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曾经就业而目前又失业的大学毕业生的个案访谈,我们了解到,虽然工作时间不长,但很多毕业生已明显感到了工作的压力、就业的困难和困惑,有的同学还遭遇了不规范公司的陷阱。无论是造假账、“假按揭”、拖欠工资,还是无限制的加班加点、超负荷的劳动、不提供晋升的机会、使用廉价的劳动力,这些都是不规范的市场、不规范的公司的运作方式。这是因为,比起有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曾经就业而目前又失业的大学毕业生的个案访谈,我们了解到,虽然工作时间不长,但很多毕业生已明显感到了工作的压力、就业的困难和困惑,有的同学还遭遇了不规范公司的陷阱.无论是造假账、"假按揭"、拖欠工资,还是无限制的加班加点、超负荷的劳动、不提供晋升的机会、使用廉价的劳动力,这些都是不规范的市场、不规范的公司的运作方式.这是因为,比起有工作经历的人,他们缺乏工作经验;比起往届学生或有过求职经历的人,他们缺少求职经验.工作经历的缺乏使他们缺少竞争力,常常不得不低就.求职经验的缺乏,使他们不懂得如何选择理想的职业和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侵犯.他们往往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容易掉进别人设下的陷阱.  相似文献   

3.
在市场化与全球化的趋势下,理论方面关于中国国家治理的发展走向经历了转型崩溃论与结构适应论的争论。两种争论指向的核心问题是中国的国家治理能否成功塑造稳定的制度性认同,它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发展趋势。制度性认同主要包含宪法主导下生成混合型的国家认同,政治制度化过程塑造赞成性的国家认同,现代国家福利体系塑造归属性的国家认同三大基本内容。经历了革命年代和改革年代的变迁,中国的国家治理在不同领域内形成了特定的模式,即依赖经济发展绩效的发展型国家治理模式、有限度地吸纳社会的监管型国家治理方式、有限多元的混合型治理的国家认同模式。当前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已具备制度性认同的发展趋势与特点,即意识形态领域的大众化与共识性,公众参与的制度化与有序化,官僚体系的理性化与技术化。从发展条件看,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转型发展仍需要构建现代性的维度与相应的支持性条件。  相似文献   

4.
强大的国防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安全保障。实现中国特色国防现代化,是建国以来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核心的一贯思想。但由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形势和任务不同,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规律。研究和探索我们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核心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对于推进新世纪的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毛泽东:坚持以反帝反霸反侵略为中心,立足于准备早打、准备大打、准备打核战争、打世界大战,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实行“两条腿”走路,走一条自己的国防现代化道路。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中央领…  相似文献   

5.
中国逾30年的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已经处于一个十字路口。真正能够突破瓶径、把中国改革带出十字路口,将中国现代化推向政治领域的纵深地带,必须抓住的关键问题,既不是经济学家力主的产权改革,也不是社会学家尽力渲染的社会管理改革,也不是法学界谈论的司法改革,而是中国的改革有没有希望继续推进,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具有深度和广度的政党改革。决定性的问题是经济自身的发展不是一个自足的结构,它需要一个相应的现代社会结构、政治体制作为支撑条件。基于此,对于今天的中国而言,一个现代政体的建构和对于政治现代化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政党改革,已经成为中国是不是能够避免改革失败,并真正走上现代国家健康发展轨道的决定性条件。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传统因素中的人际关系模式为切入点,论证民主政治的必然性。中国曾经是一个乡村社会,所以乡村社会形态代表了中国传统的社会形态。血缘关系、姻亲关系和邻里关系按照"差序格局"形成了一种以己为中心,以血缘关系为核心,以感情为维系的传统人际关系模式,而在其基础上形成的政治文化和政治管理方式与政治现代化相背离。城市化和计划生育政策解构了传统人际关系模式,形成一种新的人际关系模式。这种新的人际关系模式是一种现代人际关系模式,能够促进政治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要实现城乡社会结构从二元到一元的转换,就必须选择适宜的社会政策,即:改革户籍制度,选择城市化发展道路,消解城乡二元社会保障结构,建立城乡统筹就业体制。  相似文献   

8.
对于中国而言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十三五规划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2021年十四五规划实施,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新征程.十四五这五年也将是《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进一步加大落实力度并取得成效的时期.在这一时代和社会背景下,中国青年将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种理念需要青年发展政策体系来加以落实,青年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建构则成为促进理念生效和政策实现的关键性机制.  相似文献   

