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感悟支点     
伫立镜前,凝视着庄严的肩章,我陷入了久久的沉思之中。齿轮为底,麦穗当垫;华表撑立柱,法律作横梁;左肩挑原告,右肩担被告,这就是我们———每位法官肩头所佩之神圣标志。齿轮为工,麦穗为农,华表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的象征,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寓意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华表的巍然屹立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繁荣与昌盛,作为横梁的法律,永远公平公正地连着每一个当事人。面对神圣的标志,我曾不止一次地自问:天平的支点到底是什么?回首50年前,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第一次冉冉升起,我们伟大…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夏、商、周三代,并没有诽谤罪。那时候,“诽谤”二字,原是个褒义词,意指民众对于国家政事的自由议论。《吕氏春秋》、《淮南子》等著作中,都曾说到,远古的帝尧、帝舜时期,曾经在皇宫门口,竖起一根“诽谤之木”,木头上钉有一块横板,专供百姓在上面书写对国家政事缺失的意见。据汉儒郑玄之说,诽谤之木亦即后来皇宫门前的华表,亦即今日天安门前的华表,所以华表上仍有一块横板。儒家经典《国语》一书中的《周厉王杀人止谤》一文,也明确地认为,百姓诽谤天子周厉王,即对周厉王的政事提出批评,是一种合法的权利,周厉王把诽谤自己的人杀掉,是…  相似文献   

3.
你知道天安门广场的国旗杆更换了几次,国旗又是怎样升起的吗?天安门广场的国旗杆更换了1次,第1根国旗杆是开国大典时修建的,现在的国旗杆是1991年5月1日才重新修建的。升国旗是新中国诞生的标志,开国大典时的国旗要由毛主席亲手来升,但天安门城楼离国旗杆那么远,毛主席怎么可能从城楼上走下来拉动绳子升旗呢?负责天安门现场布置和宣传工作的华北军区宣传部长张致祥1949年秋天火速赶到了天安门。“我有1个办法。”1位30出头的年轻干部说,“可以设计1个自动升降器,把控制开关安在天安门城楼上。到时候,毛主席伸手…  相似文献   

4.
诽谤木“诽谤木”又叫“华表木”、“表木”,相传是中国最早的举报雏形。据司马迁木”,《史记》卷十《孝文纪》记载,远在五千多年前的尧舜时期,就立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凡政有得失,民皆可书于木上。在晋代崔豹《古今注·问答释义第八》里也有记载“尧设诽谤之木”。这里说的“诽谤”,是指议论是非、指责过失,类似现在的提意见。在尧舜时代,人们在交通要道上埋设立柱,作为辨认道路的工具,即为路标。同时,人们还可以在木柱上刻写意见,因此称为“诽谤木”。到了晋代,“诽谤木”改为“华表木”、“表木”。南朝梁武帝时,改为在…  相似文献   

5.
花絮·声音     
《法律与生活》2013,(10):21
伸向天安门华灯基座的"黑手"天安门管委会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李拥军,将天安门广场置换下来的近8吨废弃华灯基座全部卖给收废品的方志军,并将所得钱款据为己有。2013年4月底,涉嫌贪污罪的李拥军、方志军分别获刑10年半、8年。因作为案例教材,该案庭审有100余名干部旁听。根据被告人的基本情况记录,李拥军为北京人,研究生学历,副处级干部,案发前是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综合服  相似文献   

6.
仇琳 《公民与法治》2010,(24):44-45
一直到1988年10月6日,闫树军才第一次站到了天安门前。他呆住了。“我庄严地行军礼,然后足足凝望城楼半小时。”经过了18年的漫长等待,闫树军终于见到了梦中的天安门。  相似文献   

7.
9月12日22时至次日1时,在北京天安门地区、长安街和前三门大街进行联欢晚会演练活动。这是有关国庆庆典的第三次演练,但却是第一次实地演练联欢晚会。  相似文献   

8.
网友回声     
《法律与生活》2009,(20):3-3
晨曦微露,薄雾笼罩中的北京一点点清晰起来。鸟巢、鼓楼、故宫、天安门、西单……道路两侧一个个美丽的花坛,在静谧安详中用吐艳鲜花为城市披上节日的盛装。天安门广场修葺一新,数十米长的超大屏幕、色彩绚丽的花坛、伫立广场两侧的56根民族团结柱……展现着中国的胸襟与气度,  相似文献   

