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刑事诉讼法第42条规定:“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这是我们从法律上确认犯罪证据的基本依据和标准。就是说,能否作为定案的证据,关键是看能否证明案件的真实情况。与案件无关的情况不能成为定案的证据,虚假和不能如实反映案件真  相似文献   

2.
现实生活中,有时司空见惯的事未见得都有道理。这不,一位读者与他所订阅的报纸因为“休刊”的惯例而较起了真。  相似文献   

3.
美国总统克林顿的“绯闻”,中国报纸对之饶有兴趣, 一传百传,一登百登。8月18日上午10时,克林顿在白宫通过电视向全国发表声明,承认他和白宫前实习生莱温斯基曾经有过“不恰当关系”,他向他的家人和全国人民表示道歉。 消息公布之后,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各有看法,民主党的人认为“克林顿做了不应当做的事情,但是  相似文献   

4.
一、视听资料的概念的再界定现行三大诉讼法,都将视听资料作为一种诉讼证据加以规定,但对于视听资料的概念的界定,都是学理上的观点。有的学者将视听资料概括为“是储存在磁带等物质载体中、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音响、图像资料。”有的教材将视听资料表述为“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音像信息资料”。这些表述稍有不同的视听资料的概念都是从两个方面对视听资料定义的,即一是从内容上,视听资料必须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二是从形式上,视听资料必须是音像信息资料。那么,只要是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音像信息资料,即能够满足视听…  相似文献   

5.
人们对“真”(“truth”或“truthness”)有四种不同的用法:终极的“真”或大写的“真”(真1);“经验科学”中的“真”或“科学实验”中的“真”(真2);作为“交互主体性”或“沟通理性”的“真”(真3);语句的“真”或分析的“真”(真4)。“真1”将导致神意的、独断的和有形而上学基础的法权理论;“真2”本与法权理论无干,但在科学入魅的时代,强权可借“科学”之名行独断之实,“真2”由此成为“真1”的婢女;“真3”是历经公开和平等讨论后的共识,也即“对话的常识”,“真3”是公民社会法律关系的基础,即“当事人合意”或“社会公意”,“真3”与“真1”水火不容;“真4”是“S是S”的“真”,即逻辑的“真”或判断的“真”,“真4”内合“必然地得出”的精神,不空话,不妄言,是获得“真3”时对话与沟通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6.
所谓证据,是指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作为民事诉讼证据,它是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中认定事实的根据。本文所说的“事后证据”,是指人民检察院在民事行政检察中依法收集的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客观事实,是人  相似文献   

7.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造成了许多法律上的新问题。例如在证据学方面就带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这就是计算机数据在证据学上的地位。   证据是证明某种事物是否存在、某种结论或看法是否正确的事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二条规定“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也就是说,一切客观存在的事实,只要是能够说明案件真实情况的,都可以作为证据,在诉讼活动中发挥证明作用。   传统的证据学认为,证据包括物证与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  相似文献   

8.
刑事诉讼中的证据是指能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它是司法机关正确处理案件,完成诉讼任务及公民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有效手段。但刑事诉讼中的证据必须具有客观性、关联性及合法性,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证据的合法性,即证据必须是法定机关的法定人员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而来,否则就不能作为定案证据使用。从证据的合法性角度去分析,如果能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是非法取得的,就不具备证据的“合法性”,即为“非法证据”。本文拟就刑事“非法证据”谈点浅见。一、“非法证据”的表现形式根据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和司法实践经验总…  相似文献   

9.
古人也读报     
郑秀亮 《政府法制》2010,(21):54-54
中国最早的报纸叫“邸报”,在西汉时就出现,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汉代,各郡都在京城长安设办事机构,当时称为“邸”,类似今天各省驻京办事处,负责搜集朝廷各种信息传给太守。信息写在竹简、布帛上,被称为“邸报”。邸报是官方报纸,主要供给官员阅读。  相似文献   

10.
<正> 一物证,是刑、民事诉讼中经常使用的一种重要证据。但有关物证的概念,目前法学界的认识颇不一致。本文试就物证的概念与特点谈一些浅见。关于物证的概念,当前主要以下四种意见: (一) “物证是指能够据以查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物品和痕迹。”(《证据学》第156页,群众出版社,1988年版)。 (二) “物证是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物品和痕迹。”(《刑事证据理论》第197  相似文献   

11.
《法律与生活》2012,(1):4-4
《法律与生活》真好,德艺双馨刊物好。 “独家报道”新闻好,“热点观察”及时早。 “律师拍案”擅指导,“大案纪实”看准牢。 “热读天下”知识标,“探案发现”真奇妙  相似文献   

