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政治象征作为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核心主题之一,其复兴在近30年中可谓缓滞。在当前政治理论和实践皆已巨变的背景下铺设一条象征政治学的新理路,需要对政治象征的学术史作重新梳理和反思。人类学通过分析象征在社会结构和政治过程中的具体作用,逐渐将权力当作政治象征研究的主要方向;早期政治科学的奠基者基于对政治象征与性情和情境这两类因素之间关系的界定,为政治象征研究筑造了相对独立的心理学基础;后行为主义政治学时期的研究者则以行政系统中的象征作用和象征意义的生成模式为重点,初步构建起体系性的政治象征分析框架。基于这些文献梳理工作,本文构建了一条象征政治学理路,以为拓展和深化政治实践范畴中的国家建设、政府治理和政治文化等核心问题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一元治理"向"多元治理"的变革时期,这一过程中,政府不断向社会放权,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使政府权威与公信力受到影响,如何确立核心政治价值、重构政治认同、再造政治信任、重塑政治合法性,成为实现国家有效治理的重要前提。就职宣誓,作为一种政治权力合法性象征的外在仪式,备受古今中外统治者的推崇。通过对中西方就职宣誓的演变进行历史梳理,并作出比较,从政治学角度对就职宣誓进行解读并提炼出其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中的实用价值,通过系统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就职宣誓制度及其配套体系,不仅可以丰富我国政治学的研究内涵,而且对推进国家有效治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国家形象"是近年来中国政府、社会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理论热点之一,然而中国学术界的相关研究侧重于国际关系学和新闻传播学角度,在研究中重外轻内、重果轻因,既缺乏对西方研究成果较为全面的认识和整理,也难以为中国国家形象塑造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和评估。可以基于对中西方学界重要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反思,开拓国家形象研究的政治学方向,一方面通过搭建政治分析的系统框架,构筑国家形象研究的基础理论;另一方面围绕政治象征概念营造出一个富有弹性的分析空间,促进国家形象的跨学科研究。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的研究和实践而言,这种政治学转向将提供一个兼具整合性和扩展性的理论平台。  相似文献   

4.
博士研究生是未来学术研究的中坚力量,博士论文是读博士研究生期间最重要的成果,形塑未来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因而,对博士论文进行梳理不无裨益。政治学博士点设立三十余年来培养了一大批政治学博士,但却未见对博士论文的梳理。这就需要采用文本研究方法,对政治学科排名前十名高校2011~2015年间政治学理论专业的369篇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来源、主题分类与界定、研究范式等进行比较分析,评估中国政治学引介与创新的贡献,辨析政治学在中国与中国的政治学之间的“身份危机”所在。以博士论文为代表的中国政治学的研究要坚守价值取向与立足现实关怀,吸取人类共同的政治智慧与挖掘本土积累的政治实践,在引介西方政治学的基础上实践中国的经验,建构中国的理论,为中国政治学研究提供知识储备,为中国政治发展作出政治学应有的贡献和智慧。  相似文献   

5.
方兴未艾的政治现象学为政治学的传统方法库增添了新装备。运用此方法,国家象征的本质可被把握为主体的"想象",后者在前者生成和作用的全过程中起着决定性影响。普遍存在于现代国家中的"想象力的贫乏"的状况,已经对国家象征有效地服务于国家认同构建产生严重威胁。这种贫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难以遴选出与国家相匹配的象征物;第二,国家象征在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形象模糊不清;第三,国家象征依靠政治社会中的各种符号系统表达意义时遭到多方破坏。困境的解决有赖于提高想象力的捕捉效能的一系列方式,包括提高国家与其象征物之间的透明度,为强化主体的捕捉欲望而对其施加更大压力,以及刺激和深化主体对国家的认知与情感等。  相似文献   

6.
亨廷顿是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亨廷顿的政治发展理论处于变化之中,这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早期强调稳定、秩序;后期强调民主、文化。通过对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内在理路的梳理,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变化背后的"常",也即其思想的连贯性包括四个方面:性恶论的人性论基础;情境保守主义的意识形态;美国国家利益的核心价值关怀;对军队和军事实力的推崇。深入研究亨廷顿政治发展理论的变与常对于从宏观上审视美国的政治学发展,并对探讨中国政治发展的道路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博士论文是读博士研究生期间最重要的成果,形塑未来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因而,对博士论文进行梳理不无裨益。论文采用文本研究方法,对政治学科排名前十名高校2011~2015年间政治学理论专业的369篇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来源、主题分类与界定、研究范式等进行比较分析,评估中国政治学引介与创新的贡献,辨析政治学在中国与中国的政治学之间的"身份危机"所在。以博士论文为代表的中国政治学的研究要坚守价值取向与立足现实关怀,吸取人类共同的政治智慧与挖掘本土积累的政治实践,在引介西方政治学的基础上实践中国的经验,为中国政治学研究提供知识储备,为中国政治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和智慧。  相似文献   

8.
政治象征符号的工具价值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象征符号于政治实践的工具价值主要在达成其政治识别、沟通、确立权威、决策合法化和政治社会化等功能的过程中得以体现 ,中心目标是建构权力结构和权威秩序。实践性的象征符号既是一套权力技术 ,也构成一种普遍性的权力实践  相似文献   

9.
杨光斌  释启鹏 《政治学研究》2020,(1):10-20,M0002
历史政治学的提出引发了中国政治学界的广泛关注。作为一种新型研究路径的历史政治学不但具有客观的分析主义特征,而且和其它政治理论的研究路径一样,还具有鲜明的功能主义特征。历史政治学首先回答了政治理论的知识来源问题,从而为建构中国自主性政治学知识体系提供了可能。基于政治学取向的政治史研究有助于避免因“文化转向”而导致的历史研究的碎片化问题,这意味着历史政治学研究既追求“真相”也关怀“真理”。历史政治学的知识功能自然有其政治实践价值,那就是为治国理政提供历史解释与现实论述,并为认识合法性政治提供一套不同于理性人假设的历时性方案。  相似文献   