9.
2002年1月15日,春节前的天安门广场行人如织,四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下午15时30分,一男子将其随身携带的墨绿色旅行箱放置在广场第36号灯杆下,并找到在附近执勤的民警,称该旅行箱内放有爆炸物,15分钟后将发生爆炸。民警立即将他带上执勤警车详细询问,该男子称他在前门附近时,有三男子用硬物抵着他的腰,把一个笔记本大小的物体放入旅行箱内,并让他把旅行箱放在广场上,然后告诉警察箱内有爆炸物。执勤民警迅速向领导汇报此情况,北京市公安局天安门分局指挥中心立即布置了50名值勤民警、50名武警、15名排爆警…  相似文献   

10.
仇琳 《公民与法治》2010,(22):47-47
随便拿一张天安门的照片给他看,他就可以告诉你照片拍摄于什么时期,一个判断的标准就是看毛主席像。  相似文献   

11.
柳洪铭 《检察风云》2005,(20):60-62
每一年的国庆,天安门前都聚集了来自祖国天南地北的人群。天安门,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是最神圣的地方,来到这,人们总会涌动起一种激越的情怀。在五六十年代,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天安门更是全国各族人民向往的红色圣地。来到北京,人们总会先到天安门前照张相、留个影,以寄托对党、对伟大首都的向往之心、崇敬之情,天安门照相成了那个年代特有的“时尚”。于是,首都北京便由此产生了一个特殊的行业——“天安门摄影”。在人们的心目中,从事这一行业的摄影师是既光荣又神圣的,因此人们习惯地称之为“广场摄影师”。周总理“当”名誉经理“天…  相似文献   

12.
苏枫 《政府法制》2012,(23):18-19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座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从1949年9月动议到1958年5月完工,纪念碑的建造历经9年的时间。9年磨一碑,这中间发生了许多曲折。  相似文献   

13.
不久前,最高人民法院启用了新的人民来访接待室和申诉立案大厅,外界解读最高人民法院将进一步加强信访工作。而说到信访,其实古来就有之。学者研究表明,尧舜时期设立进善旌、诽谤木、敢谏之鼓;周王朝设立了路鼓和肺石;秦汉时期出现了公车司马、周鼓上言变事和诣阙上书制度;魏晋时设置登闻和华表木制度,南朝设有谏鼓和谤木,北齐时期正式出现了“邀车驾”的上访形式;隋代设置了谒者台,并继续保留谏鼓制度;  相似文献   

14.
太兴奋了!我是奥运火炬北京传递的第126棒。传递的位置就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东侧,向着天安门的方向奔跑,距离大约50米!  相似文献   

15.
我有两枚式样迥然不同的检察标志徽章。一枚是由合金制作的检察徽章,鲜红夺目的底色上,镶嵌着金黄色的五角星和天安门,“中国检察”在橄榄枝的映衬下,庄严而神圣,我每天把它佩戴在胸前,履行一名检察官的职责。另一枚是检察胸章,它被我用红绸布包裹着,珍藏在家中。  相似文献   

16.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新中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在这里升起。 50年后的今天,当20世纪的最后一页即将翻过的世纪之交,共和国五十周年华诞庆典依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目光都在此聚集。最具象征意义的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作为所有议程中的隆重开篇,无疑将被载入新的史册。  相似文献   

17.
《律师世界》2001,(2):1-1
一朵美丽的艺术之花在邪恶的烟火之中凋谢,一颗人见人爱的“开心果”被地狱之火残害。这就是在除夕万家团圆之时,发生在天安门广场的一幕悲剧,也是李洪志法轮功导演的又一让人触目惊心的惨剧。这次在天安门广场发生的 7名“法轮功”痴迷者自焚,造成 4死 1伤的惨剧,再一次暴露了“法轮功”的邪教本质。   邪教是人类社会肌体上的毒瘤,是冒用宗教、气功或者其他名义建立,神化首要分子,利用制造、散布迷信邪说等手段蛊惑、蒙骗他人,发展、控制成员,危害社会的非法组织。其实质就是反科学、反社会、反人类、反政府的犯罪集团。邪教…  相似文献   

18.
古有朝天吼督促天子勤于朝政,今有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人民检察》杂志作为最高人民检察院机关刊物,在系统内具有权威性、指导性和影响力,故用华表上的朝天吼象征检察之功能,体现其鲜明特点。同时,选用类似宣纸底纹营造出《人民检察》杂志的理论气息、学术氛围,从而使杂志既庄重大气又充分体现法律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9.
每天,在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的人,有谁能说得出昔日的升旗仪式怎样进行?今天的这种隆重仪式又是如何演变而成呢?  相似文献   

20.
2020年3月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关心关爱疫情防控一线人员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一级巡视员贺青华表示,广大疾控工作者在这次新冠肺炎防控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一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