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股权转让乃私法交易,而私法交易中的正义属正义网束中的交换正义。交换正义是一种过程正义,而非结果正义;交换正义所体现的交易公平是“主观等价型”的公平。无论如何理解,私法正义最终都将归结为“私法自治”。故设定强制性规则,要求某类企业的股权转让必须按照净资产值衡定转让价格,欠缺正当性。股权收购定价应回归“私法自治”。  相似文献   

2.
从Glaxo案看营销性无形资产转让定价规制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关联企业间营销性无形资产转让定价规制主要涉及营销性无形资产的范围界定、所有权归属和价值回报确定等问题。美国Glaxo案件的争议反映出有关国家转让定价税制在这些问题上的立法与实践存在分歧,经合组织的《转让定价准则》也缺乏相应的明确指导规定。由于营销性无形资产的构成和价值确定具有高度的事实依附性,并不存在一种可普遍适用于各种营销性无形资产转让交易的认定标准和规则。为保证转让定价税制实施的正当性目标实现,防止国际税收争议发生和消除国际重复征税风险,应尽可能采用双边或多边预约定价协议方式规制国际关联企业营销性无形资产转让定价交易。关联企业应尽可能在交易合同中对营销功能的履行、风险的分担和营销性无形资产的价值回报事项做出具体的规定,并注意保存充分的同期资料证明文件。  相似文献   

3.
黄加宁  谢颖 《法治研究》2009,(11):52-56
外商投资企业的股权转让合同系法律规定依审批生效的合同之一。在实践中.存在实际交易的合同与经审批的合同不一致的情况,对该两份合同之间的关系、合同的效力等问题.现行法律法规均未有明确规定。本文通过对宁波金国宝酒店有限公司股权转让纠纷案的分析.就外商投资企业中股权转让的有关法律问题作一理论探讨。笔者认为。在股权交易方已经按照真实合同所确认的金额进行交易并履行完毕,阴阳两份合同之间的差异得到实质弥补。并且股权转让的行为也已获得审批部门批准的情况下,可以认定未经审批的涉外股权转让合同成立并且生效。对履约过程中的违约行为各方当事人均应自行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相似文献   

4.
郑绪华 《法人》2014,(12):58-59
正在股权转让过程中,应客观分析股权现状,避免含有瑕疵的股权在转让过程中可能引发的复杂法律问题近一段时间以来,有关股权转让纠纷的案例不绝于耳,很多企业以及投资人由于股权转让过程中的出现了一些未曾预料的问题,而导致股权转让演变为股权争夺战,甚至陷入长时间的诉讼漩涡。股权转让在经济生活中并不罕见,一般而言是指股权持有人将其对目标公司所享有的权利转让给受让人,从而使受  相似文献   

5.
郑通斌 《人民司法》2020,(11):76-79
【裁判要旨】股权转让协议系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亦不存在合同法第五十二条关于合同无效规定的情形,股权转让协议有效。对股东优先权的保护,并不需要否定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而只要股权权利不予变动,阻止股东以外的股权受让人成为新股东即可。  相似文献   

6.
有限责任公司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的公司组织形式,由于其兼具资合性和人合性特征,决定了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的特殊性。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法律规制问题是法律界探讨的热点问题,股权性质决定股权自由转让性,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股权转让合同应遵循合同自由原则、与第三人股权转让合同应受到股东同意和公司章程约定等限制,同时面对存在的问题,应完善立法找到平衡公司股权流通性的方法,使公司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7.
名为股权转让,但转让各方资金往来表现为借贷关系,存在以债务清偿为股权返还条件、转让后受让方未接手公司管理、表达了担保意思等不享有股东权利特征的,应当认定为股权让与担保,股权让与担保权人仅为名义股东,不实际享有股东权利。股权让与担保人请求确认自己享有的股权的,应予支持。在清偿完被担保的债务前,股权让与担保人请求变更股权登记至其名下的,不予支持。人民法院在处理股权让与担保纠纷案件时,应注意审查相关合同的具体约定,准确认定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注意参照质押担保的法律要件准确认定股权让与担保,是否移交公司经营权并非必要要件;注意在涉及移交公司经营权的案件中,综合考虑担保权人的投资和经营贡献、市场行情等因素,运用利益平衡原则妥善处理因经营损益、股权价值变动等引发的纠纷。  相似文献   

8.
叶金强 《河北法学》2005,23(6):30-33
赋予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优先购买权、指定同等条件之受让人的权利,已足以维护股权转让中其他股东的利益,在此之外股东应享有充分的股权转让权.股权转让中,应明确区分股权转让合同效力与股权变动效力,并将二者予以区分控制.在控制股权变动效力的发生即足于实现正当目的时,没有必要否定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  相似文献   

9.
蒋作平  江毅  谭浩 《检察风云》2006,(20):23-25
四川明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周益明因涉嫌挪用资金罪锒铛入狱,但针对明星电力国有股权转让引发的案件侦查并没有结束。顶着“福布斯最年轻富豪”光环的周益明,在入主明星电力时净资产实际为负数,那么他是如何取得明星电力价值3.8亿元控股权的?第一步,中介机构疯狂造假,让  相似文献   

