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需求溢出理论与公共管理学基础理论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需求溢出理论的提出,意在弥补公共管理学基础理论薄弱的问题,尤其是弥补当前公共管理的流行理论在政府职能定位方面的不足。需求溢出理论主张:个人需求超出其本人及家庭的满足能力即为需求溢出,个人的需求溢出生成社会的公共事务,解决个人的需求溢出问题是公共管理的终极使命;当合法的个人需求之间发生冲突,具有压倒性正义优势因而需要由公共权力来维护的一方的需求溢出,即为公共利益。由此,需求溢出理论以个人的需求溢出为标尺,对政府的职能定位提出了比其他理论更为明确的方向性指导,因而更宜作为公共管理学的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2.
姜士伟 《理论探讨》2007,1(5):149-152
任何理论和学科体系的建立,都需要首先确定一个最为基本的范畴作为其演绎的出发点,即逻辑起点。逻辑起点的确立必须符合三条质的规定性:它是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它揭示对象的最本质规定;它与反应对象的历史起点相同。从公共事务的发展历史来看,公共事务与公共管理发展的历史起点相同。从公共事务的属性来看,公共事务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反映了公共管理的"公共"本质属性,公共事务与公共管理的研究对象相一致。同时,公共事务是公共管理中最常见、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可以独立存在,是公共管理一切矛盾的"胚芽"。公共事务完全符合逻辑起点确立的三条规定性,公共事务是公共管理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提出“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有效地解决了过去许多久拖难决的公共事务难题,有必要以需求溢出理论为分析工具,探讨这一机制之所以有效的内在机理和治理创新。一些基于需求溢出而产生的价值性公共事务之所以难以解决,主要源于需求溢出的识别、排序之难和部门分工下的资源聚合之难。而“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有效地化解了这种难题:一方面,“街乡吹哨”确立了对特定公共事务的强制性响应机制,省去了先前有关部门对此类公共事务的识别和排序成本,从而解决了对此类需求溢出的识别、排序之难;另一方面,“部门报到”确立了相关部门围绕被吹哨的公共事务的资源整合机制,通过强制性的快速资源整合形成多部门的动态资源池,从而使溢出于单一部门的特定需求不再溢出。由此,“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就通过以机制弥补体制、以动态弥补静态、以协作弥补分工,实现了既定体制下的基层治理创新。  相似文献   

4.
公民的公共事务协商权,是被代议民主理论长期忽视而被协商民主理论发现的一项公民基本权利.当代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宪政民主架构的主干部分,因此,公民的公共事务协商权应当成为各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并将其纳入宪法权利范畴,构建更加广阔的公民宪法权利体系.正视公民公共事务协商权的研究,对于补正代议制理论的缺憾,解决代议制民主形式不能满足人民主权宪政目标的矛盾,拓宽广大公民民主参与的现实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公共事务治理的三种主要趋势都是建立在公私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之下的,而公共事务的公共性和社会性特征本身就表明了这种公私原理存在缺陷,公共事物治理应该在思维模式上突破二元对立的框架。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认为,公共管理或公共行政是“国家的组织活动”;国家或政府除了阶级统治职能外,另一个基本职能是公共事务管理或社会管理,即创造维护正常的社会生产和活动所必须的条件。公共事务管理随政府管理实践的发展而改变。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原来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纷纷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全球压倒性多数的经济体制。我国的公共管理学研究必须紧密结合我国两种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政府公共管理的实践,研究转轨时期政府公共管理的现实问题,使公共管理理论更好地为公共管理实践服务。一、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公共…  相似文献   

