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青壮年猝死综合征心肌肌红蛋白缺失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新山  胡俊  秦启生  黄光照 《法医学杂志》1994,10(2):53-56,M002
作者应用免疫组比技术(ABC)对青壮年淬死综合征及对照组病例的心肌肌红:蛋白缺失情况进行了研究,并经扫描显微镜光度计测量分析,结果发现青壮年猝死综合征组心肌肉肌红蛋白均有不同程度的缺失,多数病例呈多发、散在、节段性分布,而对照组无明显缺失。认为这种多发、散在、节段性的肌红蛋白缺失与其仅有不同程度的心肌缺血而未出现大片心肌梗死有关,而这种不同程度的心肌缺血很可能为冠状动脉痉挛所致。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猝死心肌肌动蛋白缺失的免疫组织化学定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和图像处理系统,对德国慕尼黑大学法医学研究所1994年尸检冠心病猝死和对照组病例(各15例)的心肌肌动蛋白缺失情况进行定量研究。发现冠心病猝死病例心肌纤维内有明显的肌动蛋白缺失,是大小不一,多发、散在分布;对照组无或仅局限性小灶状缺失。将检测结果定量分析比较,其差异非常显著,说明重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是否冠心病猝死,其心肌肌动蛋白缺失的范围和程度有明显差异,冠心病猝死和对照组病例心肌肌动蛋白缺失的差异具有诊断意义,而形态定量分析能较客观准确地反映心肌纤维内肌动蛋白缺失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早期心肌缺血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Ming M  Meng XZ 《法医学杂志》2004,20(1):15-17,F003
目的探讨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对早期心肌缺血诊断的灵敏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正常心脏、心肌梗死及其它怀疑有心肌缺血的心肌细胞内H-FABP和肌红蛋白(Mb)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正常对照组均无明显的缺失,心肌梗死组均出现明显的缺失,9例可疑心肌缺血病例中有3例出现H-FABP明显的缺失,3例出现可疑缺失,有4例出现Mb明显的缺失,2例出现可疑缺失,说明H-FABP可用于诊断早期心肌缺血。结论H-FABP用于诊断早期心肌缺血具有较好的灵敏性。  相似文献   

4.
失血性休克死亡心肌肌红蛋白缺失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结合形态计量分析技术,首次观察了失血性休克死亡时人的心肌队红蛋白缺失情况,结果发现失血性休克持续60分钟以上者,心肌Mb有不同程度的缺失,是散在性分布,失血性休克后在很短时间内死亡者Mb没有明显缺失,这对于判断死因及推断死亡时间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冠心病猝死(SCD)心肌细胞和间质中的表达与SCD的关系。方法选取本教研室2003年51例死亡鉴定病例,分为SCD组,患有冠心病但非SCD组(对照组1),无严重冠脉粥样硬化(As)病变和其它心血管疾病组(对照组2),无严重As病变但有其它心脏病组(对照组3)。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染色及图像分析技术,检测mmp2在各组心肌细胞和间质内表达的阳性率(R值)和平均灰度值(H值),并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SCD组与3个对照组之间心肌细胞内romp2H值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SCD组与对照组2和3之间心肌间质内mmp2H值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镜下各组心肌间质及心肌细胞内表达的阳性率差别明显。结论心肌间质及心肌细胞内mmp2同相表达增高与SCD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联合检测心肌和间质mmp2的表达对诊断SCD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Actin、Dm、Fn和Mb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中是否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已确诊的30例尸检心脏标本,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及正常心肌组。在心脏左前壁取材,连续切片,分别作HE染色,Actin、Dm、Fn和Mb免疫组化SP法染色,采用图像分析技术客观测量及比较各组标本染色强度。结果在急性心肌梗死组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中,Actin、Dm和Mb在心肌细胞中表达均明显缺失,而Fn明显表达;而且在这两组间此4项指标表达效果无统计学差异。在正常心肌组中,Actin、Dm和Mb在心肌细胞中表达均无缺失,而Fn不表达。结论Actin、Dm、Fn和Mb对心肌细胞的缺血缺氧十分敏感,能反映明确的心肌坏死,但对坏死发生的机制缺乏特异性,因此用于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时需慎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弹力膜(IEL)病变与冠心病猝死(SCD)的关系。方法从本单位近5年尸检案例中挑选60例病例和心脏标本,分为SCD组、对照组A和B组。每例分别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近段取材,常规制片,HE和双重组合特殊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冠状动脉IEL,并用图像分析技术对特殊染色的IEL进行形态定量分析。