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的国际法观念是国际关系中行为体自身状况和国际社会环境互构的心理映射,是国际政治结构、国际法局面与中国自身状况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其表现在中国国际法的理论研究和各实践环节,最终形成心理的认知和判断。中国对国际法持敬而远之的态度,这是国际法自身大国强权与中国近代落后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共同决定的,具体表现为国际法对中国的负反馈和中国国际法知识和能力的不足。预期加强中国的国际法立场、提升中国参与国际立法和对国际法实施的监督、国际司法的积极程度,必须改善国际法心态,其途径则是强化中国国际法律知识积淀、增加自身的法律参与和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2.
国际法和国内法是法律的两个不同的、独立的体系,其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调整对象、效力基础、法律渊源、实施措施等均有不同,但二者也不是彼此孤立的,它们之间有着相互渗透、互相补充的密切联系。国际法的发展影响推动了中国法制建设的进程。国际人权法的发展影响推动中国人权保护状况的改善。入世促使我国对现行法律体系进行修改,促进了我国更加注重国内法律环境的完善,推动了我国法律与国际性的法律接轨。  相似文献   

3.
王蛟 《法制与社会》2012,(23):242+250
当今世界,中国的外交面临不少挑战.首先,中国在全球气候变暖等全球性气候问题突发的状况下,应如何应对来自西方各国的压力,推行自己的环保措施;其次,南北极、海洋问题仍是中国外交中的头等问题;再次,网络空间的国际立法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最后,中国应如何推进国际刑事合作,也是应当需要被认真对待的议题.本文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研究探讨中国所面临的这些来自各方的外交挑战以及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4.
田玉才 《时代法学》2006,4(4):98-107
自1864年丁韪良翻译《万国公法》后,近代国际法开始大规模地传入中国。但国际法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不止翻译一途,学堂教学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清末新政期间留日学生对国际法的翻译及其在新式学堂的教学,更使国际法的影响扩展到广大普通知识分子阶层。概括说来,国际法在中国的传播,其内容具有显著的实用性,其过程分为明显的两个阶段。而中国政府和人民对国际法的接受则有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过程,其接受程度受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中外关系状况的严重制约。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和平发展与国际法的交互影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令良 《中国法学》2006,(4):110-119
和谐世界是中国和平发展重要的外部社会基础,而国际法是构建和谐世界不可或缺的法律基础和保障。在国家间相互依存和经济全球化的“地球村”里,一方面,国际法为中国和平发展创造和平与安全的外部环境、建构公正和公平的国际竞争秩序和提供国际合作的法律保证;另一方面,中国和平发展的对内和对外发展战略势必要受到国际法越来越多的约束。与此同时,中国和平发展必然对国际法的和平与发展主题以及人权、法治和民主等普遍核心价值做出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台湾问题是中华民族在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重大问题,台湾问题涉及到了我国的核心利益,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国际法律文件确认台湾属于中国其合理性、正义性、有效性毋庸置疑;治权的分离并不能改变主权的所有;"入联公投"违反国际法,不能改变中国对台湾享有主权的现状。  相似文献   

7.
国际法作为调整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规范,它对于中国的影响也在日益加深。在和平发展的时代,中国的切身利益也与国际法紧密相关。随着中国各个方面的发展,我国必将对推动国际法的完善和发展发挥更加令人瞩目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一国崛起既取决于一国的国内因素,也取决于其所处的国际环境。中国从其发展的国际环境、国内实际出发,坚持和平崛起、和平发展,就是要通过和平的方式来增强综合国力,扩大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国际法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加强,中国要充分运用国际法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实现和平崛起的战略目标。这既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需要,也是世界和平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在其著述中介绍了欧洲法律,并将拉丁文国际法著作《法律及神作为立法者》译成中文,开启了国际法在华的星火传播。1689年中俄订立《中俄尼布楚条约》,西方国际法得到了某种程度的运用。但总体而言国际法在当时的中国曲高和寡,反映出国际法输入中国并非一个单向的过程,而是传统中国以天下观为中心的对外秩序与西方国家主导的近代世界秩序碰撞和消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从人权在近代国际法的历史沿革、人权进入国际法后的发展这两个方面研究人权和人权在国际法的发展,并分析人权发展缓慢的原因和国际人权法现今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刘志云 《法学评论》2020,(5):140-153
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国际权力结构发生着重大变化。中国与其他大国,尤其是中美之间的"国际法竞争"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从竞争层次看,当前这种竞争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但已逐步走向全面竞争的状态;从属性来看,这种竞争应是"合作"而非"对抗"属性的良性竞争。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在"国际法竞争"中应践行"价值观"与"制度"层面的两条进路,呈现出相互依赖的正相关之关系。在尊重现有国际秩序以及国际法体系的前提下,中国应努力推进具有自身特色的"价值观"上升为更多国家之间的"价值共识"这一进程,并妥善处理好与国际法体系中的既有的价值共识的关系;同时,在新老"价值共识"的协调与指引下,通过"改制"与"建制"等方式,推进相关国际法律机制的发展进步。在这一进程中,正确处理好与既存国际法律机制的关系,关注国际法与国内法的互动,重视国内法域外适用等问题,都是其中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近代国际法观念的肇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伟 《政法论丛》2004,(3):84-89
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之后 ,伴随着国际法的译介和传播以及对外交涉的需要 ,中国传统的国际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近代意义的国际法观念开始萌生。在此基础上 ,近代开明的士人官僚形成了较为明确的国家主权意识和国家主权平等观念。并以国际法为依据开展对外交涉 ,创建近代外交机制。  相似文献   

