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深圳也在致力于推动文化的迅速崛起,尤其是要打造创新型、智慧型、力量型城市主流文化,而学术文化正是这种城市主流文化的核心要素。2009年12月深圳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深圳报业集团联合主办了首届深圳学术年会。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深圳是第一家举办社会科学学术年会的城市。学术年会的举办将为深圳本地学术界创造一个进行高端学术交流、展示学术成果的机会,成为繁荣深圳学术文化、培育"深圳学派"的重要平台。为此,本刊特设"首届深圳学术年会"专栏,围绕"学术文化与城市软实力"的主题刊出本刊记者对深圳市社科联主席乐正教授的专访,以及在研讨会上做了主题发言的北京、广州、深圳等学者的文章。  相似文献   

2.
深圳的文化产业比较繁荣,思想非常活跃,经过30多年的积累,学术文化建设已经初具气象,学术氛围正在慢慢形成,有必要对过去的文化发展进行系统总结,对以后的学术和文化发展作出指引。在这一背景下2010年4月,深圳市委、市政府正式发布《关于全面提升深圳文化软实力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推动建设“深圳学派”。  相似文献   

3.
南金花  张素荣  任素梅 《学理论》2013,(24):59-60,106
贺麟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有影响的思想家,他一生致力于学术的研究,在中西哲学及其比较研究中都做出了很独到的贡献。在文化意识上以他的体用观为基础,分析文化层面的"体"和"用",并在分析和介绍贺麟的体用观的基础上,对他的文化忧患意识和文化融合意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人文精神的缺失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严重弊端,基础教育尤甚。当前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加强人文素质、人文精神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人文精神教育,应当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德育的内容与形式,切实加强人文学科建设,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特殊作用,还要特别重视传统文化思想的教育。  相似文献   

5.
张帆  马建荣 《民主》2004,(3):34-36
一“文化”是一个涵义复杂的概念。通常,人们对于文化的界定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概念相对于“自然”而言,指的是人类实践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既包括物质财富,也包括观念体系。狭义的文化相对于政治、经济,大致包括思想、道德、宗教、文艺、科技、风俗、学术以及一系列相关的制度和组织。这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这里所说的文化基本上指的是相对于经济生产活动的文化活动。例如艺术、宗教、哲学、美学等等。从整个社会历史运动的视野来看,经济决定了文化。人们首先改造了自然,然后创造了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有了一定形式的经济基础,然后才有一定形式的上层建筑。通常,人们总是在解决了温饱等基本的物质需要之后,才会有更高层次的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6.
肖楠 《学理论》2010,(15):95-97
休闲学与休闲文化学研究成为近几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新兴领域。然而,目前对军营休闲文化的专门系统研讨尚为空白。对军营休闲文化的探讨与分析,将填补这一领域的学术空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7.
大学校训不仅是大学历史传统、文化立场、教育理念及学术精神等的概括与抽象,是大学精神与理念的灵魂与内核,也是一个国家历史传统、价值取向、文化观念与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研究中国与美国大学校训文化的异同,有助于在跨文化的视角上深刻理解中美文化的差异,从而为提高和增强中国大学文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提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凌石德 《学理论》2009,(31):218-219
新兴高职院校受专业设置的理工性、办学历史的短暂性、师生员工认识的偏差、评估方案的忽视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校园文化建设困难重重。可以从注重文化的逐渐积累、职业道德的培养、特色品牌的打造、人文学科的熏陶等方面来寻求校园文化建设的突破。  相似文献   

9.
王杰 《理论视野》2007,(1):30-31
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间,在我们的思想文化领域,有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出现了“国学热”,或者说是“传统文化热”、“儒学热”,与之相伴随的还有读经热、祭祀热、私塾热、修家谱热等等。笔者认为,在当前的国学热中,以下倾向需要引起注意,我们要保持清醒认识。1·要警惕国学热中的狭隘民族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国学是我国几千年来延绵不断的思想、学术和文化,本来无所谓冷热,但是,由于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曾经有过100多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彻底批判和否定,当我们看到否定历史、否定文化并不能解决问题、并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时,国人的平和心态逐…  相似文献   

