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话实说     
羽戈 《法制博览》2011,(18):51-51
某官员上任,为示亲民,与下属寒暄,说:“我是农民的儿子。”然后问秘书:“你呢?”秘书是在城市长大的,谄媚道:“我是农民的孙子。”领导很满意,再问身边刚分来的一名大学生:“你呢?”这个大学生憨厚地答道:“俺就是农民。”  相似文献   

2.
艰难的沉默     
张达明 《法制博览》2010,(16):33-33
《游击队歌》里面有这么一句词儿:“我们生长在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的。如果谁要强占去,我们就和他拼到底。”家住武汉东西湖的农民杨友德正在践行这两句话。长江商报报道,为了反对强制拆迁,杨友德效法《阿凡达》,在自己承包的田地里搭了个“炮楼”,自制火炮两次打退拆迁队。  相似文献   

3.
徐勤 《法制博览》2011,(6):32-32
过去常看新闻报道,知道农民、农民工是“弱势群体”,下岗工人是“弱势群体”,街头市场小商小贩是“弱势群体”。最近看了几条新闻,忽而发现原来现今人们都是“弱势群体”了:《大家文摘报》消息,河南济源市城管“沦为”弱势群体,他们因待遇太低而集体上访;  相似文献   

4.
女色的悲剧     
心涂鸦 《法制博览》2009,(16):47-47
当年,父亲对我说:“只要你能考上中学,我就让你一个住一间。”我反问道:“哪有?”父亲坚定地说:“我们做新房。”  相似文献   

5.
政治用语     
邵燕祥 《法制博览》2009,(18):56-57
有一位法学教授写了一组通俗文章,其中有一篇《冲破“两个凡是”的法治解读》,回叙了三十年前的一段历史。所谓“两个凡是”,指的是1977年2月7通过《人民日报》社论公示的,“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文章说,“由于结束了‘两个凡是’,党的有错必纠的政策才得到真正的落实”,接着列举如下:  相似文献   

6.
会做人     
蔡澜 《法制博览》2011,(7):79-79
我活在一个“会做人”的社会里。从小父母就教导:“有些话是不能当人家的面说的。”所以我不敢指着邻居那个胖八婆,大叫:“丑死人。”渐渐地,这些不能当人家面说的话,变成讨好人家的话,对着同一个八婆,我说:“阿姨,你一定整天吃好东西。”出来做事,更常在老板面前说:“这都是你有眼光。”看到又讨厌又可恶的孩子,我说:“真聪明,长大了不得了。”  相似文献   

7.
韩少功 《法制博览》2010,(20):45-45
任何传统都充斥着内部的差异和矛盾,就像我们每一个人,也常常同自己过不去。孔子主张“谋道不谋食”,一会儿又说:“学也,禄在其中”,还是惦念着钱。一个人尚且这样,说话没个准,何况一个学派,何况一个文化传统呢?所谓“传统”是这么大,文史哲,儒佛道,从先秦发展到晚清,实在是千差万别和千变万化。所以我们谈传统经常只是大体而言,是简化的叙事。  相似文献   

8.
干部的味儿     
各种戏曲的“走台步”,什么“虚拟动作”、“程式动作”等,都得靠演员练好些年,我们今天有些干部走的“台步”,无师自通。一个小伙子朋友和我叙话,他说:“我对一些干部身上的味儿,有研究。哪一级的,权大权小,权虚权实,都写在身上。我一看,就知道。”我说:“旧社会相面的,靠一看二问。”他说:“今天的,不用问.”我说:“人也怪,为什么自己是个什么角色,哪一级,哪一职,都随时随地想着,并随时随地表演出来?”小伙子说:“这叫存在决定意识。当然在家里不摆,在老子面前不摆!”  相似文献   

9.
谎言经济学     
黄俊杰 《法制博览》2010,(14):28-29
《文汇报》曾写过一个故事:有陶艺家到陕北的一村子,发现在政府的支持下,村子里的乡土文化遗存特别丰富,处处可接触到面花、剪纸、年画、信天游、民间故事,连多神教的神像都在新修的庙里被供养起来。但七八天后,消除了戒心的农民突然对她说了大实话——其实民俗早在“十年动乱”后就荡然无存,她所见的都是一个大学教授带着小组,  相似文献   

10.
孙玉祥 《法制博览》2009,(10):36-36
改革开放前,有一个词是大家避之唯恐不及的,那就是“反”字——不管是“反革命”,还是“反动”,或者“反社会”、“反人民”,都是些一沾上不死也得脱层皮的罪行。想想也是:人家都一窝蜂地往一个方向走,你却要出头逆向那么反一下,这不给大家填堵么?对你这种给大家伙找别扭的角色,那还不杀之也可,脱皮也可。  相似文献   

