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理论》2015,(25)
网络话语是伴随网络聊天工具和个人空间发展孕育的新生儿。它风靡网络世界,渗透到现实生活,同时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流行并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从网络话语的历史脉络入手,联系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实现网络话语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对接与融合,促进网络话语的正面影响,进而起到思政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有效交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发展,是网络时代政治经济变迁、社会文化变革、生活方式变化的现实折射,同时也是群体话语权力的隐喻和表征。面对因网络流行语不断涌现制造出的教育话语新图景,作为一种文化责任教育形式,思政教育需要正确审视网络流行语生成、传播的规律和特点,结合大学生青年群体的文化认知和心理需求,以开放的心态和对话的精神,核准隐喻其背后的思想价值观,把准其融入思政教育的触发点和契合点,创新网络思政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手段,为新时代思政教育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相似文献   

3.
王晨曦 《各界》2007,(6):98,101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对网络表现出了极高的认同度和参与热情。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等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对传统校园文化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加强对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心理状况研究,对大学生的正确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话语表达是指主体按照一定的话语规则和表达规律,用语言文字、表情符号、音频视频等具体方式表达思想意识、传递情感价值的行为或过程,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关键环节。相较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具有主客体关系平等、内容方式灵活、时间内容碎片、传播环境共享四个方面的独特性。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的独特性既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也会产生消解话语主体权威、冲击话语表达范式、削弱话语表达效果、挑战话语表达监管等负面效应。提升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效力,必须努力做到壮大话语表达主体队伍、规范话语表达内容方式、提升话语表达系统性、净化话语表达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5.
网络时代,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越来越大。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强大学生网络舆情危机管理。湖北工业大学在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引导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网民是我国网民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在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挑战,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切实做好网络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观念先行,充分认识到网络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强化其网络道德自律;与时俱进,强化"两课"教育与网络的有机结合;积极构建和谐校园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7.
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婧  郑新先 《理论导刊》2006,(9):98-100
从对网络信息的普及及特征入手,讨论网络信息对大学生思想教育正负面影响。我们要高度重视网络的双重效用问题,认真探索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3,(36)
网络虚拟实验是信息化时代实验课教学信息化的理想选择。主要分析了网络虚拟实验的特点与提高大学生实验能力的策略,论述了网络时代大学生自主学习实验的方式,探索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如何通过网络虚拟实验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实验能力。  相似文献   

9.
周宝江 《学理论》2010,(19):128-128
网络时代的到来对大学生群体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出发,对大学生的网络异化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5,(36)
网络对于当代大学生可谓是一把双刃剑,与时俱进地做好高校学风建设问题的研究,利用、管理好网络,让它为大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更好地服务,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以阐述学风建设内涵开始,进而分析了网络时代影响高校学风建设的主要原因——网瘾的形成原因,最终提出了网络时代推进学风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4,(25)
现代社会,网络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成为大学生表达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的首选平台,成为高校网络舆情形成和传播的重要载体。作为大学生群体思想状况的晴雨表与思想动向的方向标,高校网络舆情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网络时代影响大学生思想倾向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任肖赟  库瑞 《学理论》2012,(5):193-194
网络文化是一种新的文化形态,随着网络技术迅速发展,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网络文化具有全球性、高时效性、交互性、匿名性和虚拟性的特点。搞好网络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是:建设优良的师资队伍、健全网络文化监管制度、加强核心价值引导、建设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大学生校园网络等。  相似文献   

13.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伦理道德出现了一些问题,即网络道德失范,主要表现为散布虚假信息、侵犯知识产权、追求刺激生活、侵犯他人隐私、实施网络欺诈。对于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就网络时代如何培育大学生伦理道德、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3,(31)
大学生网络言语失范问题日益严重,规范网络言语环境,建构网络时代的言语道德体系,是当前亟待解决的法律和道德难题,也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课题。从表现、成因等方面探讨了网络行为主体、网络自身、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并从法律、道德、技术等层面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翟建华 《学理论》2012,(35):340-341
网络文化的普及和网络信息的传播给大学生意识形态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网络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多种困境。既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具有时代特征的传播工具,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激发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境界,又要规避网络风险,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共振,不断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16.
网络流行语凭借其简洁、新颖、多样、含蓄的风格受到许多青年学生的喜爱和推崇,这种全新话语体系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话语语境的严肃性、话语的规范性、语词的固定性、叙事的宏大性等特点形成鲜明对比。利用网络流行语重塑教学话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握话语主导,消除教师话语霸权,建立平等、自由、民主的对话式话语交流方式,构建体现人文关怀的多维思政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建立清新鲜活的思政话语范式,以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趋势,是当前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3,(35)
网络时代的到来,让高校对于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大学生群体作为网络用户群的主力军,正受到网络强大的信息流的冲击,因此大学生对于网络日益高涨的情绪和网络上散播的一些虚假信息也使得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日趋淡化,所以,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成了教育者应该探讨的问题。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破点是:加强传统道德教育;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新媒体,抢占网络高地;提升教育者素质;树立先进典型。  相似文献   

18.
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员育人应把高校、社会、家庭、大学生都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范畴,形成教育合力。这既是破解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现实要求,也是构建网络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的必要途径。高校、社会、家庭和大学生应该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协调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育人格局,全面统筹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  相似文献   

19.
柳春光 《学理论》2014,(6):276-277
网络时代,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环境发生巨大变化,高校中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代不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不断弱化。这促使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现代化、网络化的需要,以及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手段、更新方法、增加新阵地、提高其实效性的需要。因此,探讨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刘明 《学理论》2014,(11):249-250
大学生信息异化是网络时代出现的新现象,具体表现主要包括信息焦虑症、信息依赖症、网络暴力、信息窄化和信息污染,从高校图书馆实际工作出发,提出开拓信息服务、组织文化活动、监管网络系统、开展深入导读、培养信息素养几方面帮助大学生规避信息异化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