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党课》2007,(4):42-44
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三农”问题对中国改革发展稳定的特殊重要性。正因为如此,我们党的领导者极其重视“三农”问题,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能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政策,由此也诞生了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名词一“一号文件”。回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中央历次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的主要精神,我们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央在农村改革和发展方面的政策轨迹。  相似文献   

2.
梁平委发[2007]1号。 《中共梁平县委关于开展向邓平寿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2007年2月9日)。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农村改革是举世瞩目的一件大事。这一改革是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正式开始的,它不仅使中国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且推动了城市以至整个国民经济体制的巨大变革。  相似文献   

4.
正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红旗渠,以其所代表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而为人所熟知。其实,在安徽省岳西县,也有一条类似于"红旗渠"的包家燎原渠,这条渠的修建年代、过程及艰苦程度都与"红旗渠"相近,甚至连洞口、渡槽的名称也与"红旗渠"一样,带有那个时代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内外部形势如何变化,省委、省政府始终专注改革谋发展,在数百项改革中,始终把新一轮农村改革放在"三农"工作突出位置,及时对接落实中央出台的涉农改革方案,坚持把农业农村改革摆在全面深化改革"突破口"地位谋划推进.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省委农工委副主任毛业雄.  相似文献   

6.
2010年12月7日,中共山西省委组织部召开新闻发布会,省委组织部新闻发言人朱先奇介绍了我省围绕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建设坚强有力、奋发有为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6+7举措。为了有效地、最大限度地激发  相似文献   

7.
陈大斌 《党史纵览》2004,(11):48-52
(接上期) "责任田",救命田! 上世纪60年代初,安徽实行"责任田",是中国农村改革、发展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责任田"出现的意义巨大且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8.
2004年“一号文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的第六个“一号文件”,也是新世纪首个关于农业的“一号文件”。该文件核心政策为,取消农业特产税、五年内减免农业税等三项补贴政策的“两项减免,三项补贴”政策。  相似文献   

9.
1959年8月的庐山会议后,在全国展开的反"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对农村形势产生了严重影响."大跃进"和公社化运动中发生的"左"倾错误,严重的"五风"等,刚刚开始纠正,便遭中止.纠"左"一时间变成了反右.这样一来,严重的"左"倾错误不仅不能得到纠正,反而进一步发展,"五风"未止,反而越刮越烈,"大跃进"也借势以更猛的势头掀起新的浪潮.这样,就给神州大地带来一场深重的灾难.  相似文献   

10.
1982年1月,《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不但肯定了“双包”(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制,而且肯定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1983年1月,《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从理论上说明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  相似文献   

11.
<正>从2004年到2014年,整整十年时间,省级财政"三农"投入从2003年的26.5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195.07亿元、增长736%;农林牧渔增加值从1128.6亿元,增加到3425.6亿元、增长304%;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230元,增加到7895元、增长354%。粮食连续7年增产,农民连续7年快速增收,农村基础条件不断完善,农村建设焕然一新,农村社会不断  相似文献   

12.
"农村改革从安徽开始"论是基于中国农村改革在行为主体和推进机制方面的特征。它虽有一定的史实依据,但更多的是一种兼具实证性和象征性的政治话语建构。在这一话语建构和流行过程中,高层决策的信息来源,农村改革的实践选择,政治人物的地位变化,政治舆论的强势宣导,这些因素前后相继、相互作用、彼此强化。  相似文献   

13.
於靠勇 《当代党员》2010,(11):34-36
9月8日,城口县明通镇。 已是夜深,镇办公大楼灯火仍明。“党员先讲8月承诺完成情一况,再通过党员互评、领导点评选出三名优秀党员。”镇党委书记杨春说。  相似文献   

14.
《党课》2008,(10):31-31
1978年以前的小岗村,只有20户人家100多口人,是全县有名的穷困村,“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每年秋后,家家户户都要外出讨饭。全村没有一间砖瓦房,许多农户的茅草屋破烂不堪,家徒四壁,有的穷得全家只剩一床棉被。  相似文献   

15.
宿县一位老农自食其力的启示在曾希圣下决心在全省实行“责任田”的过程中,宿县一位名叫刘庆兰的老农上山开荒,自食其力的事迹使他深受感动,成了他痛下决心的一个有力根据。在曾希圣离开山东,回到安徽在蚌埠召开的那次全省地市委书记会议上,在淮北宿县农村蹲点搞调研的副省长张  相似文献   

16.
“曾希圣‘左’后纠‘左’”如何评价曾希圣其人?作为一个安徽籍的人,我的家人、亲友、儿时同学和众多的乡亲,在“大跃进”的“五风”中受尽了苦难,其中一些人在那场灾难中饿病而死,有的全家死光。每次回乡,亲友家人说起“1960年”的灾难,就要骂当时的错误政策,骂“五风”,最后  相似文献   

17.
"农村改革从安徽开始",是一个典型和流行的叙史方式,但它主要并不是一个实证问题,而是一个兼具实证性和象征性的政治话语建构。在这一话语建构、定型和流行过程中,高层决策的信息来源、农村改革的实践选择、某些政治人物的地位变化、政治舆论的强势宣导等因素前后相继,相互作用,彼此强化。  相似文献   

18.
南新庄试点点起“责任田”的星星之火全省三级干部会议结束后,曾希圣等从蚌埠回到合肥,马上着手准备即将开始的“大动作”。曾希圣让身边工作人员把合作化以来有关实行责任制的资料,包括对“包产到户”的批判材料尽可能地都搜集来仔细阅读,决心在全省实行一种可以有效的防止大呼隆、大锅饭、瞎指挥,有效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责任制。2月14日,曾希圣在省委书记处会议上提出,可否考虑试行“按劳动底分包耕地,按实产粮食记工分”的办法。这种办法的核心,一是社员承包,二是联产计酬,其实质就是过去一些地方实行过、遭反复批判过的包产到户。会上…  相似文献   

19.
宿县一位老农自食其力的启示 在曾希圣下决心在全省实行"责任田"的过程中,宿县一位名叫刘庆兰的老农上山开荒,自食其力的事迹使他深受感动,成了他痛下决心的一个有力根据.  相似文献   

20.
陈大斌 《党史纵览》2004,(12):23-27
(接上期) 违背民心的"改正" 安徽的"责任田"尽管在促进恢复生产、让饥饿的农民吃上饱饭和稳定农村形势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尽管其推行者怀着探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良好愿望,尽管农民欢迎它,称颂它是"救命田",但是,在当时那样的政治环境里,其命运是注定不能长久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