12.
所谓再生证据,相对于原生证据而言,是指犯罪嫌疑人及其利益关系人为使犯罪嫌疑人逃避法律追究,而进行的掩盖犯罪事实、隐藏、包庇犯罪嫌疑人等反侦查活动中形成的,新的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证据事实。笔者认为,可以用以下方法收集贪贿案件的再生证据: 1 开展心理攻势,运用各种侦查谋略获取再生证据。对于犯罪嫌疑人已经进行了串供、伪证等活动,使侦查工作难以入手的案件,可以“瞒天过海”。受案后不急于强行突破,而是隐形藏真,进行细致深入的侦查,寻找当事人防备中的薄弱环节,查获串供的痕迹;对于犯罪嫌疑人正在进行串供、伪证的案件,可以“欲  相似文献   

13.
现实生活中,有时司空见惯的事未见得都有道理。这不,一位读者与他所订阅的报纸因为“休刊”的惯例而较起了真。成都市民陈晓退休后闲居在家,养成了每天读报消闲的习惯,一天在翻阅《成都商报》时在头版看见一幅醒目的征订广告:“成都市六城区订阅《成都商报》的订户,可享受我们为您提供的‘您家住几楼,送报到几楼’服务。城区私人订阅价:144元/份.全年”等等。陈晓按广告的内容于2003年12月12日订阅了2004年全年的《成都商报》,缴纳了全年144元的订报费,从那时起,《成都商报》社的送报员每天早晨给陈晓送上一份当天的报纸。报纸说,这是报社多…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在我国图书市场上刮起一股黄金书热潮,随手翻看都市报纸.都会有这类广告映入眼帘,有的报纸不惜版面为其助威,有的甚至在一天报纸上同时刊发多个这样的广告。1月27日某沿海城市的市委机关报在要闻版上就一次登载4种“限量”金书的广告。一时间,社会质疑声四起.就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不少代表和委员也质问出版界:金书是书籍吗?金书是用黄金做的吗?金书真有收藏价值吗?是谁在买金书?……  相似文献   

15.
现在最时髦的事是干什么?面对这个问题不同的人答案各不相同,但《中国电子报》记者的回答是“网上漫游”。 不管承认与否,国际互联网络正以难以想象的速度“侵入”人们(特别是都市人)的生活。网络信息和故事在电视、报纸、杂志等各种媒体随处可见,入网前免费培训的广告连续见诸报端,新闻单位留下的网  相似文献   

16.
单位证明的证据效力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单位证明 ,是指以单位名义出具并加盖单位公章的、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书面材料。在刑事诉讼中 ,对这类文字材料所属证据种类、证明效力及其效力根据 ,理论和司法实务界都存在不同意见。笔者谨以一己之见 ,对此问题作一探析。一、单位证明的一般证据法分析根据《刑事诉讼法》第 4 2条“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 ,都是证据”的规定 ,刑事诉讼证据可以界定为 :以法律规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 ①。作为刑事诉讼证据 ,必须具备三项本质特征 ,即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 ,这是证据的必要且充分条件。判断单…  相似文献   

17.
郭奔胜  黄豁  代群 《政府法制》2009,(19):44-45
尊重民意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质,也是我党治国理政一贯倡导的理念。毋庸置疑,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民意参与政治生活和重大决策、政策制定的渠道越来越多,民意的声音也越来越响,尊重民意的氛围也越来越浓。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在当前某些地方“官意主导民意”的格局尚未完全打破的情况下,一些部门、一些环节,民意常常处在“摆花瓶”的尴尬境地,有的地方甚至不惜用造“假民意”的办法来推行“武断的官意”,导致一些决策、一些行政行为与真民意相去甚远,进而戕害真民意的生长。  相似文献   

18.
人们在生活中常常遇到善意的提醒:“走路小心点”,“上班别迟到”……就连报纸、广播、电视台也每天给人们提供天气、交通、健康等种种提醒,生活中有了提醒,许多事都省去了不必要的麻烦和烦恼。说到烦恼,这又和“提醒”联系在一起。有时候“提醒”太多了,反而使人糊涂。诸如市场上发现劣质酱油,  相似文献   

19.
并非所有被确证为“真”的事实命题都能作为法律推理的小前提(判决结论的事实依据)。作为法律推理的小前提的“真”的事实命题必须(一)是“有用的”,即符合实体法律规范,对得出当事人是否应当承担刑事责任、民事责任或行政责任具有实质意义的事实命题;(二)是“能用的”,即符合程序法律规范,将那些诸如通过“刑讯逼供”、“诱供”等严重违反程序法律规范的证据排除在定案证据之外,最大限度地保护诉讼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害。“有用性”和“能用性”是“真”的有效性证明标准。  相似文献   

20.
工人李国富一张嘴巴,面前就腾起一团白雾。2005年12月19日深夜,零下8度。“不能睡早,不然睡了也得冻醒,得困极了再睡才行。”晚上8点,李国富与其他9名工人一起,躺在几乎与室外温度相同的铁皮屋子里。“能避风就不错了,比躺街上好些,”李国富吸着鼻涕说,“俺们挤在一起,身子就是火炉子。”10名工人挤在3张床上,传看着几张一个月前的报纸,打发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