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先生逝世一个月以后,《中流》半月刊,《作家》月刊,《译文》月刊,全出版了。这三个刊物不独是鲁迅先生生前所支持的,而且在本期全刊有鲁迅先生逝世时的各种照片和纪念文章。我把这三份刊物带到了万国公墓鲁迅先生坟前当场焚化了。尽管我这种感情是浅薄的‘、幼稚的,甚而至于“迷信”的,……但由于自己被当时悲痛的心情所激荡,竟是“明知故犯”地这样做了。在今天看起来,我认为也并没有什么“原则”性的“错误”,是可以理解的g想不到当时竟被张春桥一伙中的什么人看见了,作为“材料”,接着就在他们所办的小报上刊载了一篇文…  相似文献   

2.
60多年前,有一位日本科学家来华访问,会见了鲁迅先生。他问鲁迅:“陈建功博士现在在什么地方?”鲁迅回答:“不知道。”客人感到非常奇怪地说:“陈先生在日本是大家都知道的著名数学博士,为什么在中国却没人知道呢?”鲁迅说:“蒋介石政府不重视科学,也不关心科学家。”  相似文献   

3.
欧阳健同志《鲁迅是怎样评论〈水浒〉的?》一文(以下未注明出处的,均引自此文),主要论点是:“鲁迅关于《水浒》所写的是‘侠之流’的‘强盗’,《水浒》供市井细民‘娱心’,‘为市井细民写心’的论述,是鲁迅论述《水浒》的精粹所在,又是被掩盖、被歪曲得最严重的部分。”笔者认为,所谓《水浒》“强盗”说、“娱心”说、“写心”说(作者还说鲁迅认为后两说是《水浒》的创作动机)都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4.
君子不器     
正孔子也认为,教育的目标是成人。人,其实也有好几种。最高级的叫圣人;最差劲的叫小人,是时时拉出来批判的。孔子是有理想的现实主义者,因此他的培养目标在二者之间,具体地说就是君子。那么,君子是什么样的?这就不好说了,仅仅《论语》中就有三十多处提到君子。如果逐条分析,咱们这课要拖堂。举例说明呢?又会有盲人摸象之嫌。所以只能看,君子不是什么。不是什么呢?《论语》说:"君子  相似文献   

5.
十五年前,在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中,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深深扣住了青年人特别是大学生的心。那布满皱纹、黝黑的脸,沁满汗珠、鼓着青筋的额,老树皮似的手和由于长期劳作而变形的指甲,干裂的嘴唇,残存的牙齿,盛满清水的粗瓷碗,那在烈日下带伤劳作而又无哀怨的充满慈祥的表情,使大学生们的心都颤动了。北大历史系几位学生流着泪说:“想想‘父亲’,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发愤读书呢?”南疆戍边的营房内,几个年轻军官把《父亲》贴在墙上,写信并寄钱给罗中立,让他转交给“父亲”。他们说:“为了父亲,死神又算得了什么?”为什么这幅画具有这么震撼人心的力量呢?这实质上就是“悲剧”教育在起作用。 什么是“悲剧”教育呢?就是教育者把美学范畴中  相似文献   

6.
杨名 《小康》2005,(12):56-56
《物权法(草案)》虽然明确了物权取得和行使的权利,但是物权在法律里面属于私权的概念。那么当私权遭遇了公共利益,该怎么办?如何确定社会公共利益对私权的限制边界?《物权法(草案)》在这方面还应该有哪些改进?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小康》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刘俊海教授。《小康》:什么是“公共利益”呢?目前我国法律有关于“公共利益”的界定吗?您能举例说一下“公共利益”概念模糊的危害吗?对此您有什么建议吗?刘俊海:这就是非常遗憾的地方,我国没有一部法律和行政法规能够说清楚什么是公共利益。既然公共利益的内涵和…  相似文献   

7.
天梯神话的象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古代文献里,有许多关于“天梯”神话传说的记载,在我国各民族民间文学中,也有这方面的内容在流传。什么是神话传说中的天梯呢?产生天梯神话传说的现实根据和这类神话传说的象征意义是什么?这是本文要探讨的几个问题。在《山海经》里,有多处记载天梯的内容: 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海外西经》)  相似文献   

8.
1 胡风与鲁迅,曾经有过非同一 般的来往关系。翻开《鲁迅日 记》,我们即可发现,胡风与鲁迅自从1934年2月13日第一次在上海见面后(胡风《回忆参加“左联”前后》谓第一次见面为1933年7月,但《迅日记》没有记载),关系一直十分密切。 他们之间的书信来往十分频繁:从1934年1月起到1936年10月鲁迅病逝止,胡风曾给鲁迅书信五十二封,鲁迅亦曾给胡风书信二十三封(《鲁迅书信集》现存六封)。有时鲁迅几天内能连续收到胡风的书信,而鲁迅也几乎重要书信必复。这个  相似文献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下简称《劳动合同法》)已于2008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为什么要制定出台这样一部法律呢?这部法律与用人单位劳动者有什么关系呢?本刊记者约请了  相似文献   

10.
仓公犯的是什么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初齐地名医淳于意(淳于意曾做过齐国的太仓长,所以又被称为“仓公”或“太仓公”)在汉文帝时被执至长安,其少女缇萦随父西行,上书文帝,言辞恳切,文帝为缇萦的孝义感动,下令释放了仓公,并且以此为契机,废除了肉刑,此事在《史记·仓公列传》和《汉书·刑法志》中都有记载。然而仓公究竟是犯了什么罪而被执长安呢?  相似文献   

