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一文发表以后,陆续发现了四处错误(其中第一点是高宝柱同志提出的,第四点是季定洲同志提出的)。现依人民出版社单行本页次更正如下: (1)15页2至3行:“而应该在有关的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这里的“经济学”应译为“经济”。 (2)27页1至2行,“专门追逐个人利益”后面的“(所谓‘商品拜物教’、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等等)”应删去。商品拜物教是马克思为了描写人们由于不理解隐藏在商品中的价值关系即人们的社会关系而误认是商品的天然属性所采用的一个比喻。马克思指  相似文献   

2.
杨海凤 《学理论》2012,(21):34-35
"物化"是卢卡奇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概念。他根据马克思《资本论》对商品拜物教的分析提出"物化"范畴,并且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作了完整阐述。主要探讨卢卡奇所提出的物化理论的内涵、物化的具体表现以及物化的克服,力求较为全面地把握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并发掘出物化理论对当今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3,(31)
马克思的拜物教范畴既有拜物教的宽泛内涵,又有特定关联域或语境下比喻意义上的内涵。马克思认为,人们在社会协作、分工关系中生产出的产品或物,却变成了独立于这一社会关系之外的异己存在。对这一异化存在的迷恋和崇拜就是典型的拜物教。它从商品拜物教经货币拜物教发展到资本拜物教。基于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理论,本文提炼出拜物教在一个社会中是否存在的三个标准(称为"拜物教判明法"):第一,实行商品经济;第二,经济上存在着剥削;第三,不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阶级垄断了行政权力且拥有对社会财富进行分配的权力,并实际占有财富。马克思的这一拜物教批判理论,对于今天商品经济日益发展,企业、工厂日渐增多的当代中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资本论》是以对商品的分析为开篇的,而在作为《资本论》手稿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则是以"货币章"为开篇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之所以从对商品的分析开始,既是因为商品概念是马克思《资本论》唯一可能的开端范畴,而对商品的分析亦是《资本论》唯一可能的开篇之章,也是因为"商品章"作为《资本论》的开篇之章所具有的"外部性",使得《资本论》的整体文本结构与文本逻辑得以按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顺序展开。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资本论》这部巨著中,全面阐述了他的货币理论和信用理论,揭示了一系列金融活动的基本原理和运动规律。这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马克思认为货币流通和信用关系,是商品经济深入发展的前提。这对帮助我们认识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很有意义。马克思说:“商品生产以商品流通为前提,而商品流通又以商品表现为货币,以货币流通为前提;商品分为商品和货币的这种二重化,是产品表现为商品的规律。”(《资本论》第二卷第393页)马克思还指出:“毫无疑问,在由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向联合起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入剖析和批判。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的分析和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物与物的关系所遮蔽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形而上学的方法论和拜物教思维方式,揭露了资本主义自由和平等的虚假性,并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了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为马克思主义自由平等观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共产主义所有制表述为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基础上的个人所有制。人们在对这一观点的理解上分歧很大:有些人认为它指的是生活资料的个人所有制;另一些人则认为它指的是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制。解开这个“个人所有制”之谜的办法,只能是暂时撇开现实的考虑,回到马克思那里去,站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来理解这一  相似文献   

8.
《资本论》依然是市场经济建设的“利器” 据《华商时报》1996年5月30日报道,苏星教授指出,现在,西方国家不少学者在认真研究《资本论》。有一位学者直言不讳地讲道:马克思把“资本”留给西方,把“论”留给了东方。过去,我们过多地重视“论”资本,忽视了用《资本论》指导我们的经济建设。有人把过去工作中的失误归咎于马克思主义,那是错误的,恰恰是我们在工作中没有认真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才导致一系列失误。过去一谈利  相似文献   

9.
商品:神秘化了的《资本论》逻辑起点——《资本论》传统理解模式质疑之一陈胜云说商品是《资本论》的逻辑起点,仅仅就《资本论》的·叙·述结构来说才是成立的。但是,商品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具体考察中,却不是一开始就作为逻辑起点而被马克思确定下来的。如...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主义社会 ,不要一提起“个人所有制”就谈虎色变 ,就主观地把它与私有制联系起来或等同于私有制。“个人所有制”是马克思著作中的一个具有十分深刻理论内涵的政治经济学概念。认真研究马克思关于个人所有制的理论 ,对于我们深刻领会邓小平的物质利益观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著作中“个人所有制”的含义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 ,实际提到“个人所有制”的地方一共有五处 ,而且都是围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阐述“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时所说的一段话而讲的。这段话是 :“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  相似文献   

