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盐运古道是必要的生存古道,但不是远征古道;丝绸之路是远征古道,但不是必要的生存古道。吐蕃、回鹘等民族恃茶行为的兴起和扩散,产茶区和耗茶区远距离的分离,导致了茶马古道在唐代的兴起。茶马古道彻底消除了欧亚连接地带经常受阻的状态,并进一步使盐运古道、丝绸之路转型为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既是必要的生存古道,又是远征古道,这使得茶马古道能够最终取代盐运古道和丝绸之路,成为欧亚大陆的连接命脉。三种古道类型的更迭关系,为研究古道类型学提供了窗口。  相似文献   

2.
现有的茶马古道旅游开发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对茶马古道的旅游资源、品牌及其开发价值,茶马古道旅游开发的跨区域合作,文化遗产视角下的茶马古道旅游开发与保护及茶马古道某一段或某个行政区划内的旅游开发研究。在当前实际操作层面,茶马古道旅游开发与学术研究还存在不小差距,由此也引发了民族关系问题、民族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以及民族文化保护问题等一系列问题,这应当引起政府相关部门和学界的重视,摒弃短期的逐利行为而将视野放大,审视当前存在的不当开发行为,最终找到民族文化传承、遗产保护、民生改善以及旅游开发共赢的路子。  相似文献   

3.
陈安强  陈学志  王小琴 《前沿》2011,(7):165-169
线性文化遗产是近年来国际上文化遗产研究的热点,我国的茶马古道是线性文化遗产中的典型,青藏高原东缘的松茂茶马古道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区域性茶马古道,历史上它是连接中国西南和西北的重要的民族文化走廊,是一条重要的族群互动、文明交汇、文化交融之路,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松茂茶马古道从川西灌县出发,远达我国甘青地区,内分四条支道。古道内族群多元文化并存,由此生成了绚丽多姿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4.
据古代文献记载,百越民族分布在会稽(绍兴)到交趾(在越南境内)的地段上.百越民族后来不断向中国西南、东南亚以及印度迁移,其活动线路形成百越古道或百越走廊.百越走廊是人类迁移线路喜马拉雅山南路的主要段落.滇桂道、步头道、银生道、博南古道是百越走廊的主要段落或支线,研究这些古道对解释亚洲人类起源和文明起源有重要意义.随着茶马古道的兴起,百越走廊的几条主要古道得以激活复兴.尤其是滇桂古道上买马活动的兴起,形成了以横山寨为集散重地,以右江古道网络和左江古道网络为主干道的买马古道网络,使得整个百越走廊进入繁荣期,为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古道的开发和定型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云南白族"80后"诗人何永飞的诗集《茶马古道记》,是今年"骏马奖"获奖作品之一。骏马奖由国家民委和中国作家协会共同创办,是少数民族文学领域的国家级大奖。这期访谈栏目,我们邀请何永飞一起对话茶马古道,寻找高原民族遗失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正"一段千回百转的茶马古道,一曲牵肠挂肚的赶马小调,跳动在亘古大地上厚重、朴实而又意味深长的歌谣始终闪耀在宁洱县的历史长河中,永不褪色。数百年来,茶马古道犹如一条中华文化的血脉,横跨数千里,把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连接在一起。今天的茶马古道虽已不再有往昔的铮铮马蹄声,但对"道路"的情结,却依然留在古道沿线村民的心里,成为新时代发展致富的启示录。"  相似文献   

7.
《今日民族》2012,(11):F0004-F0004
·明清以来至20世纪80年代,中国西南特别是云南的茶马古道和马帮文化 ·李跃波先生20余年精心收藏的400余件精品 ·“赶马人的生活”、“马帮的运输与贸易”、“茶马古道沿线的民族文化”三大主题  相似文献   

8.
在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带的丛林草莽之中,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的古道,这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传播之道——茶马古道。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因康藏属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长久以来藏民形成了喝酥油茶的生活习惯,但藏区不产茶。  相似文献   

9.
<正> 一部由著名导演田壮壮执导的纪录片,穿越了时空交错的千年古道,穿越了终年积雪的碧罗雪山,带着浓墨重彩的历史痕迹与风土人情,在声声梵乐中揭开了神秘而纱,来到人们中间。它就是《茶马古道》之《德拉姆》。古道·赶马人·原住民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两条和域外沟通的陆路干道,一条是著名的北地丝绸之路.而另一条就是地处云南滇西北怒江流域的茶马古道。许多年来,关于《茶马古道》的系列丛书陆续出版,而茶马古道的概念亦逐步为学术界所认可,不过田壮壮用电影  相似文献   

