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口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奠基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是和谐社会最基础、最根本、影响最深远的奠基工程。目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成主要受人口的数量、素质、结构、迁移、安全等五大因素制约,因此,必须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建立有利于人口和谐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人口和谐的法律法规、加大教育力度等措施积极消除人口不和谐因素,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时期全党工作的重点。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以发展求和谐,努力构建和谐福建。今年初,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福建,再次提出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问题,表明构建和谐社会的极端重要性。我们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过程中,一定要以人为本,始终将构建和谐福建放在重中之重来抓,坚持人民唯大、人民唯重、人民唯先,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加快和谐社会建设。胡锦涛总书记将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概括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六个方面无一不是与人相联系的,都是以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人  相似文献   

3.
“和谐中国(庐山)论坛”的与会学者认为,党内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核心,实现党内和谐,必须致力构建以和谐为主要特征之一的党内文化;没有民主就没有和谐,和谐离不开民主政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和谐、人的内心和谐四大和谐的有机统一;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根本在于文化崛起;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学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哲学基础的核心;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如何把党的创新理论及时…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和人与自身的和谐的社会,而人与自身的和谐是其它和谐的基础和前提。因此,人自身的和谐,即和谐人的培养和建设应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中心环节。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为社会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可见,在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时代背景下培养和谐的人才,是目前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当前需要从十个方面辩证地认识和把握“和谐”的内涵和实质。一、正视“不和谐”才能建设“和谐”。我国经济社会制度的变迁正呈现出某种非良性发展趋势。只有化解了诸种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及现实中的不协调与不和谐,整个社会才能得以和谐发展。二、富裕不等于和谐,但贫穷绝对不和谐。和谐社会不仅是一个经济不断发展的社会,而且是一个包括人的自身发展在内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的社会。三、改革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手段。建设和谐社会是一个全新的实践,需要我们在工作思路、方法和举措等方面与之相适应,以改革促和谐。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可以说,实现群众利益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一、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质是实现群众利益利益作为一个广泛的社会范畴,反映着人对周围世界一定对象的需要。对利益的追求既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杠杆,又是引发社会矛盾的最终根源。总体而言,引起社会不和谐的根本原因是利益关系的不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质是构建和谐的利益关系。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7.
《新长征》2006,(9):32-32
中央党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在2006年7月24日《光明日报》上撰文指出,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我们必须下功夫培育和建设有利于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相似文献   

8.
和谐精神是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的,以"和而不同"为核心,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基本取向,以推进和实现人的和谐发展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国与国之间的和谐为着眼点的价值理念、社会理想、人生追求、精神境界和行为方式。和谐精神是和谐文化的核心精神,具有价值引领、经济发展、社会整合、人才培育等功能,能够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价值共识、社会氛围、人才支撑,是和谐社会的灵魂。  相似文献   

9.
党群关系即政党与群众的关系。和谐的党群关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本质、最基本的关系,是建设和谐社会大厦的重要基石。当前党群关系总体是好的,但问题依然存在,在个别地区甚至相当严重。针对构建和谐党群关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导致党群关系不和谐的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和谐党群关系的对策,对新形势下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中提出的重大战略目标,也是促进我国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和小康社会顺利实现的重要保障。怎样从我国实际出发,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解决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克服前进中的矛盾,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是我们面临的重大现实任务。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基础是唯物辩证法中的矛盾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和谐是相对于不和谐即矛盾而言的。克服不和谐,矛盾双方取得相对平衡,处于相互…  相似文献   

11.
《共产党人》2006,(23):4-6
社会和谐,这是千百年来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中国共产党人从十六大正式提出“更加和谐”开始,到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再到六中全会提出和谐社会建设目标,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自身执政使命的高度自觉,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认识的不断深化。实现社会和谐,需要全党、全社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需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统一战线紧密联系着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和各界人士,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优势独特,作用巨大,不可替代。  相似文献   

12.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需要通过对社会客体的改造和优化,以便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客观条件,更需要对社会主体--人的改造和优化,以便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主观条件.和谐人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是集个体和谐、人际和谐与类和谐的统一体.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社会主体的要求,和谐人具备自身的一些特性.本文从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三个视角分析和谐人的特性,一方面体现了人之发展的时代取向,同时也从社会主体角度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关系协调与增长系统,包括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人与人的人态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心态和谐.这三大和谐之间是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的动态整体,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基础.这是由于,相对于人类生存和所有实践活动而言,整个生态系统是人类社会的自然存在前提和客观环境条件.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必须"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2].作为各项工作"生命线"的思想政治工作,更要调动和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发挥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功能,从而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创造一个宜人的自然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党的先进性的伟大实践。建设和谐秀山,既是秀山人民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也是秀山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实践先进性的检验标准和历史使命。一、加快经济高地建设,夯实构建和谐秀山的经济基础没有发展就谈不上和谐,在穷乡僻壤绝对建不起和谐社会的高楼大厦。我们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03年4月中共重庆市委书记黄镇东在我县调研和市…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方位和谐的社会,人的心理和谐是目的也是手段,能对社会建设产生重要影响。改革开放来,由于社会发展的失衡所带来的心理不和谐成为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心理诱因,极大危害社会稳定、阻碍社会和谐。所以,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重视人的心理和谐建设。通过利益机制、心理疏导、价值观教育、民意表达等渠道使人正确对待自己、他人、社会与自然,形成和谐心理,这对缓解矛盾冲突、促进社会建设、推动社会和谐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岳文魁 《实践》2007,(6):31-31
企业是社会的细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求我们建设好和谐企业。国有企业党组织要充分认识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在建设和谐企业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积极参与经营决策,使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着力解决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培育和谐的企业文化,为和谐社会建设做好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17.
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财政制度等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和谐的主要原因,城乡不和谐会削弱发展的可持续性动力,危及社会的安全运行,增大和谐社会建设的阻力.实行"多中心分散式"城镇化发展模式,改革户籍制度,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系等是协调城乡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8.
中国当代和谐精神,是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的,以"和而不同"为核心,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以推进人的和谐发展、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国与国之间的和谐为基本着眼点的价值理念、社会理想、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中国当代和谐精神具有价值引领、经济发展、社会整合、人才培养等功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价值共识、物质基础、社会氛围和人才支撑,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灵魂。  相似文献   

19.
正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特别是在以教书育人为主要宗旨的高等学府,此项任务显得特别重要。和谐社会首先必须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社会秩序的和谐,最终也要归结为人的和谐。如何培养和谐的人,如何为社会培养有理想、有专长、明事理、懂和谐  相似文献   

20.
王琨 《共产党人》2006,(15):18-19
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和谐社会由许许多多的社会现象构成,是多方面的工作成效的综合反映,是各种社会关系和谐的总和。促进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政府的行为至关重要。只有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真正建设法治政府,才能够充分及时发现调节影响社会和谐的各种不正常因素,有效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及时调节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有效维护社会秩序,更好地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为实现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健康、稳定、协调发展创造一个和谐的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