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非意味着我国贫困问题的彻底终结,后小康时代我国减贫工作将面临重大战略转型,即由整体性消除绝对贫困转向持续性化解相对贫困。聚焦相对贫困治理,是推动我国经济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路向选择,是消减返贫和新致贫风险的现实要求,是破解"精神贫困"与"能力贫困"难题的应有之义,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保障。应以综合协同思路凝聚治理合力,实现贫困治理由"超常规"向"持续性"转型,协同推进贫困治理与区域综合开发及社会保障建设,巩固"扶志扶智"长效机制,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着力化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贫困是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的总称,可分为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相对贫困是指某一个人、群体、地区的收入水平和实际生活水准低于社会上其他个人、群体、地区的状态。绝对贫困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人们在长时期内无法获得足够的劳动收入来维持一种生理上要求的、被社会文化所接受的、社会公认的基本生活水准的状态。本文主要从后一种意义上研究贫困问题。国际公认,人体需要的最低人均日摄入热量为2100大卡,如果不能保证这个水平、则表明绝对贫困的存在。按照这个标准,目前世界上尚有11亿人为绝对贫困所困扰。我国农村的贫困是旧中国遗留…  相似文献   

3.
对我国城市贫困人群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野 《理论导刊》2007,(2):24-26
城市贫困人群问题是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之一。我国的城市贫困人群主要表现为城市相对贫困人群和绝对贫困人群两种类型。其产生的原因是国有和集体企业职工大量下岗失业、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劳动力配置市场化程度不高、分配制度改革存在缺陷等等。解决城市贫困人群问题的对策,主要是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非正规就业、转变政府公共服务职能、防止贫困的代际传递及有序引导农村富余劳动人口进城务工等。  相似文献   

4.
贫困标准上调与扶贫开发思路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扶贫开发需要面对的新挑战是:农村贫困人口与其他人群的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相对贫困问题日益严峻;农村贫困人口的发展成本迅速增加,发展贫困问题日益突出等;为应对这些挑战,2008年底国家上调了贫困标准。农村贫困标准的上调要求扶贫开发思路实现重大转变:从扶贫出发点看,不仅要保障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更重要的是赋予他们公平的发展机会;从扶贫任务看,首要任务已从解决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转向实现脱贫致富等。贫困标准上调后,扶贫开发应采取的措施是:准确识别扶贫对象,做到应扶尽扶、科学分类;拓宽扶贫资金投入渠道,构建多元化的扶贫格局等。  相似文献   

5.
"弱有所扶"是中国历史上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当前,中国发展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弱有所扶"的提出将会推动中国反贫困的目标从目前的绝对贫困群体转向更大规模的相对贫困群体,由此不但扩大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范围,而且将会推动从多维贫困的视角对弱势群体进行政策干预。为此,应推出低收入标准(线),全面开展多维贫困的监测和政策干预;推动《社会救助法》早日出台;通过对弱势群体的分类管理,建立弱势群体激活的政策体系;落实针对贫困儿童与家庭的公共服务清单,强化公共服务清单执行的监督和管理。  相似文献   

6.
吴振东 《瞭望》2020,(15):60-61
按照我国推进反贫困事业进度推算,今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将脱贫,贫困县将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将成历史,接下来的反贫困治理重点、难点将从显性的绝对贫困转向更加隐蔽的相对贫困。与物质财富匮乏造成的绝对贫困相比,相对贫困往往参照特定群体而言,如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或不同阶层成员之间因生存水准差距较大造成的贫困。  相似文献   

