势,据4月4日的《法制日报》报道.该报记者近日在北京.江苏无锡两地调查时发现。传统的法院劳动争议案件审判工作已被悄然改变.新类型劳动争议案件不断在审判中出现。这时.在劳动诉讼请求中处于弱势的劳动者的救助问题日益浮现。  相似文献   

4.
《工友》2008,(4):52-53
女职工未女士怀孕病假期间,公司不但扣发其工资,还以违纪理由将其解雇。职工申请仲裁获胜后,公司又提出不支付病假工资和不支付经济补偿金的诉请。日前,上海闵行区法院作出上海某投资管理公司支付未女士病假工资5464.37元、支付解除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金8046元、仲裁费由公司负担的一审判决。  相似文献   

5.
黄龙 《中国工运》2008,(5):27-29
劳动争议仲裁是劳动争议处理的关键环节。《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在基本维持“一调一裁两审”的劳动争议处理程序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仲裁程序,特别规定对部分案件实行有条件的“一裁终局”,力图将多数劳动争议案件在仲裁阶段予以解决。这无疑极大地提升了仲裁在劳动争议处理程序中的地位。三方原则是劳动争议仲裁的一项重要原则。认真推动落实这一原则,对于工会依法参与仲裁,履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劳动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 ,劳动争议案件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如何妥善地、及时地处理好劳动争议已成为当前社会上关注的问题。劳动争议仲裁是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一调一裁二审制”中的重要程序之一 ,在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劳动争议仲裁能够及时处理劳动争议 ,并且程序比较简便 ,不像司法部门那样复杂 ;与企业调处相比 ,又具有权威性。目前 ,大约40 %以上的劳动争议解决在仲裁阶段。虽然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已形成一定体系 ,但是 ,现实工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是仲裁依据的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得过于笼统 ,使仲裁员…  相似文献   

7.
宗晓虹  谭立独 《工友》2014,(5):8-14
正社保争议是否该受理,仲裁与法院掐架【阅读提示】:同一案件,劳动仲裁机构认为属于劳动争议,而法院则相反,于是出现了仲裁机构与法院掐架的情况。以湖北为例,早些年,对于劳动者要求用人单位补缴社会保险的争议,劳动仲裁机构及人民法院都倾向于属于劳动争议,予以受理。而近两年来,法院的态度发生变化,认为这类争议不属于劳动争议,不予处理。目前,湖北的主要做法是,如果劳动者申请劳动仲裁,涉及比如工资争议及补办社会保险的争议,仲裁机构则要求当事人作为两个案子分别立案。对于补办社会保险的案子,仲裁机构则作出终局裁决,避免了一方不服起诉至法院,而法院却不予处理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中国工运》2010,(4):11-11
近年来,劳动争议案件保持高增长的态势。据有关方面统计,到2009年11月中旬,仅北京市劳动争议案件就突破7万件。截至2009年10月底,朝阳区劳动仲裁开庭时间已排到2010年的5月以后。在案件处理压力依然巨大的情况下,集体争议显著高发,争议焦点主要以涉及劳动者直接经济利益的劳动报酬和经济补偿、赔偿等争议为主,两类案件占到案件总量的近90%。一段时间以来,因为劳动者权益被侵害造成劳动争议,进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数量急速上升,激烈程度和社会影响也在加剧和扩大。  相似文献   

9.
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价值取向及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对解决劳动争议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在对我国整个劳动争议处理程序制度进行改革之际,应确立其价值取向,来完善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从而促使劳动争议的顺利解决.  相似文献   

10.
我国劳动争议中的"一裁终局"制度,是我国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在基本维持传统"一裁两审"处理机制的基础上,具有原创性的制度设计。但该制度的实际执行效果并未完全达到立法者的预期。司法实践中适用"一裁终局"存在诉权受限面临法理质疑、劳动仲裁公信力不足,一裁终局实际执行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亟待解决。因此,统一对一裁终局适用范围的理解、扩大劳动争议一裁终局的适用范围、完善我国劳动仲裁监督机制等成为解决此问题的合理方案。  相似文献   