7.
新公共治理理论的兴起标志着公共行政理论研究范式由"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服务"向"新公共治理"转变,其目的是不断调整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的管理边界,实现三者之间更为良性的互动。通过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和非营利机构组成的网络结构,公共事务管理者创新公共治理的工具和手段,为利益相关者和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提供新的通道。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通过制度化和法治化的方式,充分利用准立法程序和准司法程序,丰富拓展新公共治理实践,提升了公共事务管理的效率和效能。考察美国新公共治理的实践和过程,对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公共管理体系建构是个系统工程。首先,公共管理在不同语境下具有不同的含义,要界定其内涵就要先确定各自的相对条件和视角定位,把它们区别开来,再找出同一性,把它们统一起来;其次,根据公共事务的划分,可以区别不同类型的公共管理,即国家公共管理、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公共管理和国际公共管理,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交叉联系;最后,建立横向公共管理类型体系,这样有利于促进国内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和公共管理学科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管好管理者     
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管理公共事务。管理公共事务的要义,一是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即所谓“利为民所谋”;二是防止公共权力的滥用,即所谓“权为民所用”。而防止公共权力滥用的目标,正是使每一个(不是少数人,不是部分,也不是大部分)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要做到这两点,对管理者个人品质的要求,就是“情为民所系”,即一切以人民利益力指归,而不借助公共权力谋取任何私利。衡量一个政府的好坏,固然要看它做成了什么事  相似文献   

10.
基于政府作为社会管理主体对公共事务的介入程度,可以将社会管理模式分为三种:政府一维单向度的管理模式、政府与社会多元主体的合作治理模式、社会自治模式,其中,社会自治模式又可分为他组织主体治理与自主组织治理两种次生模式。三种治理模式各具特点和优势,都有自己适合和无助的公共问题情景。自主组织因其主体间的民主化、平等性及利益共同体的性质,在类似于"公共池塘"的利益共攸社会公共问题的治理上有着其独特的价值。同时,也因自主组织权威的非法定性、主体利益的分散性,以及对于公共问题的可治性等原因,在其构建及运作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困境。  相似文献   

11.
基于政府作为社会管理主体对公共事务的介入程度,可以将社会管理模式分为三种:政府一维单向度的管理模式、政府与社会多元主体的合作治理模式、社会自治模式,其中,社会自治模式又可分为他组织主体治理与自主组织治理两种次生模式。三种治理模式各具特点和优势,都有自己适合和无助的公共问题情景。自主组织因其主体间的民主化、平等性及利益共同体的性质,在类似于"公共池塘"的利益共攸社会公共问题的治理上有着其独特的价值。同时,也因自主组织权威的非法定性、主体利益的分散性,以及对于公共问题的可治性等原因,在其构建及运作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困境。  相似文献   

12.
我国区域公共管理理论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前,我国在区域公共管理的研究上有几个问题必须要解决: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行政有没有区别?如果有,什么是区域公共管理?为什么区域行政会向区域公共管理发展?区域行政就是在一个区域内的政府(两个或两个以上),为了促进区域的发展而相互协调关系,寻求合作,对公共事务进行综合治理,以便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而区域公共管理是区域内的多元主体为了解决在政治、经济或社会其它领域的一面或多面的公共问题,实现共同利益,运用协商和调解的手段和方式对区域以及区域内横向部分和纵向层级之间交叉重叠关系进行的管理。  相似文献   