10.
对"股权转让"的不同认识,导致了股权转让纠纷的不同处理。司法裁判倾向于将股权转让合同与股权处分作为两个不同的问题,并将股权处分解释为准物权行为来处理股权转让纠纷。债权行为与物权行为是基于财产行为的分类,而股权具有财产和人身的属性,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的限制主要是基于人合性,而非对股权财产性权利的限制,加之我国立法上并未引入物权行为的理论和制度,因此对股权转让行为区分为债权行为和准物权行为,缺乏理论和制定法的基础。股权转让合同承担着债权合意和物权合意的双重意思表示功能,应将股权转让合同区分为合同效力和合同履行两个不同的问题。股权变动行为是履行股权转让合同义务的行为,与股权转让合同约定的给付义务同处于股权转让合同法律关系之中。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受《民法典》的调整;股权转让合同的履行受《民法典》和《公司法》特别规定的共同调整。《公司法》修订时应处理好与《民法典》的协调;应处理好维护公司的人合性与股权转让自由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1.
《反垄断法》第20条第2项所述"取得资产",应当理解为营业转让,而非一般的财产买卖。因为,只有构成营业转让的资产买卖行为,才能导致类似于合并和股权收购的经济效果(即营业合并),也才有必要对之实施反垄断规制。  相似文献   

12.
13.
我国公司法的修订 ,迫切需要探讨减资制度的发展路径。“减资”之外延 ,在三种资本制度下 ,概念各异 ;就其内涵 ,减资分为实质性减资与形式性减资 :前者导致净资产从公司流出 ;后者则仅仅是资本额减少 ,不发生净资产的流动。在减资过程中 ,尤其需要考量公司股东与债权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14.
15.
对重大资产出售的界定,应采取质与量相结合的标准:在质的方面,要求出售标的必须是经营性资产;在量的方面,要求出售标的须达到净资产总额的一定比例以上,且动摇了公司的存续基础。在公司拥有单一营业的情况下,出售行为只须满足质的标准,即可构成重大资产出售;在公司拥有多项营业的情况下,出售行为还须满足量的标准,方可构成重大资产出售。我国现行立法对重大资产出售的界定尚不准确,因而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关系型贷款理论,以江苏省某国有银行县级支行为例,对基层地区中小企业贷款定价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结论有:第一,在地方信贷市场上,关系对贷款定价具有明显的影响,且关系越久,贷款利率越高;第二,企业的其他贷款行越多,贷款利率就越高;第三,企业年龄、资产规模、速动比率以及抵押方式等对贷款定价均存在一定影响.在垄断性信贷市场上,与银行关系长久的企业可能遭遇较高的贷款利率.应积极促进地方信贷市场上的银行业竞争,并将国有银行地方分支机构的信贷决策权下放,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中小企业.  相似文献   

17.
张姝 《行政与法》2004,1(12):58-60
社会保障权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应平等地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其权利主体具有普遍性的特征,不仅仅限于劳动者群体、弱势群体等特定的主体;在主权国家内,它的享有者也不仅仅限于其公民,还应包括其范围内的所有居民。社会保障权的义务主体具有多元化特征,国家是社会保障权的第一义务主体,对社会保障权的实现负有终极义务和责任;用人单位基于与个人的雇用关系而对其雇员的社会保障权负有一定的义务。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paper we demonstrate that the measurement of stock market efficiency is an important activity in establishing whether ea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satisfy the Copenhagen Criteria for EU membership. Specifically, we argue that developing an efficient stock market should be an important policy focus for countries with aspirations to join the EU as it helps to demonstrate the existence of a functioning market economy. We illustrate this issue by examining the evolution of stock market efficiency in the Bucharest Stock Exchange from mid-1997 to September 2002. We use a GARCH model on daily price data and model the disturbances using the Student-t distribution to allow for ‘fat-tails’. We find strong evidence of inefficiency in the Bucharest Stock Exchange in that the lagged stock price index is a significant predictor of the current price index. This result is robust to the inclusion of variables controlling for calendar effects of the sort that have been observed in more developed stock markets. The level of inefficiency appears to diminish over time and we find evidence consistent with stock market efficiency in Romania after January 2000.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In 1720, following the crash in South Sea stock, some doubted the legal and ethical enforceability of contracts concluded on the secondary market for the purchase of future South Sea stock.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argument of David Dalrymple who drew upon civil law, natural law and the notion of a just price to advocate for the annulment of these so called ‘time bargains’. It demonstrates why Dalrymple's just price argument held a rhetorical relevance, as an ethical argument, even if the effectiveness of such a plea in both Scottish and English courts, during the early eighteenth century, is doubtful. Additionally, in setting out the context of his pamphlet and the wider debate, this article also draws attention to the emergence of a new ethical rhetoric of commerce and contracting, which argued against Dalrymple, and for the enforcement of these contracts. Lastly, this article contends that a wider conception of what constitutes the legal context of the South Sea crisis is needed, through which a deeper understanding can be gained of what role the law played in resolving the crisis and how political and ethical attitudes shaped the use of law, specifically contract law.  相似文献   

20.
国有控股公司实践中的问题及法律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试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实践表明,被授权经营的国有控股公司是代表国家行使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从而实现政企分开和高效运作国有资产的重要企业形式,但在其组建及运作中因缺乏立法的规范而存在一些问题。加快国有控股公司的立法,促使其规范组建,将有助于国有控股公司在国家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和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的过程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