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未成年人正处于人生的成长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学校是社会成员获取知识技能的重要场所,更是未成年人价值启蒙、道德养成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2.
杨溢 《学理论》2013,(17):169-170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弘扬社会正气、维护社会稳定、遏制违法犯罪、提升社会全民的道德素质有着巨大的积极作用。而未成年人处在人生道路的成长阶段,个体能力、生活经验、判断是非的能力都是十分的有限,更谈不上具备助人脱险和与犯罪分子作正面斗争的能力。法律规范要注重保护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权,必须切实的维护未成年人的最大利益。这就要求全社会行动起来,坚持科学、理性的态度,不要过度提倡未成年人见义勇为,要正确引导未成年人合理的"见义而为",在法律与道德中体现出未成年人的最大利益,也为未成年人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3.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活动是近年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个新品牌,是未成年人道德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平台,中宣部领导同志2011年初在中央文明办的总结会议上提出,要把品牌栏目做出活力、特色、权威水平。中央文明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组认真落实,  相似文献   

4.
王丽  杨建顺 《学理论》2013,(19):11-12
<正>实施美德阳光建设工程,是黑龙江省贯彻落实中央文明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一个创新举措,是集聚向善能量、整合教育资源、拓展成长空间,着力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缔造精神家园的一种新的实践。近年来,哈尔滨市坚持知行统一、注重实践育人,紧密结合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实际,积极实施美德阳光建设工程,在努力培育未成年人高尚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的道德  相似文献   

5.
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受教育者德性的养成,而德性的培养不仅是对道德规范的获得与掌握,更重要的是道德智慧的生成。道德智慧能提升个体道德行为的自觉性、增强个体对道德事件的分辨力、是道德个体获得幸福、自由人生的保证,道德智慧是德性的核心要素,是德性的标尺。道德教育应扎根现实生活,通过道德思维能力的训练和道德情感的培养,唤醒道德主体的内在自觉,培养其道德智慧。  相似文献   

6.
道德习惯是指后天逐渐养成的与道德行为方式有关的习惯,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通过反复练习养成的、相对稳定的、自动化的道德反应倾向和行为方式。道德习惯是领导干部道德修养的关键环节,道德体验是领导干部道德习惯养成的情感诱因,道德强化是领导干部道德习惯养成的外部导向,道德自律是领导干部道德习惯养成的内在根源。  相似文献   

7.
王含之 《学理论》2013,(14):339-340
随着我国经济较快发展,物质生活日益丰富,我们面临着传统道德观念向现代价值的转变,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未成年人道德的问题。未成年人犯罪越来越低龄化,许多未成年人由于家庭的影响产生不正确的人生观,在社会生活中缺乏良好的道德氛围,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未成年人的道德走向正轨。对策是:关注未成年人的成长发展和精神世界;尊重未成年人的独立与自由;加强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8.
康冬梅 《学理论》2011,(35):280-281
养成教育是培养未成年人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它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蕴涵了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未成年人养成教育的实施途镜有三:一是学科教育与养成教育相结合;二是养成教育注意新方式方法;三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狠抓养成教育。  相似文献   

9.
陈东培 《民主》2007,(5):24-26
《未成年人保护法》自1992年1月1日施行以来,对于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当前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面临很多复杂问题。主要包括:执法主体责任不够明确,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机制不够健全;  相似文献   

10.
社会转型与未成年人道德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观照和研究,必须放在中国社会转型这一重大社会背景之中来进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转型,导致了由成年人和未成年人构成的代际关系的重大变化,而代际关系的变化一方面使代意识日益觉醒,另一方面却使成年人的道德权威逐渐弱化甚至失落。这些因素充分地表明,社会转型是导致未成年人道德问题凸显的最深刻根源,因此也是提出未成年人道德建设任务最重要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从国家到我们每一个人都始终将未成年人的教育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把它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紧密相连。当前,未成年人犯罪检察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创新该工作体制对我国未成年人培养、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温州市现有未成年人近200万,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若干意见》和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决策部署,温州市紧紧围绕“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大力开展社会文化环境净化、优化、美化工作,有效地促进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5,(35)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其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未成年人正处于道德的形成和发展阶段,特别需要家长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诸多,家风又是未成年人品德教育的基础之一。从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特点入手,以生活教育理论和无意识心理为切入点探讨家风的功能与作用,提出立德树人的永恒性特性。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道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道德教育内容、过程和目的的特殊性,使道德教育需要运用特殊的方法达到实效。并通过对澄清道德理论是非,开展团体活动强化道德实践体验,内化正确道德规范培养道德判断、评价和道德选择的能力、知行统一的行为习惯养成等特殊教育方法,以实现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体验教育,就是组织和引导未成年人亲身参与实践,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一个道德认知、道德升华、道德实践的过程,也是伴随少年儿童道德形成的不同阶段逐步社会化的过程。当前,由于受重智育轻德育、重成才轻成人、重抚养轻教养、重成绩轻素质的陈旧观念和“金榜题名”等功利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李健 《学理论》2014,(8):274-275
人性论是先秦儒家教化理论的逻辑起点和教化实践的现实基础。起始于孔子、发展于孟子、终结于荀子的先秦儒家人性论为通过道德教化以提升人的自我素质和精神面貌,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探索和社会实践,建构起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气质的基本骨架。人性论对于当前的大学生道德教育仍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注重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提升;重视大学生道德养成的客观环境。  相似文献   

17.
坚持集体主义道德价值导向,是当前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要使集体主义道德价值导向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导”起来,发挥对社会成员教育、引导的功能,研究、探索其实现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一、社会赏罚机制 道德的践行,虽然从根本上说依赖于道德主体的自觉性,但是,道德主体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其自律性的养成需要一个由不自  相似文献   

18.
郭维嘉 《学理论》2013,(24):121-122
刑罚轻缓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是我国立法和司法都需要遵循的规律。刑罚轻缓化在未成年人犯罪上更应予以凸显。未成年人因心智的特殊性,在法律上对其犯罪应与成年人犯罪区分对待。在刑法修正案(八)颁布施行前,我国刑法已然对未成年人有着特殊的保护,虽然不够完善和全面。在刑法修正案八中,对于对未成年人的刑罚轻缓化有了更多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9.
利益是道德得以发生的一个基本前提,也是道德行为得以养成的基点,然而在传统的道德教育中,道德和利益的关系被人为地割裂开来。这与当前道德教育改革的人性化趋势发展是不相符合的。因此,在道德教育中,应当实现道德和利益的整合,这是德育人性化的一个具体的体现。在德育实施中,应当注重更改原有的道德教育理念,在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充分考虑到受教育者的合理利益需求。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在校期间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是合格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也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良好道德品质养成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个人的努力、教育者的诱导、周围人群的影响等等。本文试图从道德成本的角度,谈谈道德环境中的道德硬件建设、道德制度建设和道德舆论约束机制对大学生道德建设的作用。 一、道德成本是道德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观点,道德是人的社会属性的重要内容,只有生活在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