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丽红 《传承》2011,(6):58-59,69
从实践的角度来看,人的主体性包含精神层面、心理层面和行为层面三个方面的内容。从这一角度来看,大学生自杀的原因有:精神层面是由于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心理层面是由于人格存在缺陷,行为层面是由于生活习惯不健康。为此,提出必须注重良好的道德习惯、科学的学习习惯和健康生活习惯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目前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心理不健康、不和谐是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就青少年由于亚健康心理导致的行为危机及违法犯罪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促进青少年心理和谐的操作层面,谈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道德教育中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化解精神、心理层面的困扰,以促使人格的健康发展和完善,这不仅是当代学者所面临的重要任务,更是人类所关切的永恒话题。人格是一个为许多学科所广泛使用的概念。伦理学所说的人格是指个体人格的道德规定性,是个人的价值和品格的总和,表现为一个人较为稳定的内在精神结构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生活态度和行为特征,它是在环境、学习诸多因素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4.
进入城市生活的失地农民会出现某些心理不适,具体表现在居住环境变化、生活成本高涨、就业不足与保障不到位等导致的焦虑与抵触、失衡心理;同质性社会交往产生的封闭自卑心理;市民角色意识缺失与城市认同感欠缺等。心理不适的产生分内外两个因素,内部因素与失地农民自身文化素质、生活习惯有关,外部因素与市民文化传统以及城市居民的排外、歧视有关。针对上述问题,政府应从物质层面做好就业与保障工作,从文化层面扭转不良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以及从心理层面构建心理调适机制来实现失地农民的心理适应。  相似文献   

5.
王守智 《长江论坛》2011,(5):41-47,93
制度是与人类的有限理性紧密关联的,调节各种经济、政治利益关系的正式与非正式的行为规则的集合。从制度经济学角度来看,我国当前的民生问题,可以从正式和非正式制度两个层面加以研究。在教育、就业、医疗保障、住房、社会保障等正式制度以及社会习惯、意识形态等非正式制度中所存在的不合理和不协调之处,困扰着我国当前民生改善的进程,也滞缓了整个社会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6.
从侗族的音乐戏曲到建筑、服饰、日常工艺品等各个方面来看,侗族均是一个重视质量并将其升华到精神层面的民族。从侗族工匠精神的表现形式入手,探讨其精神内涵及文化基础,进而提出发扬光大这种精神的举措和思路。  相似文献   

7.
《新东方》2019,(6)
习惯作为中国法律渊源的地位已经得以明确。从理论层面来看,无论是从法的一般发展历程、习惯自身所具备的特性、中国原有的法律实践传统,还是其他国家的法律实践经验来看,确定习惯作为法律渊源是对法律表现形式的积极扩展,也是对法律制度的理性发展。司法实务中适用习惯,能够有效地填补成文法的漏洞,也有利于提高民众对法律的认同感,促进司法产生更加积极的社会效果。在协调习惯与其他正式法律渊源的关系时,通常应当遵循正式法律渊源优先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8.
董仲舒所谈的人性具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从天人关系层面来看,人类总体具有天所赋予的仁贪二性,即同时具备善恶二因;从现实社会层面来看,由于禀赋的善恶因子的多寡不同,人性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一个层面是抽象的、整体的人性观,一个层面是具体的、现实的人性观,两者是统一的,不矛盾的。  相似文献   

9.
公共精神孕育于现代公共生活之中、以公共性为基本价值信念和伦理诉求,其"公共性"的核心在于关注公共利益,追求公共价值,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公共精神能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精神支撑,但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五个层面来看,我国社会公共精神仍然比较缺乏;从个人、社会和政府三个层面来看,我国公共精神的培育面临系列困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当代中国社会亟需公共精神的关照,加强公共精神教育、扩大公共参与、拓展公共领域和完善法治体系是当前我们培育公共精神的现实途径和可行举措。  相似文献   

10.
马国华 《人民论坛》2011,(9):220-221
董仲舒所谈的人性具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从天人关系层面来看,人类总体具有天所赋予的仁贪二性,即同时具备善恶二因;从现实社会层面来看,由于禀赋的善恶因子的多寡不同,人性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一个层面是抽象的、整体的人性观,一个层面是具体的、现实的人性观,两者是统一的,不矛盾的。  相似文献   

