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正规就业——大学毕业生就业新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和就业形式不断变化。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非正规就业作为缓解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方式,已经初显端倪并将日益发展。大学毕业生参与非正规就业不仅具有非正规就业的一般特点,还具有就业层次较高、人力资本利用程度相对充分、流动能力较强和创造性与发展性突出的特点。要促进大学毕业生非正规就业,必须转变大学生就业思想观念,增强其就业能力;改革劳动人事制度和大学毕业生就业户籍管理制度,消除各种就业制度壁垒;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非正规就业氛围。大力鼓励大学毕业生参与非正规就业,形成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并存、相互促进的就业格局,是解决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兼具前瞻性和现实性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2.
刘丹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副司长):公共就业服务与促进残疾人就业中国政府将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在积极就业政策体系中,发展公共就业服务和对包括残疾人在内的就业困难群体实施就业援助,是十分重要的内容。目前,已建立了公共就业服务制度,覆盖全国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已经形  相似文献   

3.
自雇型就业是实现青年就业的重要方式,就业脆弱性是影响青年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网约工是互联网时代青年自雇型就业的典型形态。本文以网约工的就业模式为例,分析青年自雇型就业的典型形态。以网约工就业困局为例,基于就业机会、就业能力和就业服务的维度,探究青年自雇型就业脆弱性的生成。以网约工的就业支持为例,探究青年自雇型就业脆弱性的消解路径。  相似文献   

4.
"就业",始终牵动着千家万户,为全社会所关注。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坚持就业优先发展战略,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积极的就业政策措施,基本形成了"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就业机制与就业工作格局。  相似文献   

5.
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社会政策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包括就业机会平等、就业待遇平等、就业安全保障平等以及就业服务平等。实现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实质上就是要反对就业与职业中的各种城乡歧视行为,禁止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政策歧视,走出就业领域的"政策困境"。本文实证研究社会政策对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影响,提出构建实现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城乡一体化就业政策体系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残疾人》2010,(2):20-21
中国政府将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在积极就业政策体系中,发展公共就业服务和对包括残疾人在内的就业困难群体实施就业援助,是十分重要的内容。目前,已建立了公共就业服务制度,覆盖全国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已经形成,并已全面实行对全部劳动者免费提供基本就业服务的制度。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决就业难的问题,成都等地方政府尝试推行发放就业培训券的行政措施。就业培训券是给付行政下政府为保障公民就业权而发放的就业补贴。透过就业培训券,可以看到政府基于生活保障的就业扶助义务以及基于平等保护的消除就业歧视义务。从就业权保障的角度看,政府发放就业培训券的行为是一种给付行政措施,对解决就业问题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武汉市困难群体就业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就业始终是党和政府关注的重点问题。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政策,有就业能力的下岗人员的就业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沉淀下来的未就业人员成为就业中的困难群体。本文以武汉市为例,将下岗失业状况分为三阶段,认为就业政策投入边际效用递减、职业生涯延续与社会发展断层以及政策依赖是当前城镇就业治理的症结所在,并提出破解困难群体就业难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就业价值观与不健康就业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湛俊三  陈静 《理论月刊》2006,(12):186-188
正确的就业价值观与健康的就业心理,是成功就业的必要条件。就业价值观的偏差,会带来情感上的分离和行为的偏离,影响就业的心理健康,并导致就业不成功。本文从大学生所处的改革环境出发,重点就不成功就业的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与不健康就业心理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四种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0.
国家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多渠道扩大就业。为了促进就业,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协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  相似文献   

11.
《群众》2016,(7)
正就业是民生之本,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针对当前压力巨大的就业形势,淮安市清浦区以支持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为切入点,加强政策扶持和载体建设,着力提高就业质量,有效地促进和推动了新形势下的就业创业工作。加强服务,推进新就业形态蓬勃发展现代经济特别是网络经济的发展,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土壤,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的发  相似文献   

12.
信息速览     
《就业与保障》2013,(Z1):59-65
福建省落实新一轮积极就业政策和企业用工服务拉开序幕为进一步落实党的十八大有关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就业政策的要求,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于近期举办了全省就业政策培训会及各类就业服务平台与用工企业劳务对接活动,拉开新一轮积极就业政策全面落实和2013年度企业用工服务的序幕。举办就业政策培训会,是福建省就业政策宣传培训三年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训会主要内容,一是讲解促进就业、稳定就业  相似文献   

13.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就业问题日益凸现。文章从劳动力市场供给、老年人生活来源和就业岗位的分布三个方面指出,在与年轻人就业关系问题上,老年人就业属于补充而非竞争性质的就业;同时从就业意愿与就业动机的角度,指出当前老年人的就业既包括主动性再就业,也包括被动性再就业;最后提出了改善老年人就业现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魏敏 《理论月刊》2010,(1):123-125
我国妇女就业面临很多问题,就业平等权是关键。《就业促进法〉对女性就业给予一定关注,但也暗示着男女就业的不平等。从社会性别视角解读《就业促进法》,提出将社会性别观点纳入决策过程,完善现有相关规定,营造妇女平等就业氛围,以保障女性就业平等权的实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完善我国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业公共服务,是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参与,通过就业服务机构,帮助劳动者获得就业岗位和提升就业能力,帮助用人单位寻找合格劳动力的一系列服务性工作的总称。就业公共服务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特别是政府提供的就业公共服务,是政府履行公共事务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完善的就业公共服务,目的在于解决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双方的均衡协调,包括:提供就业信息服务、提供就业咨询服务、就业指导服务、职业介绍服务、就业培训、就业委托服务和就业管理服务等。建立健全就业公共服务必须充分调动和发挥政府公共部门、非政府组织和个人的积极性创造…  相似文献   

16.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的就业管理工作必须更加关注和引导学生的就业问题,并为他们提供更加丰富的就业资源和机会。就业管理中,可以从更新高校毕业生择业工作观念、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载体、对高校毕业生实行分级分类就业管理三方面入手,实现高校就业管理工作的创新与提升。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的制约因素及其政策支持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描述了我国失地农民就业的现状,指出了制约失地农民就业的因素,如地方政府对失地农民就业重视不够,社会就业环境不利于失地农民就业,农村职业教育缺失、就业培训缺乏组织协调机制,对失地农民的补偿标准低、间接影响农民再就业等,并提出通过消除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制度缺陷、为失地农民就业和创业提供各种资金支持、积极拓宽到非农产业就业的渠道、搞好就业培训工作、重视失地农民的就业保障等措施来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8.
热词出处: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30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0万人。大力开发就业岗位,以发展促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落实就业促进法和鼓励创业的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资金补贴等政策措施,落实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社会保险和公益性岗位补贴政策。推进统筹城乡就业,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返乡农民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  相似文献   

19.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就业工作已经引起中央和社会的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应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加强就业管理,针对就业市场失灵的原因,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提高就业市场效率;加强就业市场的管理,营造公平的就业秩序。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做好就业工作。  相似文献   

20.
目前吉林省创业促就业活动发展势头很好,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吸纳就业能力相对不足,就业供需矛盾相当突出;中小企业已成为就业的主渠道,但规模偏小;就业问题出现多元化、复杂化变动迹象。面对复杂的就业问题,吉林省一直在不懈地探讨解决问题办法。但笔者发现,单靠积极落实就业政策,民众不积极创业,要想根本上化解就业问题十分困难,就业的突破口在于创业。推动创业、扩大就业是我省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今后,要在下大力气进一步提高民众对创业和就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的基础上,积极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