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社会科学各学科在制度研究方面的融合和借鉴促使政治学研究深入考察政治制度的不同变迁路径,并从制度变迁的动力来源、权力运行与激励机制、持续时间与剧烈程度,以及变迁路径是否契合行动者的意图等四个层面审视政治制度变迁的具体方式。这对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完善与发展具有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可以从内部性和外部性、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社会发展、全局性和渐进性、合意目标与不确定因素等四组关系分析当下中国政治制度变迁的价值理念、目标指向和现实途径。在改革和完善政治制度的过程中,既要做到从国内情况和问题出发,也要借鉴国外合理的相关经验;既要对待政治制度变迁主导力量的强制性基础,也要考虑利益关系协调的诱致性根源;既要把握现代化建设的长远目标和价值原则,也要积极完成阶段性任务;既要回应诸多复杂因素,也要认识合意变迁对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导向意义。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关系从命令-服从单维逻辑,转向博弈与服从并存的双向逻辑,并将随着市场经济与法治的完善,逐渐建立以分税制为核心、财权与事权相均衡的法治格局.可以说,我国中央地方政府关系制度变迁既不单纯体现为"诱致性制度变迁",也不单纯体现为"强制性制度变迁",而体现为"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其主要含义有三层:制度变迁领域的动力扩散;制度变迁主体间结构的中间扩散;制度变迁发展阶段的中间扩散.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教育制度经过逐步认可、鼓励、制度化三个历程,民办教育在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借助制度变迁理论分析框架,民办教育制度变迁的主体、动因、类型、影响因素都会制约民办教育的制度发展。当前我国民办教育制度变迁过程中存在制度方案供给不足、执行过程的偏失,究其原因是制度环境不成熟、政府缺乏合理定位、民办教育存在路径依赖现象,因此政府在民办教育强制性制度变迁中合理定位、民办教育在诱致性制度变迁中自我调整与完善是完善民办教育制度变迁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4.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产权制度变革是一种诱致性的制度变迁,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则是这种制度变迁的一个重要结果。土地股份合作改变了农村社区内部及其与外部的关系。成都要组建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首先必须坚持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原则,保持制度变迁趋向与参与主体利益取向的一致性;其次,要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制度,提倡农民以组织化的形式参与土地产权交易,降低农民进行产权交易的风险。再次,要坚持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不断扩大和趋于变化的公共需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不足和供给相对过剩之间的不均衡,需要实现公共服务制度变迁。而要实现公共服务供需均衡,需要创新强制性制度变迁,实现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竞合。  相似文献   

6.
我国民间组织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首先是由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其相关制度安排承认了民间组织存在的合法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民间组织的发展与壮大则是其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现阶段民间组织的存在和发展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民间组织制度变迁过程进行理论探讨的目的,是寻求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良性互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制度创新促进电子政务发展具有两种选择:强制性逻辑和诱致性逻辑.发挥强制性逻辑作用意味着权力资源向电子政务领域集中式介入.利用制度的刚性功能,形成以中央政府为主导的电子政务硬性发展的制度范式,将产生排斥效应,可以缓解或消除电子政务发展的被动局面.施展诱致性逻辑功能预示着政府权力资源向电子政务领域的分散式介入.利用制度的弹性功能,形成以地方政府为核心的电子政务柔性发展的制度范式,将产生自发效应,从而调动地方政府自觉地推行电子政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我国国情出发,制度创新促进电子政务发展应采用二元模式:对于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程度高的区域,应建立以诱致性逻辑为主、强制性逻辑为辅的制度创新模式来加快其电子政务发展进程;而对于经济欠发达、社会文明程度较低的区域,应建立以强制性逻辑为主、诱致性逻辑为辅的制度创新模式来提高其电子政务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加入WTO后 ,中国将朝经济市场化和全球化方向上走得更远。本文分析了在制度不均衡情况下中国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 ,指出了我们目前的制度选择。  相似文献   

9.
社会保障制度为什么在资本主义经济并不发达甚至较为落后的德国率先建立,这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问题.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的形成是制度的需求力量与制度的供给力量均衡的结果,而制度变迁主要分为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两种类型.德国率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是制度诱致变迁和强制变迁的综合结果.分析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条件和构成对转型期中国的社会保障建设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中国社会保障改革应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尊重经济发展阶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保障理论体系,还应鼓励建立多模式、多渠道的保障模式.  相似文献   