11.
习惯是一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精神现象,从内容上看,可以区分为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习惯;从主体的角度看,可以包括不同的人所特有的个体习惯和具有某种共同性的群体习惯(如民族习惯、阶级习惯、集体习惯等);从本质上看,有好习惯也有坏习惯,有新习惯也有老习惯。习惯既有趋同性,又有差异性。由于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宗教信仰不同,各国和民族的习惯呈现出很大的差别。我国的习惯势力主要有两个来源:其一,浓厚的小农经济思想和封建宗教观念给人们心理上打下的烙印。其二,“左”倾思潮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水文化的理论与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文化是近年来一个在国内外受到多学科关注的、在交叉学科视野中的热点,也是我们维持对人水关系的理解、建设,对待水的良性行为、制度与环境的重要基石.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类型,或作为一个科学的领域,水文化的一般性理论结构可划分为精神层面、制度层面、行为层面、物质文化层面等四个层面的构成要素,同时它也具有民族属性、地方属性、文化背景属性和时代属性等方面的属性特征.我们可以从科学研究、文化建设与在应对水危机中的运用三个方面去理解水文化的前景.  相似文献   

13.
领导是影响、引导组织成员实现某种目标的行为过程。领导者是领导行为的主体,领导心理是领导行为这一动态过程中认识、情感、意志方面的反映。从整个行为过程来看,领导心理对实现目标的影响和作用非常重要。一位优秀的领导者,应该注意自己心理素质的培养,使领导心理日趋成熟,更好地实施领导行为,以顺利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  相似文献   

14.
互嵌式社会结构建设是我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新视角、新路径,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加强民族团结和促进民族关系和谐的新方式、新要求,也是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和手段。从心理学来看,认知结构、情感体验、需要满足和行为强化是推动互嵌式社会建设的心理基础和影响因素,构成各民族交往交流中心理与情感的运行机理。以心理认同作为推动互嵌式社会结构建设的精神纽带和观察视域,充分重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民族互嵌中的心理态势,实现各民族在认知结构、认知层次、心理感受、沟通交流、心理干预、行为强化等方面有机结合,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心理认同和情感建设上予以深度培育,促进互嵌式社会结构以积极、正向的民族情感融入到共建共治共享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来。  相似文献   

15.
刘颢 《中国残疾人》2016,(11):54-55
重点提示 ★从家庭整体康复的观点来看,孤独症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与行为相关的记忆联系较为明显,当重复性的行为固化成习惯模式后,大部分更高水平的思维和行为则会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解放出来,形成新的行为模式. ★康复课程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社会融合,玩耍,追追跑跑,游山玩水,在不同的公共场合锻炼孩子的环境适应能力同样也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华北电力大学1500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调查,从学习、经济、情感、就业四个方面发现大学生特殊群体在情绪反应、认知、心理、行为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探讨大学生特殊群体心理预警制度,健全学校、家庭与院系、班级一体化的预警网络,从根源上做好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心理预警工作.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我国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表现出极强的精神复原、衍生和创造能力,并始终能保持精神、心灵的连续一贯性。人们对传统精神的道德和心灵价值的培养远甚于对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的重视,以致于形成了一种共同的重精神审美的心理倾向,并上升为一种价值观,渗透到文化个体的情感心理和行为模式之中。文章从传统的建筑思想和修史观念,文人尚古情结的实质和古代宫廷收藏的文化功能等不同层面作了具体论述。  相似文献   

18.
赵畅 《观察与思考》2007,(4):101-101
慈善行为是一种责任,是一种以心感心、以情传情的过程,是人们发自内心深处的互助互爱精神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慈善更应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一种习惯.  相似文献   

19.
赵科印  季中扬 《求索》2011,(10):67-69
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现代化,更是精神层面的现代化。从实际情况来看,新农村文化建设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意识形态主导的单向度新农村文化建设,由于民间立场的缺位,文化想象的图景与现实之间存在巨大裂痕;现代性话语体系的霸权地位,造成了诸多文化创伤。建立意识形态主导的多元文化对话机制,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0.
领导干部思想意识的松懈和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是腐败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尤其是侥幸心理、麻痹心理、自负心理和补偿心理更是诱使有些领导干部滑向腐败深渊的关键因素。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干部培训,引导领导干部养成健康积极的生活情趣,建设廉政文化、净化政治生态,筑牢领导干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精神堤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