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经济法教学面临着教学方式单一和不符合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挑战,必须进行改革。一是在课堂教学环节,要采取案例教学和学生互动,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二是在实践教学中,要搭建学生实习的多学科平台,采取多种实践方式,培养学生跨学科学习和执业的技能;三是在课外交流中,要利用业余时间和网络平台答疑解惑,增强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身边法律事务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立法权是澳门特别行政区自治 权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与葡萄牙政制下澳门立法会的立法权有根本区别,同时也有别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的我国地方立法权。它是带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新的地方自治的立法权,是对我国地方立法权的丰富和发展。一、澳门地区立法权的  相似文献   

3.
吕会庆  张巍 《世纪桥》2014,(8):26-27
我国的税收立法权高度集中于中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影响了地方因地制宜配置资源、安排收支及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效果。赋予地方税收立法权具有法学理论依据,同时也有利于地方政府提高公共产品供给的效率和效益、规范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以及优化资源配置。在实践中,赋予地方税收立法权要兼顾中央宏观调控与地方因地制宜,遵守事权、财权、税权相统一原则和法定原则。  相似文献   

4.
论我国税收立法权体制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税制的真正涵义要求按照税种实现"三分":分权、分税、分管。正确划分税收立法权是实行分税制的逻辑前提。我国税收立法权限体制存在着明显的的弊端,典型表现为以税收行政法规为主、税收法律为辅的税收立法体系,降低了税收的立法级次,影响了税法的公正性、科学性及权威性;税收立法主体多元化及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导致税收法律法规不统一、不完善和过分原则化以及地方缺乏适度的税收立法权。尽快颁布税收基本法;逐步建立以税收法律为主、行政法规为辅的科学统一的税收立法体制;合理划分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税收立法权限;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税收立法权限等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苏洁宁 《理论导报》2005,(11):33-34
中央与地方存在着法律权力方面的冲突,而法律权力主要体现为立法权,这种冲突的根源是多方面的,包括法律的地域性差异、缺乏完善的行政组织法规和双方间的利益冲突.因此,解决两者之间的冲突需要有良好的组织结构和平衡的利益关系,引入分权制衡原则,这样才可能达到两者之间在制度和结构上的均衡状态.  相似文献   

6.
国际经济法具有自身内在的体系。国际经济法的体系包括国际市场自由法、国际市场规制法、国际宏观经济法和国际发展合作法四个既相互独立又有机联系的次法律部门。其中,国际市场自由法更稳定,法律化程度更高,也更加成熟发达;反之,国际市场规制法、国际宏观经济法和国际发展合作法更不稳定,法律化程度较低,也不够成熟发达。  相似文献   

7.
2019年10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国家监察委员会制定监察法规的决定》,将监察法规制定权授予国家监察委员会,产生了立法权、监察权的子权力——监察立法权。作为新生事物,监察立法权的基本内涵、运行逻辑、规范监督亟待阐明。对监察立法权概念的界定需要从行权主体、行权依据和行权结果三个角度来分析,对监察立法权授予之必要性需要从国家权力结构完善、法律体系健全、监察效能发挥三个视角来探讨。权力会产生恣意,因此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监察立法权规范体系以监督权力的运行。要形成以党的全面监督为引领、人大监督为主导、司法监督建议协同、社会公众参与兜底的自上而下的立体化监督体系,以推进权力的法治化、规范化运行。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升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科学发展观对经济法的理论研究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通过将科学发展观与经济法进行比较可以看出,经济法原有理念的不足反映其本质理念,与科学发展观之要求存在差距,科学发展观促进了经济法理念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9.
当资产阶级高举自由之剑斩封建主义于马下之时,自由主义的个人本位也纵横于民商法之中。然而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社会文明的进一步成熟,社会本位代替个人本位之潮流却再也无法阻挡。经济法是以社会为本位的部门法,确立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一直是经济法理论的重要难题,学者们对其进行的研究虽已有诸多成果,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以社会本位观为理念。结合我国经济法的实际功能与基本任务,对经济法的基本原则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10.
黄建水 《学习论坛》2010,26(9):75-80
依据我国宪法,全国人大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它既行使监督宪法实施的权力,又行使立法权。当立法或立法解释与宪法或宪法解释不一致时,监督宪法实施的权力就应当发挥调节作用。研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职权,特别是解释宪法权、监督宪法实施权与立法权、法律解释权之闻的冲突与和谐问题,不仅对于丰富和发展我国宪法学具有重要理论意义,而且对于建立我国监督宪法实施制度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公司法开始由重视个体利益的规范效率向重视社会整体利益的制度效率转轨,经济法价值在公司法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制定公司法的目的除为了规范公司的组织和行为外,还要保护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公司法所规定的法人治理结构是实现公司运营效率的保证,它的完善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社会效率的彰显;公司法中最为典型地体现经济法中社会效率的制度是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公司法中还存在着经济法的另外一个价值即维护社会公平与实质正义的规定。  相似文献   

