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1945年12月15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对华政策声明,主张中国各政治力量的代表召开全国会议,商讨和平团结的有效办法。仅隔一个星期,美国五星上将马歇尔就作为美国总统特使来到重庆,"调处国共军事冲突",参与国共和平谈判。马歇尔来华后,首先恢复已经中断的国共谈判,并于次年1月成立有国共美三方组成的三人委员会,共商解决各项军事问题的具体办法。在此后将近一年的时间内,周恩来和马歇尔共事在同一个委员会中。  相似文献   

2.
抗战胜利后,美国出于其在中国的利益考虑,有意修正赫尔利对华政策的错误,特别派出五星上将马歇尔作为总统特使来华"调处国共军事冲突",参与国共和平谈判。作为回应,中共派出周恩来全权代表。自1946年1月开始,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周恩来和马歇尔有了一段共事的经历。"三人委员会"成立,周恩来与马歇尔初识  相似文献   

3.
袁小伦 《党史纵览》2009,(11):29-34
中国共产党对外关系起源于延安,并从延安走向世界。就中共与美国的关系而言,1944年接待美军观察组是延安外事工作的重要开端。中共与来华调处国共矛盾的’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等也开始了直接的交往,其中,经历了与两国三方(即中关两国和国共美三方)有关的历史事件有重庆谈判、停战谈判,  相似文献   

4.
马歇尔是一位美国五星上将,1939年到1945年任美国陆军参谋长,协助美国总统罗斯福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指挥美军协同盟军与德,意、日法西斯作战,获得了很高的军事赞誉。卸职后,1945年12月以总统杜鲁门特使的身份来中国调处“国共军事冲突”。1947年1月回国任美国国务卿。关于马歇尔,蒋介  相似文献   

5.
李冉 《世纪风采》2011,(5):35-37
1945年,中国内战迫在眉睫。美国总统杜鲁门派遣马歇尔为特使,到中国调处国共纠纷,企图能化干戈为玉帛,但由于种种原因,调停失败。马歇尔觉得自己对中国的局势已经无能为力,换一个人,也许会出现转机。经过全面考察,他选择了时任燕京大学校长的司徒雷登来担此重任。精明的马歇尔为何会选择司徒雷登这样一个外交“新手”出任美国驻华大使呢?这背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相似文献   

6.
博览之窗     
周恩来举荐司徒雷登当大使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虽然举行了重庆谈判并达成了《双十协定》,但双方的军事冲突并未因此停止,反而愈演愈烈。面对中国局势的日益恶化,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不得不于1945年11月27日提出辞职。五星上将马歇尔作为总统特使来到中国,继续调停国共冲突。赫尔利辞职后,美国驻华大使一职空缺。当时,杜鲁门总统将这一选择权留给马歇尔,由马歇尔亲自挑选一位能配合他工作的大使。最初,马歇尔心目中的理想人选是魏德迈。魏德迈在二战后期曾任盟国方面中国战区参谋长。此人不但为人圆滑,而且一向持反共观点,…  相似文献   

7.
1942年2月,为迎接以调处国共双方关系为名来延安访问的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党中央指示驻南泥湾的某团组建一支仪仗队。仪仗队为一个营,由该团团长罗少伟担任营长,从全团精选500名年轻、精干、军事姿势好的战士编成三个连。 3月4日,马歇尔特使飞抵延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人,陪同马歇尔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共产党对外关系起源于延安,并从延安走向世界。就中共与美国的关系而言,1944年接待美军观察组是延安外事工作的重要开端。随后,中共与来华调处国共矛盾的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等也开始了直接的交往,其中与两国三方(即中美两国和国共美三方)有关的历史事件有重庆谈判、停战谈判,相应的协商机构则有三人军事小组、军事调处执行部  相似文献   

9.
周鹏 《新湘评论》2012,(16):57-58
我军最早组建的仪仗队不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首都北京,而是在解放战争初期的延安。 1945年12月,马歇尔以美国总统特使的身份来到中国,与周恩来、张治中组成3人军事协调小组,专门负责协商解决国共军事冲突问题。随后在北平设立了由第18集团军参谋长叶剑英、  相似文献   

10.
周鹏 《学习导报》2012,(16):57-58
我军最早组建的仪仗队不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首都北京,而是在解放战争初期的延安。 1945年12月,马歇尔以美国总统特使的身份来到中国,与周恩来、张治中组成3人军事协调小组,专门负责协商解决国共军事冲突问题。随后在北平设立了由第18集团军参谋长叶剑英、  相似文献   

11.
1945年12月,采取"援蒋内战"政策的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在华无法遂其所愿,狼狈下台返美。当时中国是美对外战略的重点,是遏制苏联扩张的平衡力量,所以美国总统杜鲁门任命刚卸任的美国陆军参长、五星上将马歇尔为总统特使赴华调处国共争端。1946年7月14日,醉心内战的蒋介石为避开马歇尔无休止的"调解"会晤,偕同宋美龄以避暑为名,离开南京登抵庐山安营扎寨。 马歇尔的调解自然离不开蒋介石,因为蒋独裁一切,国民党一切都由他一人说了算。因此,为了调处使命,马歇尔不得不头顶烈日,艰难地穿梭于南京和庐山之间。 1946年7月中旬,中国…  相似文献   