13.
国际法的正当性关注国际法本身的正义问题。现代国际法正日益面临正当性危机。危机主要表现在国际组织的结构和国家权限、国际法规则的实施与适用、国际民主的程度的减弱等方面。评估正当性不仅涉及到价值的判断、解构,而且更需要论证价值的重新建立。正当性理论实际上是正义理论在国际法中的应用,但对正当性的论证不能将其用作违法行为的正当化辩解。  相似文献   

14.
国际关系在国际法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非洲大陆国际关系的演变同样对国际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非洲国家独立前,欧洲殖民主义严重破坏了正在形成之中的非洲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独立后的非洲国家的实践大大丰富了国际法的理论和实践,而目前非洲国际关系使国际法面临诸多挑战。非洲大陆发生的几次人道主义危机又进一步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论国际法的政治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泽伟 《法律科学》2005,23(3):62-71
国际法与国际政治之间存在一种相互强化和相互渗透的关系。一方面,自国际法产生以来,国际法的发展时常受到国际政治的制约;另一方面,国际法一经确立就对国际政治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在未来的国际体系中,国际法将逐步摆脱强权政治的束缚,作用也会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6.
张燕 《法制与社会》2011,(20):16-17
"强制性"是指压制或强迫的力量。一般来说,任何社会规范均具有有一定的约束力,但是各自的性质、范围和方式等都不相同,如政治组织或社会团体的规则、章程是由该组织的纪律来保证实施的;道德规范是由社会舆论、人们内心的信念和教育的力量来维护的,违反道德一般都会受到舆论的谴责。法律作为特殊的社会规范,与一般的社会行为规范的最本质区别在于:法律的国家意志性,进而引起的约束效力强弱(效果)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当代国际法仍然由西方文明主导的现实,使得在中国国际法学界存在着是否必要、是否可能建立起国际法中国观念的疑问。对历史事实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国际法虽然具有很强的西方文化烙印,但并不局限于西方文化,其既有的发展轨迹上已经有了非西方文化的印记。在未来变革的进程中,国际法有可能受到积极参与者的立场和观念的影响,呈现出新的格局和趋势。因而,非西方的国际法理论既具有客观上的必要性,也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倡导并建构国际法的中国观念,在方法上意味着要更充分注重定性研究和规范分析,在路径上要求通过观念的批判和建构,在元理论方面提出国际法认知和运行的新概念、新因素、新论断,从而有利于在具体规则和外交策略上提升中国的形象、维护中国的利益。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其核心是中国努力争取一个持久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此同时,中国又以自身的日益强大增加维护世界和谐的力量,促进全球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中国走和平发展之路的现实路径和目标有两个互相联系的层面:一是国内层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二是国际层面——为构建和谐世界而努力①由此可见,和谐世界既是中国和平与发展的国际社会基础,也是中国和平与发展的终极目标之一。而和谐世界的构建,必须依靠国际法来维持和完善,所以国际法就成为中国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外部法律基础。  相似文献   

19.
论国际法的理念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古祖雪 《法学评论》2005,23(1):42-48
国际法的理念是国际社会结构及其规律的反映 ,它表征着国际法的价值目标 ,凝聚着人类对国际法的终极寄托 ,对国际法不仅具有构成作用 ,而且还有评价与调整功能。作者认为 ,和平作为国际法的根本目的 ,是国际法的基本理念 ;人权作为国际法的最终追求 ,是国际法的终极理念 ;正义作为国际法的内在要求 ,是国际法的工具理念。这些理念在国际法中的实现 ,是国际社会和谐、健康、稳定发展的法律保证。  相似文献   

20.
郝琼 《法制与社会》2013,(18):11-12
国内法与国际法的关系是国际法研究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双方之间在效力、渊源以及适用方面的区别和联系,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一直备受争议。近年来,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国际法与国内法逐渐呈现出相互交融的趋势,双方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我国应该根据我国的具体特点来解释国内法与国际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