12.
经济法与社会法的关系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法与社会法都是法律社会化历史进程的产物,它们都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本,体现着对特殊群体的“倾斜保护”。但二者存在着调整对象不同、目的与作用不同、调整的方法不同等差异。经济法侧重于从经济方面对社会整体利益的维护,社会法侧重于从社会福利方面对社会整体经济利益的维护,各有重点,各有目的。因此,只有将二者紧密结合,使其作用互补,才能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双赢”局面。  相似文献   

13.
衣芳 《理论学刊》2004,(12):4-7
能否把握执政规律及其本质要求 ,关系执政党的执政基础和前途命运。可以从形成执政规律的最主要因素———执政主体、执政客体和政权及其关系的分析中 ,把握规律的最主要内容及其作用和要求。执政一般规律的最基本要求 ,就是执政主体的执政目的、执政方式等必须适应执政客体的状况及其要求 ,集中表现为适应人民大众的状况及其要求。这也就规定了执政者的执政目标指向和价值取向是为全社会、为人民大众 ,即“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人类社会执政活动一般规律的基本要求 ,又是共产党执政特殊规律的根本要求 ,也是共产党执政规律和执政能力在新世纪的特殊要求  相似文献   

14.
经济法作为国家协调社会经济的基本法律 ,其价值取向体现在 ,经济法追求的一般价值取向———实质正义和社会公正。经济法直接将维护社会经济总体效益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和遵循的原则 ,这是经济法价值取向的独到之处 ,以人性的全面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价值目标。经济法的三大原则 ,简明地表达了经济法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为了参与全球化,中国共产党在提高五种能力基础上,运用科学发展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遵循执政规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运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从政治、理论、组织和体制方面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党的蓬勃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就要探索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方法。内容和原则,探索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方法。要研究中国共产党与西方政党执政方法的不同,进一步深化对自身执政方法的研究。探索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内容,就要研究中国共产党如何始终保持思想上的先进性,如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如何确保始终发展社会生产力,如何完善党扔领导机制和理顺党政关系;探索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原则,就要研究党应如何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和如何在法律范围内活动。  相似文献   

17.
体现国家渗透市场理念的经济法是以市场与政府的互动结构作为自身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通常机制。而就业歧视问题则体现了市场调节失灵和政府管制缺陷的两难境地,其形成机理与经济法的基本机理具有相通之处。因此,经济法解决机制将成为解决就业歧视问题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8.
苏联解体的政治经济根源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解体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政治上高度集权,经济上高度集中,官僚特权集团同人民大众的矛盾及苏共领导人的错误决策无疑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9.
美国是西方最早建立司法审查制的国家。自1803年美国”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后,美国司法审查制正式确立。该制在有效地制约了立法权与行政权,维持国家权力均衡状态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对世界各国宪政及权力监督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运用配对样本秩和检验的方法,对中国电力产业改革前后34家上市公司的经济效益进行显著性检验后,可以发现中国电力产业改革前后经济绩效并无显著变化。对此种现象如果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可以从市场结构方面给出解释,据此对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提出的建议是:放宽市场准入;减少政府对电力生产的干预程度;加快推行竞价上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