10.
文化遗产廊道是国际遗产保护界内专门针对大尺度、跨区域、综合性线状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思维与新方法。面对滇藏茶马古道屡遭破坏的严重事实,构建文化遗产廊道保护战略将茶马古道及古道上的遗产单体纳入区域性整体保护体系是极其重要且必要的。以遗产廊道理论为基础,文化遗产廊道在概念、内涵及建构模式方面形成自身的理论框架,在此框架下,须采取多项措施保障以滇藏茶马古道为对象而进行的文化遗产廊道的构建实践,以期为我国类似于茶马古道的线状遗产保护提供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11.
陈保亚 《思想战线》2006,32(2):105-116
滇僰古道始于僰道(今宜宾),经昭通、曲靖到滇池,沿途保留了比其他川滇古道更多的遗迹和文物,是古代连接四川和云南的第一通道。中原商周青铜器和四川三星堆遗址的青铜器多采用滇僰古道上今永善、昭阳、巧家的铜矿,证明滇僰古道最早形成于殷商时期。滇僰古道和公元前2世纪横贯云南东西的铜鼓分布线路的衔接,证明了滇僰古道是蜀身毒道最重要的必经之路,是古代中国沟通西域的重要路段,也是茶马古道早期形态的一条主干道。秦开五尺道、汉开南夷道、汉魏晋以来的墓和碑刻、唐袁滋的出行路线、西南官话的渗透,证明滇僰古道一直繁荣到近代。  相似文献   

12.
邓前程 《思想战线》2005,31(3):117-123
茶马贸易本属汉藏民族间、农区与牧区间互通有无的经济交流活动,它本应遵循固有的经济规律。其发端的唐朝如此,其发展的宋亦大致如是。但至明朝,统治者希图借经济手段去替代政治、军事所无法完成的统治功能(“以茶驭蕃”),并“联番制虏”,隔绝传统的蒙藏联系,“壮中国之藩篱”。汉藏茶马贸易的原有功能发生变异,纯粹的经济活动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内容。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在道路交通安全问题日趋复杂的同时,道路治安问题也日趋严重,处理道路各类警情已成为交警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对道路警情先期处置的准备工作、应遵循的原则和常见警情的先期处置技术进行了研究、探讨,目的是为公安机关道路交通管理部门及其交警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随着车辆及道路的高速发展,交通矛盾与冲突问题日益严重,社会对提升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我国目前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法规尚不健全,立法模式欠缺科学民主,违法行为认定标准模糊,处罚不适当,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系与交通发展难以匹配。因此,需要在立法与执法层面,运用法治思维,确定管理主体,明确管理职责,体现法律的公平原则、统一原则以及处罚相当原则,以求公平合理处理交通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5.
当前国内大多数城市都保留着大量的三块板道路,而如何在这些道路上规划布置公交专用车道是落实公交优先战略的重要保障.本文采用多方案比选的方法对三块板道路的公交专用车道布置方案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多方案的系统评价.结果表明,公交专用车道布置在三块板道路辅道的外侧车道与其他方案相比更具优越性,这一模式在宁波市中兴路公交专用道规划项目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在中西方古代社会,分别出现了两种法治论:中国古代法家的"以法治国"法治论;古希腊雅典的思想家的"法治优于一人之治"的法治论。通过对貌似相同两种"法治论"的解析,可以发现中西"法治论"在内容和精神实质上存在着很大差异,这正是中西走上两条不同的"法治"之路主要原因。研究中西法治理论起源的差异,可以为当代我国法治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17.
谈道路交通安全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道路交通迅速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从总体上看,道路交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道路交通安全形势严峻,城市道路拥堵问题日趋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因此,以法律规范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刻不容缓。《道路交通安全法》的颁布是中国道路交通法制建设历程中的一座里程碑,是中国道路交通事业全面走向法治时代的崭新开端。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党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道路自信"第一次出现在党的报告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有其内在的一般与个别关系的哲学依据,也有对传统社会主义实践反思的历史依据;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构成了道路自信的实践基础。坚定道路自信要科学地认识中国国情,要有拒走"老路"与"邪路"的自觉。  相似文献   

19.
用远距离截流解决交通阻塞问题的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设想用公安交通指挥中心设置的交通电视监控系统所获取的路况信息 ,在交通主干线的主要路口设置大屏幕显示设备 ,由交通指挥中心及时发布问题路段路况信息 ,以便使驾驶员们及时掌握路况信息 ,选择最佳行驶路线 ,自动实现交通远距离截流 ,解决、预防城市道路交通阻塞问题 ,实现城市道路交通的畅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