7.
治理相对贫困是推动共同富裕的关键环节,其前提是准确识别相对贫困群体和精准测量相对贫困程度。相对收入贫困、多维贫困、增长性贫困和主观贫困是海外学界研究相对贫困的经典视角。相对收入视角将个人或家庭收入与国民收入中位数的特定比例相比较,以此确定相对贫困人群及其分布。这种方法简单灵活但维度单一。多维贫困视角较为全面地反映了相对贫困人口的贫困状况,其核心步骤是多维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各指标阈值的确定。增长性贫困视角来源对增长与减贫关系的反思,这类研究主张将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促进社会公平和培育贫困人口能力有机结合。主观贫困视角承袭了贫困心理学的研究传统,注重相对贫困群体的自我感知和阶层定位,但因其充满主观色彩而遭受诟病。鉴于中国贫困治理议程已由解决绝对贫困问题转向治理相对贫困,对海外相对贫困识别方式展开谱系梳理与前沿追踪,能够为学界探讨中国相对贫困治理问题、精准测量和识别相对贫困人口、绘制中国相对贫困人口的空间分布图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理论视野》2021,(2):75-8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消除贫困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围绕脱贫攻坚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战略安排,构建了新时期减贫治理体系。党的十九大以后,党中央在聚焦消除绝对贫困的同时,提出要巩固脱贫成果、形成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中国减贫治理进入新阶段。从理论上看,深度贫困与相对贫困既先后递进、又相互依存、甚至可以相互转换,治理深度贫困为治理相对贫困提供了制度借鉴,治理相对贫困又可以巩固当前扶贫成果;从实践来看,消除深度贫困与着手解决相对贫困同等重要,必须聚焦打好脱贫攻坚战和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不断发展和完善脱贫攻坚制度体系,提高减贫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9.
《民主》2020,(5)
正【提案背景】残疾人是社会成员中的特殊群体和弱势群体,也是最重要的扶贫对象。当前,残疾人群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经济快速发展而残疾人实际就业率仍较低。虽然《残疾人就业条例》明确"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一定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但有的单位宁可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也不愿为残疾人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二是残疾人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造成残疾人即便能够就业,所从事的工种收入也相对较低,导致残疾人面临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10.
蔡昉 《求知》2007,(1):13-14
一、实现就业最大化是社会和谐的经济基础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和谐与否取决于社会大多数人对自身的生活状况是否具有满足感,或者对自身在社会分配中的地位是否持基本认可的态度。这同时包含两层意思:从绝对意义上说,人们没有衣食之忱;从相对意义上说,人们没有感到与其他人的生活差距变大。如果满足这两个条件,社会满意度或认可度就可以达到,社会和谐就具有了现实的经济基础。一且社会上的大多数人获得这种必要的满意度和认可度,就不会形成系统的社会对立乃至社会对抗,而社会和谐的根基即在于此。相反,如果人们忧其衣食,就意味着存在绝对贫困问题;如果人们感到自己的状况与其他人之间拉大了距离,就意味着相对贫困或收入不平等现象的严重性,就会孕育潜在的社会不和谐。因此,防范贫困和收入不平等现象的出现,或在已经出现的情况下,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制止其普遍化。是保持社会和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关于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的争论集中到一点,是绝对贫困化问题。在马克思关于贫困化问题论述的发展过程中,绝对贫困化范畴有着两层含义。 (一) 第一层含义,就是指在生产资料的占有上,工人阶级处于一无所有的(绝对贫困)状态,这种状态不断深化的运动直接表现为工人对于资本的隶属关系不断加深的过程。马克思曾经多次明确地谈到“绝对贫困”的这一含义。他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第二篇中,就已经争门论述了“在自由工人的概念里包含着赤贫”。他强调指出:“在自由工人的概念里已经包含着这样的意思:他是赤贫,潜在的赤贫。按照他的经济条件说,他不过是活的劳动能力而已,因而也有生活的需要。……他作为工人能够生活,仅仅是由于他拿自己的劳动能力去换取构成劳动的基金的那部分资本。这种交换本身是同那些对工人来说偶然的、对他的有机存存漠不相关的条件连结在一起的。因此工人是潜在的赤贫。”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赤贫”与他后来干1861年8月-1863年7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中明确提到的“绝对的贫困”是同一含义。马克思在这部手稿的第一章《货币转化为资本》中明确谈到:“劳动能力表现为绝对的贫困,因为整个物质财高世界以及物质财富的一般形式即交换  相似文献   

12.
1995年3月,联合国社会发展世界前脑会议将1996年确定为“国际消除贫困年”。这是人类首次将消除贫困作为全人类的共同任务。李鹏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在这里表达了消除本国贫困的坚定决心,并就本世界未消除绝对贫困向国际社会做出了庄严承诺。过去的几十年里,世界经济不断发展,社会财富迅速增加,但贫  相似文献   