结果60例中,SCD组(男性24例,女性6例,年龄30~83岁)的冠状动脉IEL缺失明显(缺失率=41.64%),未缺失的IEL失去原有弯曲度而变平直;对照组A(冠心病非猝死者,男性13例、女性2例,年龄41~80岁)的冠状动脉IEL缺失程度较SCD组稍轻(缺失率=30.53%);对照组B(无冠心病的其他死者,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17~54岁)的冠状动脉IEL仅有轻度缺失(缺失率=15.67%),多保持原有波浪状结构。统计学分析显示,SCD组与对照组、SCD组与对照组B、对照组A与对照组B之间IEL缺损率的差异均具有极显著性意义;SCD组与对照组A在IEL缺损率上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SCD与其冠状动脉IEL缺损率的大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周伟  王斐 《法医学杂志》1997,13(3):133-134,137
本实验按Selye法结扎Wistar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复制早期心肌梗死模型;又经颈外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复制冠状动脉痉挛模型。按心肌不同缺血时间(25min、1h、3h)及对照组将以上各模型均分成四组.每组均取心关部及其相邻组织块制成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链霉菌素-生物素-肌红蛋白免疫组化染色(LSAN-Mb染色)。结果表明:心肌梗死25min即可见左心室前壁心内膜下心肌条片状Mb缺失,随着梗死时间的延长,条片状缺染区向外层心肌扩展;冠状动脉痉挛组呈多发性、小灶性Mb缺失,右心室Mb缺染灶多于左心室,且Mb缺染灶多围绕冠状动脉周围,或沿一支冠状动脉之各分枝是葡萄串样分布。可见大鼠早期心肌梗死与冠状动脉痉挛所致心肌Mb缺失具有不同的形态学特点.故LSAB-Mb法可望为冠状动脉痉挛所致心肌缺血提供客观形态学证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1(SOCS-1)和Bax在冠心病猝死(SCD)者心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对SCD诊断的意义。方法 25例诊断为SCD者心脏样本为实验组,25例非心血管疾病猝死者心脏样本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SOCS-1和Bax在心肌中的表达,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 SCD猝死者心肌SOCS-1与Bax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Uc值SOCS-1为5.830 6,Bax为5.573,两种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SCD组中SOCS-1表达阳性以上且Bax表达弱阳性以上有22例,而正常对照组仅有1例。结论 SOCS-1与Bax均可能参与了细胞凋亡的过程,检测两种指标在心肌中阳性表达,可以为SCD的诊断提供客观依据,且联合检测可提高SCD诊断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0.
电击死心肌肌红蛋白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作者应用ABC法对电击致死组与对照组心肌肌红蛋白(Myoglobin,Mb)进行免疫组化研究,同时以常规H.E染色作比较.结果发现:ABC法染色时,对照组心肌Mb呈小灶性脱失,电击致死组心肌Mb是片状脱失伴Mb颗粒弥散至心肌间质。表明电击致死者心肌友生缺血性损伤。此结果可为电击致死者的法医学检验提供辅助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纤维连接蛋白(FN)免疫组化染色对冠心病猝死(SCD)的病理学诊断价值。方法用兔抗人FN多克隆抗体对人SCD心肌、颅脑损伤和病毒性心肌炎致死者心肌进行FN-SP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用图像分析处理系统对F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反应产物面积定量,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SCD组16例心肌组织内FN大量沉积;颅脑损伤致死组心肌细胞内FN染色阴性,病毒性心肌炎致死组部分心肌细胞内FN阳性;3组心肌细胞内的阳性反应面积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冠心病猝死组阳性反应面积(μm^2)为54143.28±8474.92;颅脑损伤致组阳性反应面积(μm^2)为527.99±105.04;病毒性心肌炎组阳性反应面积(μm^2)为5483.53±1219.91。结论冠心病猝死者心肌FN免疫组化检测可为死因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心肌梗死6项免疫组化指标的死后稳定性比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用于早期心肌梗死死后诊断的维连接蛋白 (Fn)、纤维蛋白原 (Fg)、补体 (C5 )、肌红蛋白(Mb)、肌动蛋白 (HHF3 5 )、结蛋白 (Dm )等 6项免疫组化指标在死后不同时间的稳定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图像分析和统计学处理系统 ,检测缺血心肌细胞内Mb、HHF3 5、Dm的缺失面积和Fn、Fg、C5的阳性反应面积 ,并对 6项免疫组化指标在死后不同时间的稳定性进行比较。结果 正常心肌组织 4℃放置 1~ 2d ,Dm、HHF3 5、Mb染色均匀 ,未见明显缺失 ;放置 3d以上 ,即可见Dm、HHF3 5、Mb明显缺失 ,且随放置时间延长 ,缺失面积逐步增大。