12.
匆匆离南京中原救“火”急1946年,抗日战争刚刚结束的中国大地又笼罩起内战的阴云。这年年初,国民党当局由于全面内战的准备工作还没有做好,大批军队还没有运到内战前线,加之先头部队向解放区的进攻连遭失败,政治上又日趋孤立,于是,不得不被迫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无条件停战的建议,同中共达成关于停止军事冲突的协议。随后,在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的参加下,国共双方经过继续谈判,签署了“停止军事冲突”协议,并颁发停战令,组成由国、共、美三方代表参加的“军事三人小组”及“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负责调处国共双方的军事冲突…  相似文献   

13.
A1946年6月底全国性内战爆发后,时近一年的国共和谈的成功希望本已荡然无存,但无论是蒋介石,还是作为国共调处人的美国特使马歇尔,都不愿宣布和谈破裂,而是继续与中共进行所谓谈判。蒋介石想利用和谈作烟幕,欺骗舆论,掩盖其军事进攻,并企图将内战扩大的责任嫁祸于中共。马歇尔不肯主动退出调处,为的是继续贯彻美国的对华政策———助蒋反共遏苏,但又要求蒋作出某种让步,并进行某些民主改革。这种自相矛盾的对华政策最终使马歇尔逐渐失去其公正性,沦为蒋之帮凶。为助蒋行骗,年逾花甲的马歇尔不惜冒着酷暑,在7至9月间,…  相似文献   

14.
正马歇尔16岁时考入弗吉尼亚军校,其军人生涯自此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时,马歇尔担任美国陆军参谋长,被授予少将军衔。1943年秋,他被推选为盟军最高司令,负责指挥欧洲登陆战役。1944年12月,他升任五星上将。抗战胜利后,马歇尔被杜鲁门总统派往中国调处战后的国共关系。最  相似文献   

15.
张家康 《党史纵横》2014,(11):46-49
正抗战胜利后,享誉国际的美国五星上将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被杜鲁门总统派往中国,和平调处战后的中国内战。最初,他以客观、公允的姿态,奔走于交战中的国共双方,从而得到中共的好评,被毛泽东誉为"和平使者"。可是,由于美国对华政策的摇摆与矛盾,马歇尔也是无能为力,常胜将军终有了"败走麦城"的记录。你一定要帮助我去完成这项使命马歇尔16岁时,考入弗吉尼亚军校,自此开始其终生的军人生涯。军校毕业  相似文献   

16.
我军最早组建仪仗队不是在新中国成立后,而是在解放战争初期。1945年10月,美国五星级上将马歇尔以美国总统杜鲁门特使身份来华“调解国共军事冲突”。为在延安迎接来访的马歇尔,党中央特地指示我军驻南泥湾某团组织一支仪仗队。从全团精选500名年轻、精干、姿态好的战士,编成3个连,组成了我军历史上第一支仪仗队,在延安进行紧张训练。组队伊始,战士们听说要去欢迎一个支持蒋介石打内战的美国人,抵触情绪很大。许多战士很不高兴。队领导向大家讲了执行这次任务的重大意义,传达了周恩来副主席的指示:我们以这样的形式欢迎马歇尔,表明了我党要…  相似文献   

17.
国共谈判军事3人小组——国民党代表张治中、中共代表周恩来、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终于抵达江城武汉。这天是1946年3月5日。 走下飞机的周恩来,不觉长长地吁出一口气。为使军事3人小组能来武汉,他费了多大的努力!看到事情有了可喜的开端,周恩来一个多月来焦虑不安的心情稍有轻缓,但心里仍有沉甸甸的重压。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一方面声称要谋求国内和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另一方面却在和平烟幕的掩护下,加紧军事部署,制造军事冲突.美国政府为了扶持蒋介石集团,于1945年12月15日任命前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为特使,以“调处”中国内战的名义来华.针对这种形势,中国共产党采取“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方针,同蒋介石集团进行政治谈判,国共双方代表达成有关协议.按照协议规定,军事调处执行部(简称“军调部”)作为履行停战协定的机构,设立三个委员,分别代表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政府和美国.美国代表被邀请充任主席,作为三方会议的召集人.按照三方协议,军调部受军事三人小组——周恩来、张治中和马歇尔的领导.时任十八集团军参谋长的叶剑英作为中共代表,与国民党政府代表郑介民和美国代表饶伯森进行三方谈判,调处国共间的军事冲突.  相似文献   

19.
林木 《党史博览》2007,(6):28-29
军事调处执行部,简称"军调部",是根据国共双方签订的《双十协定》精神,按照国共双方于1946年1月达成的停战协定而于1946年1月14日在北平正式成立的.它是1946年1月7日成立的周恩来、张群(后为张治中)、马歇尔"军事三人小组"的办事机构.  相似文献   

20.
岁月据《参考消息》报道,迪克西使团是第一个与中国共产党最高层接触的美国官方组织,它是由美国官兵组成的一个小兵营,是美国派到延安的军事观察团。它于1944年来到延安,于1947年解散回国。它同包括毛泽东在内的中国高层接触,比美国前总统尼克松1972年访华早了28年。今年8月,使团成员再次来到中国访问,中国政府在北京宴请了他们。使团中的一位成员约翰·罗德里克回忆起了当年在延安时的情景,他说道:我于1945年11月抵达延安,在那里逗留了7个月,报道国共谈判中共方面的情况。这次谈判是由当时美国总统哈里·杜鲁门派遣的特使乔治·马歇尔上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