13.
《团结》1995,(2)
自然资源是维持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要素。不论是可再生资源还是不可再生资源,都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口的增长与资源的紧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面临着发展经济、摆脱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紧迫任务。同时,也存在人口基数庞大,自然资源相对短缺,浪费惊人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等严峻问题。如不及早采取措施加  相似文献   

14.
贫困首先是一种区域现象,区域理论成为旅游扶贫的基础理论.用区域理论来理解旅游扶贫,首先,旅游业发展是扶贫的基础;其次,"扶"是手段,包括"扶业"、"扶人"和"扶地"三方面内容;第三,"贫"是扶的对象,既指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又指经济贫困和文化贫困,实质是区域的欠发达状态.进行基础设施投资、建立贫困人口参与机制、产业整合、区域合作是区域理论视野下"旅游扶贫"的四项基本手段,是促使区域贫困状态向可持续发展状态转变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5.
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通过对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考察,在《共产党宣言》、《雇佣劳动与资本》等著作中提出的。十九世纪六十年代,马克思在其光辉巨著《资本论》中,首次把无产阶级贫困化提到经济规律的高度,并给予了科学的论证。十九世纪术二十世纪初,列宁在同形形色色的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作斗争的过程中,把无产阶级贫困化区分为相对贫困化和绝对贫困化两个方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贫困化的理论,为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有力的思想理论武器。近年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有了一定的提高,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有了显著的改善,据此,国外有人提出:  相似文献   

16.
"贫困陷阱"是指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在现代化道路上处于贫困的恶性循环。新中国成立伊始就面临着包括人均资源少、支柱产业缺失、资本积累不足、难以进行扩大再生产等在内的跨越"贫困陷阱"的难题。当前,在西方对中国跨越"贫困陷阱"持怀疑态度的境况下,中国却在发展中成功跨越了"贫困陷阱",彻底解决了深度贫困问题,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破除了"陷阱论"迷雾,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和话语体系。中国跨越"贫困陷阱"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根源于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为本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总结中国跨越"贫困陷阱"的成功经验,既能为巩固脱贫成果、开展相对贫困治理提供思路,又可为世界减贫治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李利 《瞭望》1998,(24)
决战三年消灭绝对贫困李利进入1998年以来,全国各地扶贫工作令人振奋的消息接踵而至。一些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纷纷向社会宣告全省告别贫困。随着原有的60万绝对贫困人口基本解决了温饱,广东省提前三年实现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浙江省随着文成、泰顺、青田...  相似文献   

18.
列宁在1911年《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中提出,对立面的统一是相对的,对立面的斗争是绝对的。毛泽东在1937年写作《矛盾论》,对列宁的这一原理进行了解释和发挥。这是人们熟知的。然而,毛泽东在写作《矛盾论》若干年后,在一本书的批注中提出:依一时说,统一是绝对的,斗争是相对的;依永久说,统一是相对的,斗争是绝对的。本文认为,毛泽东的提法进一步解释、补充和发展了列宁的原理,使之更加完备。可惜的是,对毛泽东的提法,不仅一般人长期不知道,而且连他本人也似乎没有再提起过,致使长期被埋没。本文研究表明,毛泽东的上述原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为什么对列宁的原  相似文献   

19.
王兴黔 《学理论》2011,(26):22-23
贫困是一直以来伴随人类的社会问题,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和不同的历史背景下,贫困的形成各有差异。但反贫困则是亘古不变的。在公正和责任、利益的引导下,我们应该意识到,贫困是必须消除的,而反贫困也会是今后社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从社会本质里的公平正义、人的本质中的道德责任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相互利益等方面对反贫困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瞭望》1996,(22)
在1994年制定的《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中国政府承诺要用本世纪最后的7年时间,解决农村8000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社会各界反响热烈,积极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贫困运动。据最新统计,目前中国贫困人口数字已下降到不足7000万。去年末以来,中国领导人在不同场合多次重申这个承诺,到2000年在中国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中国在面临世纪之交的短暂5年中,如何实施更为有效的反贫困战略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