10.
鲍德里亚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一生著作颇丰。1967年出版的《象征交换与死亡》,是他所有著作中最重要的一本。他的一些重要的理论主张和命题,如象征交换、仿真、仿象等,都是在本书中提出来的。本文首先对鲍德里亚构建的象征交换理论进行解析;其次,通过梳理其对马克思、弗洛伊德、索绪尔等人思想的承继与批判,加深对象征交换理论的理解和把握;最后,对鲍德里亚的思想进行批判性反思。  相似文献   

11.
中国政治学恢复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以来,取得了相当大的发展,但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政治学提出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基于政治学研究的特殊属性,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中实现政 治学研究求真、求实、求善、求美的价值取向,才可能实现政治学研究与政治实践的结合与共赢.  相似文献   

12.
海外的中国政治研究已经走过百年历程。国外学者开展中国政治研究的视角、方法和路径对于本土的中国政治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对美国主流政治学期刊的中国政治研究的梳理分析发现,一方面,美国期刊中的中国政治研究在过去的一百多年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转变并取得了较好的学术效果。这首先表现在研究议题从比较单一的宏观主题向更加丰富的中观和微观层次主题转型。其次,开展中国政治研究的方法也从简单的描述性分析发展为多元化的但以定量分析为主的方法论取向。另一方面,美国期刊中的中国政治研究也遭遇了发展的瓶颈。这体现在美国的中国政治研究与中国本土的中国政治研究之间存在着鸿沟("向东"鸿沟),与美国的主流比较政治学之间也存在着鸿沟("向西"鸿沟)。美国主流政治学期刊中的中国政治研究的发展前景取决于如何跨越两大鸿沟,进而实现新的学科定位并做出新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3.
政治资源研究滥觞于西方行为主义政治学,中国学者对政治资源的研究和运用,在很大程度上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实践密切相关.从学科贡献和指导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实践和构建中国政治发展理论的紧迫性来看,根据政治资源的基本理论,发展一种具有重要现实价值的资源政治学很有必要,应该从构成体系、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李超 《理论探索》2011,(2):91-94
社会秩序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从西方社会学的发展历程来看,西方社会秩序理论的发展理路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一种思路,两条线索"。"一种思路"是指从要素、结构到状态的部分与整体之间关系如何的研究思路;"两条线索"是指"社会秩序中行为主体(人)的作用"线索和"社会秩序组成结构间的关系"线索。对西方社会秩序理论发展理路的研究,不但有利于总结社会秩序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而且有利于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国家能力建设是现代国家治理中的一项核心任务。国家能力的象征维度蕴含丰富的治理资源,可被视为国家能力的全新类型,即国家象征能力。国家象征能力兼具"横贯性"和"单发性"的结构特征,既因象征深植于国家治理诸领域中而能够协调和整合各种类型的国家能力,共同服务于国家制度的系统性建设;又作为专属的行动领域,能够通过国家治理活动中象征意义的生产与再生产,促进国家意图的传达与落实。在现代国家治理中,国家象征能力具有名誉奖惩、政治认同、政策强化和脱域治理等四种特殊功能,其主要建设路径是:强化由国家主导的"赋能",通过国家制度和政治精英中的象征嵌入,自上而下地提升其效能。在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加强国家象征能力建设至关重要、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6.
2012年8月27日至2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编辑部和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共同主办的"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政治学理论话语体系"学术研讨会在东北大学举行。来自全国28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48位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与会学者围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政治学理论话语体系构建"这一主题,从中国政治学理论话语体系构建的现实性需求、中国政治学理论话语体系构建的路径和方法、中国政治实践和政治经验等方面展开了热烈的学术研讨。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是对既有政治学理论的重大挑战,基于理性人假设的"政治科学"对中国前途的观察一错再错。基于中国政治史的历史政治学,不但是观察问题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其本身还具有本体论意义。在历史政治学这里,当代中国政治不但是中华文明基因共同体的自然延续,也是新中国70年前后连续统一的政治发展过程。历史政治学堪称是为中国政治发展而量身定做的一种研究路径,作为案例的中国政治发展研究使得历史政治学更有学术价值和学科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政治学研究正在从传统政治学向现代政治学转变.李元书主编的《现代政治学概论》就是转变过程中一部有创意的著作,其主要特点是:1.理论体系新.该书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和主线,分为总论、政治主体、政治工具、政治行为、政治规模和政治文化5编.第一编分析和阐述了现代政治和现代政治学的内涵、特点,阐述了贯穿全书的两个基本元素:政治权力和研究政治生活的主要方法论——政治系统论.第二至五编分别阐述了政治权力的掌握和运用者:政治主体;政治主体实现政治目的的组织形  相似文献   

19.
关于"群众路线"的讨论晚近如火如荼,然而鲜有研究从政治学层面立论,追索重新激活"群众路线"的两个关键问题:为什么与如何。这个原创性的研究从当代欧陆激进左翼政治哲学中汲取思想养料,系统性地重新梳理群众路线的规范性理念、制度性实践及其伦理-政治姿态;并在这一基础上提出,作为政治理念的群众路线具有规范性力量应治现代社会所普遍面对的正当化危机,以及弥补法条主义与官僚政治的结构性困境。  相似文献   

20.
南京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学系严强和孔繁斌著述的《政治学基础理论的观点——价值与知识的论辩》(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一书,以政治学的基础理论为核心论域,在冷静感悟人类的政治实践和细致释读政治学经典的基础上,以当代思想成果和思维水平为支撑,批判性地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