11.
──犹太家庭的 特色教育 在每个犹太人家里,知识和学问受到高度重视。当幼儿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让孩子去吻,让孩子从小就知道,书本是甜的。犹太人每家的书柜都要放在床头,而不是放在床尾,否则会被认为是对书的不敬。他们在墓园中也常常放有书本,寓意生命有结束之时,求知却永无止境。以色列人均拥有的图书量和人均读书的比例为世界之最。 在犹太人家庭,每个孩子几乎都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自家的房子被烧毁,财产被掠夺,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命呢?”如果孩子的回答是钱或钻石,母亲…  相似文献   

12.
唐弢同志在《思想战线》1981年第4期上发表的《鲁迅和周木斋——四十多年前文坛上的一桩公案》,公正地评价了周木斋以及他和鲁迅的关系,批评了那种硬把周木斋打成“反动文人”的不符事实的臆造,读罢令人有舒一口气的快感。诚然,鲁迅与周木斋之间有过笔墨交锋,鲁迅对他有过批评,这是事实。而且,周木斋文中的一些观点,特别是挖苦鲁迅“不失为中国金钢钻招牌的文人”的说法,也是不对的。但是,鲁迅和周木斋本人在生前怎么会预料到,就因为这么一点“笔墨官司”,竟会使一个进步的贫困一生的知识分子成了一个“反动文人”的呢? 这样随随便便可以断人以莫大罪名而不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那么究竟什么是“全面小康社会”呢?如何正确把握全面小康的科学内涵? 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在《大雅·民芬》中有“民亦老止,汔可小康。”其后,小康的含义不断被扩充发展。到西汉时,《礼记·礼运》中所说的“小康”已经成为与“大同”相对应的一种理想的社会模式。简言之,小康  相似文献   

14.
邱嵩 《中国保安》2004,(14):4-7
什么时候把我调离?如果幸运地得以在保安公司打持久战,经营业绩与个人回报什么时候能挂钩?假如脱掉警服专营企业,自主经营权力是否也能随之下放,依照《企业法》的规定办事呢?还有,由公安机关选派到公司做老总,晋级的标准由谁来定?何时能提升?几乎每一个在职的保安公司老总,每天都在心里翻腾着这些问号。在这些问号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政企间丝丝缕缕的羁绊与制约。打破这些“问号”,从现行体制与机制的禁锢之下突围,遂成为老总们痴痴以求的梦想。  相似文献   

15.
王殿华 《传承》2008,(21):30-33
一个地区总有一些符号化或代表性的东西,他们在不同时期起着宣传标语或形象广告的作用,我们称之为地区名片。假如您是一个外省人,提起广西,您首先想到什么呢?桂林的山水,刘三姐的山歌,北海银滩,中国—东盟博览会?  相似文献   

16.
从寿镜吾的信谈鲁迅曾于1908年从日本回国寿镜吾,名怀鉴(1849—1930),是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老师。鲁迅对他一直很恭敬,他对鲁迅也很关心。据《鲁迅日记》,他们在1923年还相互通信。可惜,这次通信没能保存下来。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只有《鲁迅日记》上没有记载的寿镜吾给鲁迅的另一封信(原件现存绍兴鲁迅纪念馆)。这封信写于“五月朔日”,信面写着:  相似文献   

17.
小阿姨从四川探家归来后,换了严重的角膜炎.每天我为她滴三次眼药水.数日后我也被传染了. 我生平第一次被传染那么严重的眼病,终日流泪不止.两眼红肿得像樱桃,不能看,不能写.睁着磨得厉害,闭着又等于是处在失明的状态.历时近一个月才渐愈.那近一个月的日子里我几乎没出过门.几乎每一天都这样想过——假如我是盲人我将怎样生活?我将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生活对待自己?假如我天生就是一个盲人呢?假如我由于什么不幸变成一个盲人呢?  相似文献   

18.
《小康》2017,(9)
<正>《红楼梦》深受《金瓶梅》的供养,假如这两部作品的作者活在今天,会不会像那些IP剧一样深陷侵权抄袭风波,或被傅雷那样的大家撰文大肆批评呢?从巴金的《家·春·秋》到今天的网络作家流潋紫的《甄嬛传》,处处可见曹雪芹的给养。可以说《,红楼梦》是现代作家取之不尽的营养库。但实际上《红楼梦》也深受《金瓶梅》的供养,从字句的使用到人物对话、场景的描摹,以及结  相似文献   

19.
某天某班思想品德课上,教学完人教版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第二框题《法不可违》后,按照惯例,我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质疑答疑时间。平时这段时间学生的疑问较少,不知什么原因,这一天学生的问题特别多,而且集中在“刑罚”这一部分。是不是我讲得不透彻?后来一想,这部分内容教材已经淡化了,可这里却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颇多。难怪学生的问题特别多!同学A问“:老师,判处死刑的人为什么一定要被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呢?”同学B问“:主刑中有一种叫‘拘役’,可日常生活中人们提到的却是‘拘留’比较多,它们是不是两种说法一个意思?”同学C问“:好…  相似文献   

20.
“鲁迅活着会如何?” 按照现在有些时髦的“颠覆主义”立场,这样的设问,本身就带有神化鲁迅的倾向,显示鲁迅已经成为一个强大的“话语霸权”。倘非如此,为什么不假设别的什么人,而偏要假设鲁迅活着会如何呢? 从这“颠覆”的立场上看,我读到了颠覆者无可奈何的心态。鲁迅的存在,强大到这个地步,以至于“颠覆”者自身也无法取而代之。现代中国人无可改变地被投射了鲁迅的影子,鲁迅成了知识分子无法回避的思维起点。阿Q、闰土、祥林嫂等形象一不留神就会出现在中国人的头脑中,即使想“努力排斥”掉,也无法收效。 假如硬要对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