11.
“无地青年农民”是在特定社会制度形式、社会发展阶段和社会变迁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新型社会群体。本文就无地青年农民的基本类型、社会流动及其影射的制度困境等进行了解读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促进无地青年农民健康成长与有序流动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2.
柯钧 《法制博览》2008,(20):15-15
故事发生在奥运会期间的雅典。一条原本车辆稀少的乡村公路的交通也变得繁忙了起来,路边一农民家的鸡每天都要被轧死三到六只,所以,农民打电话到交通局局长办公室:“那些人开车速度非常快,要把我的鸡都轧死,你们必须采取措施。”“你要我做什么?”局长问道。“我不管你做什么,只要能让那些司机放慢点车速。”  相似文献   

13.
石破 《南风窗》2014,(1):62-63
某个姓氏的祖先可能不止一个人,但人们一般都刻意地确定某一个祖先:这个人要在历史上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有较大社会贡献、形象必须正面——他不可能是个农民,更不可能是奴隶。  相似文献   

14.
2008年2月1日晚,安徽电视台主办的首届“心动2007安徽年度10大新闻人物”颁奖典礼隆重举行,以高票当选的36岁的胡文传,是年度新闻人物中唯一一位农民身份的获奖者,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是:6年间,他经历人生的两次选择。在生与死、得与舍面前,我们触摸到一颗人爱之心。透过困顿与坚强,我们看到一个质朴的灵魂。  相似文献   

15.
丁辉 《法制博览》2011,(12):55-55
曾经看过一篇论及四十年代“土改”的文章。那个时候党的农村基层政权号召贫苦农民斗争地主,常有在“斗争会”和“忆苦会”上即对地主分子大打出手的现象,当场被拉出去枪毙的也所在多有。文章在讲了这些之后,作者站出来发了句感慨:“其实哪一个农民不想做地主啊!”这句话“幽默”到让人绝倒,又深刻到让人几乎难以腾挪。  相似文献   

16.
在新华字典里可以读懂中国——1953年:苏联当年还是“贵宾”,“美帝国主义”是“卑鄙无耻”的;刑法还没颁布,随便就“毙了一个土匪”,动物保护也还完全没概念,老虎、豹子、狐狸、貂,都还标着“肉质鲜美”“皮可做衣”“脂肪可炼油”。1962年:妓女、嫖客、淋病什么的都是“剥削制度的产物”,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生活就“太惨了”,朝鲜有两个首都,一个是平壤,一个是汉城临时首都)。  相似文献   

17.
相信还是不信? 如果你面前坐着一个陌生人,他非常自信和坚定地告诉你—— “哈佛培养总经理,我们培养董事长。” “我们的目标是在2005年以前成为世界十强企业,这个目标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实现。” “我们公司的任何一个业务部门的小项目都足以在中国称得上一个庞大的公司,我们永远是春天,永不凋谢。” “我们最大的贡献是提出了第四产业  相似文献   

18.
2006年8月6日上午,在邯郸市鸡泽县双塔镇的一村民家里,一名中年妇女以惊愕的眼神看着一年轻男子,颤巍巍地问:“你叫啥?”男子操浓重的四川口音哽咽着答:“陈海。”妇女的眼角顿时流淌出眼泪:“你父亲叫啥?”青年吐出三个字:“陈惊涛。”妇女畦的一声哭出来:“孩子,妈妈对不住你!”青年也嚎啕大哭:“妈妈,我不怪你,都找你20年了,我太想您了!”两人跪地抱头痛哭……在场的民警和群众也都感动地流下了眼泪。  相似文献   

19.
有人出轨,他人的第一反应总是: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如果我们把出轨看作是人的一种天性,那么,问题就要从反面来提出:人们为什么要服从。但是,在一个习惯了规则的社会里,服从反而是一个不需要提出的问题。那还要问吗,人天生就要服从,服从在这里又变成是人的天性,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是这个道理。出轨的人就是因为不懂得服从才成为出轨者的。为什么在我们的社会准则里,“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不听话”将面临淘汰。回答这个问题,要先回答人到底为什么服从。  相似文献   

20.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老板”、“美女”成了一种流行称呼,以至于有人戏言:“遍地都是老板,满街都是美女”。那天,一个快递公司的小伙子给我送来一个包裹,我刚打开门,小伙子就热情地打招呼:“老板!你的快递。”弄得我有些不知所措,答应他不好,不答应他也不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