13.
思维方式的演进是推动公共事务治理方式变革的内在动因。古希腊时期形成的客体—客体的思维方式,带来了主要依靠智慧的城邦式民主、自由的治理方式;中世纪的客体—主体的思维方式,伴随的是主要依靠信仰的封建专制的治理方式;近代以来形成的主体—客体的思维方式,形成了过度依赖科技理性的官僚制的治理方式;当代的主体—主体的思维方式,催生了以人文理性为核心的协商互动的治理方式。这种新的治理方式力图在政治与行政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以改变政治与行政分离导致的政府价值取向的迷失;力图在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建立起平等互动的关系,以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我国公共事务管理中,主体—客体思维方式仍然居于主导地位。必须加快思维方式的转变,在主体—主体思维方式所昭示的理念下,探讨适合我国特点的公共事务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公共事务复杂度与数量的急剧增加,公民意识的觉醒与NGO组织的涌现,公共价值的内涵已发生时间序列的变化,公共部门对社会声誉及公信力的获得已由自然继承转变为争夺,一系列市场化因素迫使公共部门面临需求差异化与供给多元化的双重压力。公共部门管理中,公民为先的善治理念的整体缺失,导致公共部门对公民需求、环境变化不敏感,这是与公共部门“创造公共价值”的本意想违背的。因而市场化公共价值创造,公共关系管理和公信力建设成为公共部门营销的崭新课题。文章构建公共部门的市场化公共价值构念,即公民消费公共产品从而获得的消费者价值,应用结构方程模式(SEM)实证分析,说明公共部门在竞争性公共产品市场中,为实现公共价值创造的核心职能,应当顺应公民社会需要,秉持公民为先理念,通过“政府再造”,提升公共服务品质,积极拓展社会享誉度及公信力。  相似文献   

15.
西方公共行政的治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西方政府行政的基本趋势是形成一种治理型的公共行政模式,即政府、公共组织、私人机构及社会个人协同承担公共事务。作为传统统治型公共行政的替代物,治理型公共行政是政府对经济全球化及网络科技迅猛发展的回应,又是政府管理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21,(12)
"他者"和"自我"是相对立的。在公共管理中,公共管理者只有在具有本我意识和本我行动能力的前提下,公共管理中的"他者"才有存在的意义。由于现阶段公共管理法制化和民主化不健全,与公民之间沟通交流渠道不畅通,不能准确了解公民的利益所在和真实的需求,在政策人类学的视角下,从目前所处的困境入手,公共管理者要到"他者"中寻求解决方案,要准确捕捉发现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人民群众内在要求,通过"他者"绕道认识"自我",发现"自我"的问题,进行自我反思,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从而超越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同时将他者性理论融入公共管理中是符合中国特色的,他者性即为群众性,政策人类学他者性视角下的公共管理的过程即为群众路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杨仁忠 《理论探讨》2006,46(3):30-33
“公共领域”是一个理念性、实体性和价值性相统一的概念,其最根本最具特色的功能是它的宪政民主价值,即理念层面上的公共领域为现代宪政民主输送着源源不断的思想资源,实存层面上的公共领域则构筑了现代宪政民主赖以存在的深厚社会根基,而价值性层面的公共领域则为现代宪政民主提供着有力的价值支持。公共领域的培育、完善和发展是完善民主、力行法治和保障人权的社会前提。因此,可以说公共领域理论既是宪政民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宪政民主实践建设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它对于当代中国的宪政民主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枫云 《行政论坛》2011,18(4):37-41
公共管理学研究中的理论假说是对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现象及其本质规律的一种假定性或推测性表述,其具有如下特征:假定性、客观性与科学性。公共管理学研究中理论假说的生成步骤有三:一是寻找已有公共管理学理论与现有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现象之间的"冲突地带";二是提出推测性构想;三是做出各种预见。公共管理学研究中理论假说的提出方法,包括逻辑方法、数理方法与直觉方法。验证公共管理学理论假说一般有两种路径:直接验证路径与间接验证路径。  相似文献   

19.
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作为政府本身所固有的基本职能之一,体现了政府具有公利性的一面,更构成现代民主政府的本质属性。但政府也有自身的利益即自利性,自利性是政府非本质的属性。正确处理和对待政府自利性,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顺利推进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国当前公共产品的供求矛盾与协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与社会公共需求不断增长是我国当前公共事务治理中的重要矛盾。矛盾的产生有历史和社会环境变迁,公共需要存在与质量的增长及提高的需要以及公共事务治理的低效性等因素。除了引导公众有确定理性、合理预期和理性消费外,提升政府能力,改善公共产品的品质,谋求政府与社会私人部门的合作,政府与非政府部门的合作,调整公共产品的供求结构,不失为提高公共产品供给的制度绩效,实现矛盾治理的基本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