9.
就业问题已成为当前中国最为突出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在全面推进市场经济和加入WTO的大背景下,全面认识和正确设计就业目标至关重要.中国的就业目标可以概括为积极自主就业、取得多种效益、达到社会公平、促进充分就业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创新发展是决定"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的第一动力,又是"十三五"期间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核心。如何推动实现创新发展?怎样如期实现建成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从创新发展规律的视角出发,提出跨越式发展的"5T+1"理论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历史地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创新发展从1.0到4.0版的演变过程,以此分析它是如何使中国实现"技术追赶"、"信息追赶"、"知识追赶"、"经济追赶"的。文章前瞻地分析了"十三五"时期创新发展战略4.0版的目标、任务和重大工程,这将成为实现科技引领、推动全面创新的最大抓手,使中国科技实力、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化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土地的本性最根本地决定着中国文化的属性.就中国传统农业与文化的关系看,中国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所谓“天人合一”根本地体现为农耕生产方式对土地或自然的高度依附性,而中国文化的人本精神、伦理取向和对自然时空审美价值的发现,均直接来自农耕文明的孕育.在中国历史上,农业的发展与中国文化的传播具有协同关系,劝农传统、移民政策和屯田制度等,是中国文化确立其影响力并外向扩张的最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改革现行户籍管理制度、促进公民迁徙自由、逐步推进公民享有平等待遇是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红河、奔腾红河,实现全面建设红河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是落实公民基本权利。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通过改革,消除对人口流动、迁徙的各种不合理限制,促进农村人口与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和滇南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集镇流动、转移,推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推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实现“做大蒙自、做强两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两年以来,在打击和震慑黑恶势力犯罪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从W市扫黑除恶实践来看,黑恶势力犯罪周期性特征明显,打小打早战略基本符合实际,黑恶势力犯罪趋利性特征显著,黑恶势力犯罪手段隐蔽化程度提高,专项斗争形势依然比较严峻。专项斗争即将进入治本阶段,有些地区表述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进展从推进变为掘进。这不仅表明扫黑除恶正处在攻坚时期,还意味着今后扫黑除恶工作的内涵更广、力度更大。从战术上看,纵深掘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应该至少包含掘漏鱼掘早小掘黑财和掘黑伞等四个实践路径。但是,根治黑恶势力犯罪战略的逻辑向度应该表现为,通过完善刑事司法制度供给,有效提升治理能力,并最终实现黑恶势力犯罪治理体系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回顾历史,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清晰地反映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基本脉络。思想解放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动力。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之际,我们应不断总结历史经验,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把现代化建设推向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5.
法治这一千百年来凝聚了人类治理理想和有尊严、有秩序生活追求的制度体系,在东西方都有着悠久的起源:中国古代的法治理念与治理实践更多地贡献了某些形式性资源,而西方则为现代法治奠立了实质基础和正当程序保障。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是一项事关民族复兴和人民福祉的伟大变革,必须在立足中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对东西方历史上有益的法治资源兼收并蓄,方为实现法治中国蓝图的现实进路。  相似文献   

16.
实现现代化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历史进程的主题,但直到毛泽东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才开辟一条可行之路,此后中国现代化由不成熟到成熟、由模仿到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由单一发展到全面发展.毛泽东的“工业化式现代化道路”思想具有启发性,同时也留下了诸多教训.邓小平则把中国引向一条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实现国内主要矛盾、经济体制和对外关系三大转变.  相似文献   

17.
公共危机治理框架的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推动公共危机治理框架的现代性转化,需要重新定位价值、制度和技术三者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克服转型时期的中层塌陷困境。本文梳理了公共危机的认知路径与传统,并从这三个视角检视了我国应急管理发展的历程与特点,提出了转型时期危机频发的中国问题,剖析传统应急管理与公共危机治理之间的差异,最后就构建本土化的公共危机治理框架、实现应急管理转型提出具体路径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共同富裕思想与共享发展理念,作为党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现实背景下的理论创新,其内在接续性不可割裂。共享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共同富裕的目标价值存在着天然的契合性。而要将共享发展的工具性和目的性价值充分发挥,促成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则需要从经济发展、政治法律、社会建设等多个层面和维度进行系统性建构,并积极探索其现实化的路径和机制。  相似文献   

19.
城乡二元机制下中国现代化之路面临着困境:工农"剪刀差"阻碍了农村的现代化;大量农民工的存在,导致农村现代化乏力,造成浅度城市化问题;对农村土地的盲目任意"圈占"使现代化陷入困境。中国的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考察资本主义发展中产生的社会问题,全面剖析了工业化对城市和农村所带来的影响,认识到城乡对立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固有顽疾。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促进城乡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消除城乡对立和城乡隔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走城乡融合发展的道路。列宁和斯大林承接了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的探索和实践,通过合作社的方式使苏联的城乡关系成功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可是斯大林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又使苏联的城乡关系步入了歧路,阻碍了苏联社会主义农村与城市的发展。中国借鉴苏联的成功经验,极大地解放了中国城乡的生产力。但由于受国内外客观环境的影响,中国的城乡关系逐步失调,即使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也未能得到彻底改变。新时代,中国社会在产业发展、体制改革、精神文明、社会治理和生态治理等层面出现了众多利于城乡融合的积极因素,利于我国形成新型城乡工农关系,构建以“人”为核心的城乡融合实现机制,能够使中国城市和乡村在融合的发展道路上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