缺血心肌组织随放置时间延长 ,Dm、HHF3 5、Mb的缺失面积逐步增大 ,Fg、C5、Fn阳性反应面积逐渐减少 ;放置 14d以上 ,Fg呈阴性反应 ;放置 2 1d以上 ,C5呈阴性反应 ;放置 2 8d ,Fn仍呈阳性反应。正常心肌组织放置不同时间 ,均未见Fg、C5、Fn阳性反应。图像分析结果显示阳性反应面积逐步减少。结论 Dm、HHF3 5、Mb的稳定性最差 ,易受死后自溶的影响 ,只适用于新鲜尸体 (死后 1~ 2d) ;Fg次之 ,可用于死后 4℃放置 7d的尸体 ;C5较好 ,可用于死后 4℃放置 14d的尸体 ;Fn稳定性最好 ,可用于死后 4℃放置 2 8d的尸体。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猝死心肌mcl-1蛋白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冠心病猝死(SCD)心肌mcl-1蛋白产物,探讨其免疫组化检测及其对SCD诊断的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对46例SCD和40例非猝死心肌(有冠心病和无冠心病)中mcl-1蛋白产物进行检测和观察,并比较其差异。结果(1)自症状出现至死亡,时间超过30min的SCD(36例),其心肌组织均出现mcl-1蛋白阳性染色;(2)自症状出现至死亡,时间短于30min的SCD(10例),其心肌组织mcl-1蛋白呈弱阳性染色;(3)冠心病非猝死样本(20例),4例心肌出现微弱的mcl-1蛋白阳性染色,无冠心病非猝死样本(20例)几乎没有出现阳性染色。结论心肌mcl-1蛋白的免疫组化检测可诊断自症状出现至死亡时间超过30min的SCD。  相似文献   

14.
实验性早期心肌挫伤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机械式弹性拉力打击器,以10.0m/s速度冲击犬胸骨心前区,建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伤后2~5分钟、30~60分钟、3小时及5小时心肌挫伤组织中Mb、CK-BB及CK-MM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表明:(1)心肌挫伤后2~5分钟检出心内膜下肌层已有重度心肌Mb脱失及中度CK-BB、CK-MM脱失,并沉积于心肌纤维间,同时吸收入血。随着伤后时间延长,挫伤区三种物质脱失加重,但间质中沉积量减少乃至消失;(2)波浪变心肌中也可见三种物质的轻度脱失;(3)同一心脏中不同部位心肌的损伤程度不同、证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可发现心肌挫伤性损害。心前区受到相当程度的钝力冲击后心脏不同部位损害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5.
失血死亡及休克早期心肌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应用电镜,组织化学,免疫组化及形态计量分析等方法和技术,观察了失血致死和休克早期不同时间家兔心肌超微结构、琥珀酸脱氨酶(SDH)活性、肌红蛋白(Mb)脱失的变化特点。结果发现:失血致死和休克早期,不同时间兔心肌超微结构、SDH活性和Mb含量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病变程度随休克时间的延长而加重。本文还讨论了这些改变在法医学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VEGF免疫组化染色在冠心病猝死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免疫组化SABC法和图像分析与统计学处理系统 ,对16例冠心病猝死和15例非冠心病猝死对照组尸检心脏标本心肌局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的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 :16例冠心病猝心脏标本心肌梗死局部心肌均有VEGF的阳性表达 ,尤以心肌梗死灶边缘为甚 ,阳性表达率为100 %。15例非冠心病猝死对照组心脏标本仅有2例心肌局部散在有VEGF弱阳性表达 ,其余为阴性。将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进行图像定量分析与统计学处理 ,冠心病猝死组阳性指数为13.68±2.73 ,对照组为2.05±0.84 ,两组结果有极显著性差异 (P<0.01)。本研究结果提示 ,VEGF免疫组化染色可望为冠心病猝死的死后诊断提供一个比较客观的病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cathepsin-L(CTSL)在大鼠早期缺血心肌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法医学意义。方法建立大鼠早期心肌缺血模型,设置早期缺血组(early ischemic myocardium,EIM)、非缺血组(non-ischemic myocardium,NIM)、假手术组以及空白对照组,采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大鼠缺血后15min,30min,1h和2h CTSL mRNA的表达量,并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收集心源性猝死者缺血心肌和机械性损伤致死者正常心肌样本,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心肌组织中CTSL蛋白表达。结果 EIM组CTSL mRNA表达量与NIM组、假手术组及空白组相比,在15min时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30min、1h和2h时分别升高1.4、3.1和4.5倍(P<0.05);其余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0例冠脉狭窄程度Ⅲ~Ⅳ级的心源性猝死(SCD)者缺血心肌,CTSL表达增强。结论大鼠心肌缺血后早期即可检测到CTSL mRNA的升高,并在SCD冠脉狭窄死者缺血心肌中高表达,提示CTSL可作为心肌缺血与SCD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