10.
梁寅子 《学理论》2009,(20):149-150
中国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伦理道德的支柱。研究孝文化对于全面深入把握中国文化、儒家文化的本质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目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本世纪中叶人口老龄化将达到高峰。孝文化对于解决家庭养老与老人的社会保障,处理现代亲子关系,建立现代家庭伦理,加强思想道德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保持社会稳定,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问题均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戴先英 《学理论》2012,(27):162-163
艺术职业学院的文化建设是一种特定的文化,蕴涵着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一种个性文化和特质文化.而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作为一所艺术类高职院校,已经具备特色鲜明的专业、造型独特内涵丰富的校园公共艺术、学生演出团体等个性文化.但是我院的文化建设中“重技轻文”,鲜有关于学术文化的内容;关于文化建设的学术研究比较匮乏,只是从管理层面来推动文化建设.只有意识到我院在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找出建设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才能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2.
1988年5月的"中国长江文化研究会"上,"梅山文化"的学术地位得以确立,然仍得不到详尽的研究。从历史的考察与现实遗存的古风中,却发现梅山文化当是越、蛮文化交汇的结果,并从中发掘到更多古越民族文化的影子。  相似文献   

13.
阿尔蒙德和维巴在《公民文化》一书中所提出的"公民文化"理论和实证研究方法,因受当时特殊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存在诸多理论和经验方面的问题和技术性"漏洞"。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已经对这些理论问题和技术性错误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批判,使该领域的研究回归到对政治文化更客观和更广泛的探讨中来。本文通过对西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阐述,试图说明对"公民文化"这一带有明显政治伦理价值取向的特定范畴进行理论和经验性反思的学术意义,并认为,在政治学研究领域存在的规范价值和经验性解释之间的张力,只有在严谨的学术规范批评中才能得到更好的认识,并推动学术研究的完善和发展。政治文化研究范式的回归,为我们研究政治行为和现象,以及更深层政治制度和结构问题,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方法和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5,(26)
新市民子女的身份转变具有重要学术意义,探究家庭身体化文化资本对其学习适应的影响。调查发现: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学习态度、父母对孩子的沟通鼓励对孩子课堂表现、父母的陪同阅读对孩子学业成绩均有显著性影响,验证了身体文化资本对学习适应影响的重要性。家庭文化资本的再生产理论在新市民子女家庭得到验证,家庭身体化资本匮乏影响其学习适应。政策建议提高新市民家庭父母的身体化文化资本,并拓展新市民子女的学校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5,(13)
审美是独具特色的实践活动,审美活动是人最基本的存在方式之一。审美文化兴起于文化研究的学术背景,不仅涉及美学理论系统内部问题,也与当代人所面临的现实文化环境紧密相关。在大众文化背景下,大众审美文化呈现大众化、感性化、消费性和多元性特点,审美与日常生活也会是更加融合的态势。  相似文献   

16.
赵思博 《学理论》2011,(10):84-85
文化整体论与文化相对论作为最有代表性的两种文化人类学理论,贯穿于人类学发展的过程之中,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简要介绍了文化整体论与文化相对论的区别,同时指出,要在更大范围上对于文化整体论与文化相对论进行整合与反思才能促进现代文化人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8,(10)
国学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的总称。通识教育又称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与专业化教育相比具有不同的教育模式。通识教育理念从"全人"和"反对过度专业化"两个角度出发,强调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社会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注重学生德智的全面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国学教育的核心诉求与通识教育理念存在着很大的契合度,加强国学经典研习逐渐成为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在通识教育理念下国学课程进入高校课堂的路径并不明晰,存在着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8.
刘平中 《学理论》2012,(23):154-155
廖平一生"经凡六变",成就卓著,被称为最后一位经学大师。其学深受湖湘学术的影响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巴蜀文化的独特思维模式与历史文化传统对其影响也颇为深刻,值得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19.
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既有现实的经济、政治原因,又有深刻的文化根源。如果说造成腐败的政治、经济因素是显性的,那么,政治经济背后的文化,则是腐败不绝的深层因素。近年来从文化的角度分析腐败成为一个学术热点,现将其探讨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国文化选择视阈下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党生 《学理论》2010,(27):113-118
中华民族与西方帝国主义冲突的客观环境是中国共产党文化选择的直接动力。近代中国的文化选择,学习西方是大主题,爱国主义是大线索,知识结构改变是大现象,学术转型是大趋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进步因素,为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准备了文化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