11.
当前党内和社会上所存在的不正之风是不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互相抵触的、还是相辅相成的?不弄清这个问题,改革就会出现理论上的混乱,改革便无法深入进行。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必须先阐明商品拜物教是不是社会主又商品经济的固有属性。所谓商品拜物教,就是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人与人的关系为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并使人们盲目地为这种物与物的关系所支配、以至倾心追逐价值的增殖。归根结底,它是一种特有的生产关系物化的表现,决定着并反映于人们的意识。这种人们让客观经济规律盲目支配的现象,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尤其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固有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12.
列宁对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最伟大贡献,在于他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并将这一科学理论付诸实践,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它不仅是马克思的科学巨著《资本论》基本原理的运用和发展,而且是《资本论》研究方法的系统把握和成功再现。但是,对于列宁在研究帝国主义理论时,究竟是不是全面地再现了马克思《资主论》的  相似文献   

13.
"有钱能使鬼推磨",这是我们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商品拜物教"或"贷币拜物教"时经常提到的一句俗语.当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尽管我们不认为金钱具有万能的特征,但去获取更多的金钱却可以成为人们行为的直接动力. 如何去赢得更多的钱?本是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但是,据4月3日《江苏经济报》报道,吴江市以1.2万元的标价,公开"发售"城镇户口,使"数以万计的农民仿佛做梦一般,摇身就成了城镇居民"(这类"交易"其他地方也有不少报道),这不仅使笔者感到诧异,而且我想,就是写下巨著《资本论》的马克思,也会惊叹不已的.  相似文献   

14.
有的同志提出,过去我们学习《资本论》是为革命进行阶级斗争,如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搞市场经济,还用得着学《资本论》吗?回答是肯定的。 马克思花费毕生精力创作的《资本论》,阐释了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趋势,为工人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运动的特殊规律时,也揭示了社会化大生产商品经济运行的一般  相似文献   

15.
在马克思的理论视野中,资产阶级在政治与经济领域所持有的观念形态继承了宗教(基督教)以抽象的精神观念能动地把握世界的方式,从而都具有了唯灵论特征。因而,马克思把对宗教唯灵论的批判看作是政治与经济领域批判的前提。在政治领域中,资产阶级思想家把私有财产制度抽象人格化,从简单的经济关系出发来论证自由和平等,从而使建立在这种抽象人格基础上的自由和平等等政治国家的政治理念日益抽象化,并支配着社会成员的头脑且企图实现所谓的普遍利益而具有唯灵论特征;在经济领域中,资本拜物教是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的最高峰,资本这一抽象的“死劳动”借助于雇佣劳动这一“活劳动”得以不断增殖从而具有了支配人的灵性。马克思对这三种唯灵论批判的意图在于提醒人们要搞清楚资本主义制度所包含的矛盾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形态和观念形态之间的差别,不被抽象观念所支配,从而唤醒工人阶级的彻底的革命意识。  相似文献   

16.
关于“交换价值”,人们往往是运用马克思的一句话来进行表述——它“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9页)。但是,这种“量的关系或比例”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对此,学术界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不过,把“交换价值”视为“价值形式”,把“价值形式”视为是与“使用价值形式”相对的商品的二重形式之一,又把“使用价值形式”视为商品的“自然形式”,则是理论界较为流行的看法。笔者认为,这种看法至少应该说是不全面的。  相似文献   

17.
《自然辩证法》与《资本论》的关系问题,我们很少去想它,但是,恩格斯写作《自然辩证法》一书的重要目的就是与马克思的《资本论》衔接起来,并与《资本论》一起提供和阐述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关于《自然辩证法》与《资本论》的衔接问题,可以从《自然辩证  相似文献   

18.
经济管理二重性是经济管理原理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它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反复阐述了这一理论。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时指出:“说资本主义的管理就其内容来说是二重性的,——因为它所管理的生产过程本身具有二重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68—369页)。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的职能时说:“凡是直接生产过程具有社会结合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在思想领域上出现一股反对马克思主义、贬低马克思主义的逆流,在经济方面就集中表现在《资本论》过时论上.他们认为,《资本论》是马克思一百多年前为解决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而写的理论,在今天为解决社会主义建设问题已不适用了.1、这些观点之所以错误,首先是因为鼓吹“过时论”的人在思想方法上把马克思主义看做为僵化的教条.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决不是现成药方或答案,更不是算命先生,而是一种最先进、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不是教条而是研究的出发点和应用的方法,所以它不是僵化的而是发展的.从马克思主义到列宁主义以至当代的发展;从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有人利用翻译经典著作原著的一些文字问题,以鼓吹资本主义私有制。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在讲到社会主义所有制时不使用“公有制”而使用“社会所有制”,断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的未来社会要“重建个人所有制”就是要建立生产资料“人人皆有的私有制”。那么,为何理解马克思恩格斯讲为“社会所有制”呢?德文gesellschaftliches Eigentum在辞典中有“社会所有制”和“公有制”两种含义,而当人们把它同私有制对比起来论述时自然应当译为“公有制”.不准译为“公有制”的主张显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