11.
劳动争议仲裁时效是直接关系到劳动关系双方的权利能否得到法律有效救济的制度.<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针对劳动争议仲裁时效制度在实践中产生的时效期间过短等诸多弊端,对劳动争议仲裁时效制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突破.同时,这些规定在实践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的明确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
劳动争议仲裁属于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话语体系下的法定仲裁,与以民间合意自治为基础的商事仲裁无制度生成上的关联性.研究认为: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不予执行是基于协议仲裁的一裁终局属性所生成的救济途径,不应适用于作为诉讼前置程序的劳动争议仲裁,并易造成重复救济,对效率和保护弱势劳动者的价值追求目标造成损害;相关司法解释为追求社会...  相似文献   

13.
互动信箱     
<正>法院收费按劳动争议标的的5%收合法吗?问:法院收费按劳动争议标的的5%收合法吗?答:不合法。劳动争议案件只能按件收取每件30——50元的案件受理费(2007年4月1日起每件10元)。新的《诉讼费用交纳办法》施行(2007年4月1日)后,诉讼费的乱收费行为可由价格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查处。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之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现行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是强制性的多轨制,这一机制尚存在诸多弊端:费时耗力,有悖于程序正义和效益的原则;缺乏对仲裁裁决的监督,仲裁程序的职能弱化;仲裁和审判之间缺乏协调,重复审理,浪费审判资源。因此,应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完善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加强工会的作用,突出调解职能,使劳动争议仲裁与民事仲裁衔接,并建立劳动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后半叶,作为预防和处理罢工等集体争议的重要机制,仲裁首先被应用于美国的铁路行业。后经多次立法和司法实践的变迁,至1926年《铁路劳工法》,美国铁路业逐渐形成了自愿仲裁、常设仲裁委员会、由争议双方选任仲裁员、灵活的仲裁员数量、以仲裁制度处理权利争议和利益争议、仲裁终局等成熟的仲裁规则,奠定了当前美国各行业劳动仲裁制度的基础。在长期、连续和复杂的劳动关系中,相对于调解、调停、诉讼等争议处理方式,仲裁具有专业性、广泛性、权威性和修复性等特点和优势。从源头处研究美国仲裁制度确立的背景、规则和经验,对于当前中国劳动仲裁制度的完善和集体争议的处理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侯大伟 《工友》2007,(8):53-53
日前,广州花都法院对任某等30名原告要求被告广州市花都新X水泥公司支付近百万元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一案作出一审判决,认为各原告在劳动争议发生60日后才申请劳动仲裁已超出申请仲裁期限,驳回30名原告的诉讼请求。  相似文献   

17.
我国仲裁法律制度是从建国初期发展起来的,人事争议仲裁就是继劳动争议仲裁之后出现的解决事业单位人事争议的一种重要途径,而现行人事争议仲裁政策具有一定的行政特征的弊端,由此改进完善我国人事争议仲裁制度的措施对更好地解决人事争议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工友视线     
《工友》2008,(3)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六大突破性制度设计一是规定部分案件实行有条件的"一裁终局"。为防止一些用人单位恶意诉讼以拖延时间、加大劳动者维权成本,《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在仲裁环节规定部分案件实行有条件的"一裁终局",即对因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赔偿金,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个月金额的争议,以及因执行国家劳动标准在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发生的争议等案件的裁决,在劳动者在法定期限内不向法院提起诉讼、用人单位向法院提起撤销仲裁裁决的申请被驳回的情况下,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  相似文献   

19.
劳动争议篇     
劳动争议篇四、劳动争议当事人享有哪些权利义务?劳动争议当事人是指因劳动权利义务发生争执纠纷,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以自己的名义参加调解、仲裁、诉讼活动,并受仲裁决定和法院判决约束的争议双方。根据《劳动法》和《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的规定,用人单位与劳...  相似文献   

20.
劳动部、全国总工会、国家经贸委关于进一步完善劳动争议仲裁三方机制的通知(1996年3月18日)劳动争议仲裁制度自1987年恢复以来,遵循劳动行政部门、工会组织和经济综合管理部门的代表共同参与的三方原则,在劳动争议仲裁工作中初步形成了三方机制,对体现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