10.
关于私营企业党建制度创新的理论思考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就私营企业党建制度创新的主体、动力、发展路径及其关键要素进行了理论思考:分析了私营企业党建制度创新的内外主体构成、内在利益驱动与外在政策强制力的动力来源、强制性和诱致性相结合的路径选择,以及业主的价值取向对私营企业党建制度创新的关键地位。最后以实证的方法就当前私营经济企业党建制度创新的问题和思路进行了评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11.
张嘉军 《理论探索》2007,(4):135-138
民事合意性纠纷解决机制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但是,透视我国民事合意性纠纷解决的现状,却严重地存在着与社会和谐稳定的目标不相符合的地方:一些现有的合意性纠纷解决制度并不具有当然的法律效力,实践中大量存在的合意性纠纷解决制度并不为法律所认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条件下,应从立法上明确规定诉讼和解与执行和解的法律效力,并赋予其强制执行力,对于协议不起诉、协议撤诉、协议不上诉等合意性制度的效力应当获得法律的认可。此外,对两大法系明文规定的其他一些民事合意性纠纷解决制度,也要合理地吸收。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走过了土地改革、集体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较长的制度变迁过程,其中具有诱致性变迁特征的土地制度改革是在农民自发要求下形成的,强制性变迁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农民的意愿和利益.土地改革时期农民享有土地所有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农民获得了除土地所有权以外的绝大多数土地权益,产权的激励作用得以彻底释放并达到空前最大化.伴随土地流转的日益增多,土地发展权成为从原有权益基础上派生发展出的新权益,是农民分享国家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成果的集中体现.设立和尊重农民的土地发展权,是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和开发制度的需要.我国未来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需要突出尊重农民的土地发展权,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制度绩效.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不断扩大的政治参与需求凸显了制度供给的重要性。制度供给不仅是农民工合法有序政治参与的前提,也是城市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础。二元户籍制度的障碍、政治参与运行机制的不完善和利益代表制度的缺位造成农民工政治参与中制度供给的困境。坚持本土性、渐进性和平衡性原则,在供给主体上构建以政府为主、多元互动的模式,在供给内容上夯实政治参与制度的支撑体系,在供给方式上实现强制性供给和诱致性供给相结合,是实现农民工政治参与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4.
王希鹏  宫铭 《理论视野》2013,(10):46-50
特权是指个人或集团凭借经济势力、政治地位、身份差别等特殊力量,而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所享有的特殊权力(不受制约的权力)或权利(为某些人特设的权利),这些权力或权利有的为法律所规定,有的则在法律规定之外。其基本特点是建立在对某些权力或权利分配不公平基础上的以权谋私或权利专属,目的都是特权主体用之以谋取私利。从制度设计与制度安排来看,制度僵滞与文化依赖是当前特权存在的重要原因。治理特权首要破解恶性“路径依赖”,强化反特权“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之间的适应性,实现反特权“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5.
后乡土社会改变了乡土社会封闭、固定与坚持的传统,属于农村经济、政治与思想转换进程中的过渡性阶段,需要逐渐寻找自己生存的法治根基。当下农村向现代法治社会转变中遇到了市场机制缺乏、民主政治根基薄弱、农民法治意识落后等现实阻隔。在推进法治进程中,应当以当下后乡土的现实选择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和诱致性制度变迁为辅的理论与实践进路。  相似文献   

16.
虞崇胜  罗亮 《行政论坛》2011,18(1):6-11
政治发展是一个政治制度不断创新的过程,政治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制度的发展和创新。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聚焦于制度变革与制度创新的研究,但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和理论资源,其三大流派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制度分析路径,即算计路径、文化路径和路径依赖。这三种分析路径对于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创新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未来中国的政治制度创新,也可从政治权力关系的理顺、政治理念的更新和利益相关者参与的规范三条路径加以推进和实现。  相似文献   

17.
以历史制度主义为分析框架,能够为巡察制度有效性的研究提供科学合理的分析视角与理论借鉴。从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性、制度与制度环境适应性、制度与制度相关人三个层面可以考察巡察制度的有效性:从巡察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性来看,巡察领导与管理体制会影响巡察制度的有效性,巡察问题发现与整改机制适应性衔接问题会影响巡察制度有效性;从巡察制度与制度环境适应性层面来看,强调非人际关系的巡察制度与“人情社会”的制度环境不相容,导致制度受益人的信任与配合不够;从巡察制度与制度相关人层面来看,巡察制度代理人责任与规矩意识不强、巡察手段与方式的不适应造成巡察权威下降。要提升巡察制度有效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巡察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性层面,应充实巡察人才库,破解“双重领导”困境,加强巡察与整改机制适应性衔接,形成监督闭环;巡察制度与制度环境适应性层面,应实行提级交叉监督,破除人情关系干扰,创新巡察手段与方法,重塑巡察权威;巡察制度与制度相关人层面,应加强巡察人员监管,降低巡察制度成本,加强巡察宣传力度,提升巡察效果。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受新制度主义经济学的启发,西方政治学开始形成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作为一种新的政治学研究范式,其三个主要流派为制度创新研究提供了一些独特的视觉,分别提出了制度创新的三大逻辑,即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工具性逻辑、社会学制度主义的适宜性逻辑和历史制度主义的关联性逻辑。三大制度创新逻辑的提出对于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既要推进政治理念的更新,为政治制度创新提供正确的方向指导;也要理顺政治权力结构关系,为政治制度创新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更要规范利益相关者的政治参与,为政治制度创新奠定坚实的动力基础。  相似文献   

19.
改革的思想源泉体现为严格平行的两条路径:自发秩序原则与强制变迁原则。两条路径为什么分别被不同的国家所采用,内部的制度规范有什么差异,会对改革发展造成什么影响?我们对现有的改革模式进行对比分析,认为能充分激励各方参与人改革热情的方式应当是诱致性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20.
从历史的比较制度分析视角看,美国的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经历了移植经验、内化和自主生长的过程。其制度变迁及路径选择具有三个特征:制度变迁方式的渐进性;"继承—变革"与"内生—创新"两种变迁模式相结合;高等教育制度在制度变迁中具有相对独立性。美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及路径选择,对我国高等教育制度改革创新可以提供有意义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