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向阳 《党史博采》2007,3(8):37-38
腐败是人们议论最多,群众最为不满和痛恨的社会问题.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揭示腐败的成因是惩治腐败的逻辑起点,腐败现象滋生的原因包括:私有制、私有观念、人性私欲的膨胀;国家权力运行的非法制化、规范化;社会转型、体制转轨过程中理想的坍塌,人生观扭曲,价值观错位;立法的缺憾、执法不严,打击不力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腐败现象之所以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呈凸显状态,其原因主要有:权力的价值性与人的贪欲性的扭结;利益导向机制与公职人员低薪制的位;国家占有与市场营销的断裂;政治体制滞后与监督机制缺损的并存;党纪不严、法纪乏力与道德衰败的合流。  相似文献   

3.
腐败的人情成因及其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志坤 《求实》2017,(5):55-65
腐败历来是世界性难题,虽然各国始终严厉打击腐败,但腐败依然屡禁不绝。腐败的成因除了制度漏洞与市场经济诱因等一般因素以外,还有基于各国不同的文化传统与心理结构所形成的特殊因素。人情因素是中国腐败的重要诱因,人情扎根于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不对人情进行适当的矫正,那么即使形成了不敢腐和不能腐的局面,也很难进一步构建不想腐的健康政治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4.
腐败是社会的一大顽疾,给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带来危害。我们党和国家已正视这一问题,并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有效地遏制这一现象。认清腐败的特点、危害和根源,研究和探索有效防治腐败的途径是我们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腐败成因的多重视角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腐败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政治角度看是权力负效应的产物;从经济角度看是市场经济负效应的产物;从社会角度看是社会结构转型不规范的产物;从思想道德角度看是私欲膨胀的产物;从历史角度看是与阶级社会共存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结构性腐败有其深刻的体验结构性和制度结构性原因.体验结构性原因源于官本位的价值观、德本财末的伦理观、独尊的政治文化和礼治的法律文化传统等的消极影响.制度结构性原因包括传统政治观和本位主义的消极影响,以及缺乏制约的集权结构.要对其进行综合治理,必须使程序和规则法制化,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和对公共权力进行制约.  相似文献   

7.
当前,腐败发展形式多样,腐败的原因也有多种,反腐败斗争和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等特征.深入分析当前腐败的形式和成因,探究应对策略,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惩治腐败.  相似文献   

8.
郭蕊 《世纪桥》2013,(11):27-28
腐败亚文化,是与作为主流文化的廉政文化相对而言的文化概念,是一种对待腐败问题和腐败现象畸形的、扭曲的判断及认知,是对主流廉政文化的反动及背离,是一种建立在极端利己主义基础上的官场文化思想。具有历史悠久,以利己主义为核心,以特权思想为重要标识,以享乐主义为重要表现的特征。其形成的历史原因主要体现在:中国古代官本位意识的影响,保守且宽容的文化性格影响,市场机制的价值导向及影响等。  相似文献   

9.
对腐败成因的公共选择理论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廖泽平 《唯实》2001,(1):42-46
腐败是公共权力异化的结果.历史上对腐败成因的探索大致有三种类型,虽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有其局限性,都未能很好地揭示腐败行为是如何由可能变成现实的.本文试从公共选择理论的角度对此进行分析,指出,政府公职人员选择腐败行为与公众选择反腐败行为都是一个成本-收益的分析、比较过程,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并就此提出一些反腐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反腐败从侧重遏制转到标本兼治、加大治本力度的轨道上来,是中央根,据新形势下腐败产生的原因、演变的特点和规律而做出的重大调整。它标志着我国的反腐倡廉工作从政策层面过渡到制度层面,从政策调整转  相似文献   

11.
肖林 《廉政瞭望》2010,(4):63-63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企业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努力筑牢“不愿腐败”的思想防线 深化反腐倡廉教育,既要有具体的内容,又耍有灵活的形式;既要重视在企业内的宣传,又要重视在社区的普及;既要使党员干部在思想上有触动,又要使党员干部在廉政上有行动。  相似文献   

12.
随着反腐倡廉建设的不断发展,预防腐败理论在我国得到了不断完善。本文把我国预防腐败理论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时期、新世纪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并分别探讨了各阶段预防腐败理论的内容和特点。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世界,腐败是各国普遍面临的一个重大政治课题。如何预防和惩治腐败,不仅关系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而且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  相似文献   

14.
社会监督在党和国家的反腐倡廉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不可缺位的作用和不可阻挡的趋势。我国社会监督在改革以来虽然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但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增强群众监督意识、充分发挥社会团体的监督职能,提高公共权力运行信息公开度,加强社会监督立法和完善社会监督机制以提高社会监督在反腐倡廉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何谓秘书?根据《秘书国家职业标准》规定:秘书是从事办公室程序性工作、协助领导处理政务及日常事务并为领导决策及其实施提供服务的人员。其工作具有辅助性、从属性和服务性。由此可见,秘书是“职员”,而不是“官员”。腐败指的是滥用公共权力谋取私人利益的行为。现今社会,不是官员、不掌握国家公共权力的秘书,却频繁发生违法腐败行为,并成为了当下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16.
反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文章指出,我们党和国家在新时期面临的腐败新趋向问题不容忽视,并在分析腐败新趋向成因的基础上提出若干具有建设建设性的遏制腐败新趋向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吴晶  张景勇 《党建文汇》2007,(11):30-30
党与腐败“水火不相容”!这样的铿锵之词,首次出现在十七大报告中。这是一个真切的表述,这是一个坚定的立场,这是一个坚决的态度。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反腐倡廉的论述,虽然文字不长,但掷地有声,论述深刻精辟,引起了十七大代表的热烈讨论和公众的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18.
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催生出一种新型的关系—寻租关系,寻求政治经济特权和给予相应特权。在这个过程中,"关系"为腐败发生提供了铺垫,它解决了腐败发生的"桥"和"船"的问题。分析"关系"行为对腐败产生的影响,能够为防治腐败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黄少平  王明高 《唯实》2009,(10):25-28
腐败行为的主体是人,腐败的主体是社会制度,腐败的最终后果是对法律制度维系的现存社会秩序的颠覆。人性假设是制度设计的前提。制度设计的合理性决定制度实施的有效性,制度体系的有效性决定人的行为的规范性。因此,“人-制度-社会”的分析模式是探寻腐败源头的正确路径。  相似文献   

20.
腐败直接损害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与威信,是导致社会不和谐、不稳定的重要因素。文章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腐败产生的深刻的经济根源,并根据这一思路,提出了遏制腐败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